比亚迪再度折戟智利,2024锂矿投资亏损近4000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22:33 1

摘要:当地时间5月7日,智利生产促进局(Corfo)发布公告称,比亚迪与青山集团已分别放弃在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地区投资建设锂电材料工厂的计划。

在这里·读懂储能

锂电巨头争夺的“白色石油”,

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图源|UNSPLASH

文|王璟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近日,一则消息在新能源行业引发广泛关注。

当地时间5月7日,智利生产促进局(Corfo)发布公告称,比亚迪与青山集团已分别放弃在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地区投资建设锂电材料工厂的计划。

其中,比亚迪原拟投资2.9亿美元,建设年产5万吨锂正极材料的工厂,原本预计于2025年底前投产,但由于“市场因素导致项目落地受阻”,“2025年1月,比亚迪智利公司自行放弃了其选定的地块”。

青山集团则计划投资2.33亿美元,建设年产12万吨的磷酸铁锂项目。公告透露,参与该项目的实体青山控股集团子公司永青科技(Yonqing Technology)因未按招标要求成立智利法人实体,其资格自动终止且不获补偿。该企业曾申请由另一家公司(Eternal Tsingshan Group. Co. Ltd.)替代,但因后者未参与原始招标流程遭拒。

作为全球锂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智利占据了全球锂储量的四成左右,主要集中在阿塔卡马盐湖(Salar de Atacama),吸引了包括比亚迪、青山集团在内的多家中国龙头企业争相布局。

此前,这两家企业通过全球供应链整合,在国内储能竞标中展现出强大的成本优势,屡屡报出“超低价”。如今却在南美锂矿布局上双双受挫,令市场颇感意外,并引发了对其后续影响的广泛讨论。

01

锂价暴跌是关键“推手”

锂资源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核心原材料,被誉为“白色石油”,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储能与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当前锂资源近90%用于锂电池的生产。

全球锂资源分布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和中国。其中,“南美锂三角”——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三国合计占全球储量的54%(智利41%,阿根廷10%,玻利维亚3%),澳大利亚与中国分别占比25%和7%。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企业若想保障锂资源供应,必须通过海外扩张实施多元化战略,持续提升资源自给率。

宁德时代、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紫金矿业、西藏珠峰等均已在南美出手布局。

据公开资料,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海外锂矿战略布局已形成横跨北美、澳洲、非洲与南美四大洲的网络。

2024年11月26日,由宁德时代、洛阳钼业组建的联合体,与玻利维亚国家锂业公司(YLB)正式签署乌尤尼盐湖(Uyuni)锂资源开发协议,累计投资逾70亿元,获得这一全球最大面积盐湖锂矿的工业化开采及精炼权益。

以青山控股集团为例,其已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深度布局,聚焦镍、锂等关键资源,打造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链。

依托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青山集团构建了从红土镍矿开采到氢氧化锂、碳酸锂及磷酸铁锂生产的完整锂电材料链条。

同时,青山集团还积极拓展津巴布韦锂矿资源,投资10亿美元建设不锈钢工厂,并规划年产锂精矿20万吨。2022年,青山集团通过与华友钴业合作,取得Arcadia锂矿项目部分权益,碳酸锂当量约5万吨,成为其锂资源的重要供应基地之一。

然而,近期比亚迪与青山集团相继放弃智利锂矿项目,锂价暴跌成为不可忽视的直接诱因。

过去几年,锂价经历剧烈波动。受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扩张带动,锂价一度飙升至历史高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2022年曾触及60万元/吨,引发“中国企业海外买矿”热潮。

但随着供给端放量和需求阶段性放缓,锂价迅速回落。进入2025年,锂价已跌至每吨不足1万美元,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受碳酸锂价格全年下行趋势拖累,2024年锂盐板块全行业陷入亏损泥潭,相关上市公司业绩集体承压。头部企业普遍亏损或业绩下滑,其中天齐锂业全年净亏损达79亿元,赣锋锂业、盛新锂能等第二梯队企业同样大幅亏损。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智利项目将面临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的风险。若按原计划投资建设,投产后产品价格可能远低于预期,导致投资回报大幅缩水,前期投入也可能覆水难收。

事实上,锂价下跌已对比亚迪财务造成实际冲击。比亚迪2024年财报显示,其对盛新锂能的投资累计超过20亿元,但当年亏损达3379万元;西藏扎布耶盐湖子公司亦亏损593万元。

