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村子,蜿蜒的青石板路两旁,香坊、银坊、蜡染坊,各种工艺坊一家挨一家。最热闹的当数龙井集市,在一个个竹编摊位上,村民吆喝叫卖特色农产品、精致手工艺品。村寨中央,百年古井吐清泉,溪水潺潺穿村过。
青瓦白墙、草木含香,工坊林立、古井悠悠,这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给人的最深印象。
走进村子,蜿蜒的青石板路两旁,香坊、银坊、蜡染坊,各种工艺坊一家挨一家。最热闹的当数龙井集市,在一个个竹编摊位上,村民吆喝叫卖特色农产品、精致手工艺品。村寨中央,百年古井吐清泉,溪水潺潺穿村过。
这个98%的村民为布依族的古村落,近年来,当地通过“农房变客房、农艺变工艺、农俗变节俗、农园变田园、农民变网民”的“五变”实践,创造了村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的亮眼成绩。
如今,龙井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维度实现全面振兴,推动集体经济从弱到强、基层治理从疏到密、民族文化从守到兴的跨越式发展。
农房蝶变织就产业振兴图
走进龙井村村委会办公室,荣誉墙上悬挂着“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庄”等国家级奖牌,这些称号诉说着这个布依村寨的蜕变历程。
“过去村民看见干部绕道走,如今家家争当联户长。”走在村里,只要谈到干群关系,村民都这样说着自己的感受。
2018年前的龙井村正经历“成长的阵痛”,毗邻5A级景区却留不住客,守着非遗技艺却富不了民,全村317户中有44栋农房长期闲置,集体账户常年赤字。
转机始于党支部提出的“五变”改革方案。通过建立“党支部+集体公司+农户”三级架构,将49名党员编入7个攻坚小组,挨家挨户签订《农房盘活承诺书》,最终促成44栋闲置农房收储。如今这些青砖黛瓦的布依民居,已蜕变为24个食坊、27个文化体验坊和13个精品民宿。
农家小院改造成的“蜡染坊”迎来第一批体验游客时,龙井客栈、闲庭时光、井巷云居等民宿正在火热预定中。这个曾因村民对发展方向存疑而发展滞后的传统村落,通过“村集体+商家+农户”模式实现了产业涅槃。
“过去守着老屋怕风险,现在跟着支部有分红。”村民龙发勇将闲置农房入股村集体后,每年增收4.5万元。
据当地干部介绍,截至2024年,龙井村已整合44栋农房打造特色商户39家,形成“百坊”产业集群。非遗体验馆里,蜡染传承人张婷婷手把手教学,让传统技艺变成每课时38元的体验项目;“龙井味道”美食街日均接待量突破600人次,布依八大碗、糍粑等传统美食实现年销售额700万元。
在“农园变公园”的生态实践中,龙井村完成全村90%污水管网改造,消除黑臭水体,2019年获评国家AAA级景区。龙井泉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当城市游客在稻田咖啡馆享受“看得见山水的拿铁”时,这个布依村寨已悄然完成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美学的转型。
在“党员示范户”龙发利家,泛黄的《村寨发展意见簿》里这样记录着:2019年村民提出的37条建议中,28条已转化为具体成果。正是这种“围炉夜话”的协商机制(累计举办60余次),让“龙井百坊”规划获得98%村民支持率。村集体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入股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
文化基因激活人才振兴链
清晨的龙井泉边,省级非遗传承人罗世林正在指导游客制作枫香染。“以前这门手艺只能换盐巴钱,现在月收入过万。”老人身后的“百越布依”工坊,陈列着百余件非遗商品,墙上“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基地”的牌匾格外醒目。数据显示,通过“农艺变工艺”工程,村里培育出10余名非遗传承人,带动40余名“新龙井人”创新创业。
龙井青年黄萍没想到,自己在抖音直播间的布依山歌教学,能让“上九歌会”登上微博热搜。这个曾经面临技艺断层的古寨,通过“农艺变工艺”的人才战略,构建起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龙井村“一村百坊”运营公司金英带领的十余人团队,将打草鞋、画簸箕等传统技艺开发成研学课程,年创收超20万元。
龙井村的“人才培育计划”成效显著,30余名本土青年经过培训成为民宿管家,十余名本村青年返乡加入文化公司,45名“新龙井人”带来现代经营理念。村支书龙德国介绍,通过“手艺传承人+新村民”的“双轮驱动”,村里已培育出24个特色食坊、27个文化体验坊,带动1437名村民人均增收4.5万元。
走进龙井银坊,只见七八名学生正围着女银匠张瑾学习传统银饰制作。熔银、锻打、塑型、打磨、刻花、抛光……一块银料历经十余道繁复工序,逐渐蜕变为一件件精巧的饰品。
“你看,我们连房子里的旧报纸都没撕,就是想原汁原味地保留这份历史感。”龙井银坊创办人张谨说:“当时来到龙井村,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老房子,冬暖夏凉,也符合我们工坊的风格。”龙井银坊周边,是一片石质民居,展现出浓郁的布依族建筑特色。
随着研学热潮升温,龙井银坊日均接待量突破百人次,研学者中学生群体占比超六成。“现在已经有5个学生坚持学习了一年多,目前可以做一些较为复杂的银器。明天还有一批的德国学生要来研学呢!”张谨语气中满是欣慰。
研学热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五一期间,村中农家乐家家爆满,村口还形成了专卖土特产的集市,蒙大妈的摊子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洋芋片、土鸡蛋、瓜子、黄豆、芫荽、小葱等土特产琳琅满目。
“家长带小朋友来研学,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许多,土货可受城里娃喜欢着呢,我今天都卖了400多元钱。”在龙井市集卖特产的大妈说。
文化振兴的密码藏在每周六的篝火晚会里。当游客与村民共跳“竹竿舞”,当研学团队在香坊体验“香牌”制作,传统香文化正以现代方式延续。2025年“全国村晚”3.5万现场观众、200万线上关注的盛况,带动周边商户单日营