此外,智利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投资风险。

2023年该国出台的新锂政策规定,任何新锂项目都需与国家企业合作,并确保国家控股多数股份。此前,天齐锂业就因智利政府推动锂矿国有化而面临潜在收益受损的风险。

面对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比亚迪与青山集团选择退出智利项目,虽显无奈,但从商业决策角度看,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

这一调整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10月,青山集团同样退出了阿根廷锂矿项目,以6.99亿美元出售全部股权。该项目累计投资6.19亿美元(约合44亿元人民币),青山实现小幅浮盈。该锂矿于2022年7月正式投产,预计2025年碳酸锂年产量可达2.4万吨。

种种迹象表明,在锂价下行与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重新评估海外锂资源项目的投资逻辑,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与战略布局的平衡。

02

比亚迪二度折戟

对比亚迪而言,此次在智利锂矿项目上的失利并非首次。

早在2022年1月12日,比亚迪曾以6100万美元(约3.87亿元人民币)中标智利8万吨锂矿开采权。然而仅两天后,智利政府突然宣布暂停合同执行,并最终终止了该项目。

当地法院公告显示,此举系接受科皮亚波州州长及阿塔卡马盐湖周边原住民社区的上诉所致,理由是该竞标方案违反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与宁德时代、青山集团等相比,比亚迪的锂资源布局仍主要集中于国内,涵盖青海盐湖、“亚洲锂都”江西宜春等地。公司在积极获取上游锂矿资源的同时,亦通过合资建厂、参股等方式向中游冶炼及下游电池生产环节延伸。

比亚迪与锂盐龙头企业融捷股份关系密切。王传福表兄、融捷董事长吕向阳同时担任比亚迪副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曾与王传福于1995年共同创办比亚迪。

目前,比亚迪为融捷第二大战略客户,主要从后者采购锂盐及锂电池设备。截至2024年底,融捷集团持有比亚迪A股5.33%的股份。

自2014年起,比亚迪便开始涉足盐湖锂资源开发,当年投资西藏扎布耶盐湖;2017年与盐湖股份合资启动年产3万吨碳酸锂项目,开发青海盐湖资源。

2022年,比亚迪在锂矿领域动作频繁:3月战略投资盛新锂能;同月底联合四川路桥成立四川路迪矿业公司(后于2024年8月注销);9月,还与宜春矿业成立宜春比亚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持股65%,并推进宜春电池生产基地建设。

当年5月更传出有意收购非洲6座锂矿矿山的消息,目标年产碳酸锂100万吨。

2024年,比亚迪又对外透露计划在巴西与西格玛锂业探讨合作,包括供应协议、合资或收购,与特斯拉、宁德时代展开正面激烈争夺。不过,上述两则海外布局传闻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

依托锂资源优势,比亚迪自2008年起布局储能领域,并持续扩大产能。

尽管其在智利的锂电材料工厂进展不顺,但该国储能项目却屡获突破。2024年1月,比亚迪与西班牙Grenergy Renovables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最初计划为其智利Oasis de Atacama储能项目提供1.1GWh储能系统,至同年9月订单量已扩大至3GWh,采用MC Cube储能系统。

然而,若将视野拉长至2024全年,则可发现比亚迪在储能市场的表现相较同行明显落后。

据相关机构统计,比亚迪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7GWh,同比增长22.73%(2023年为22GWh),排名全球第三,市场份额远低于宁德时代(110GWh,同比+60%)与亿纬锂能(40GWh,同比+90%)。

瑞浦兰钧作为青山集团旗下动储新势力公司,储能业务的表现同样面临挑战。2024年该公司销售锂电池共计43.71GWh,尽管销量同比翻番,但营业收入仅录得146.43亿元,同比增幅仅30%。其锂电池产品均价持续下行至0.3349元/Wh,较2023年近乎腰斩。

在今年3月21日公布的中国能建6GWh储能电芯框架集采名单中,瑞浦兰钧更是以0.27元/Wh的投标价创行业新低,穿透了行业平均现金成本线。

交银国际报告指出,瑞浦兰钧作为二线储能厂商持续实施低价抢单策略,其毛利率较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分别低14-18个百分点,盈利结构短期内难见实质性改善,预计未来三年仍将继续亏损。

从长远来看,比亚迪与青山集团在智利锂矿项目的双双折戟,折射出全球锂资源战略博弈的复杂性,也将加剧全球储能竞争格局的波动。锂价暴跌叠加政策收紧,令中国企业海外锂矿投资风险骤增。这一系列变局不仅重塑行业投资逻辑,也会倒逼企业加快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来源:储能观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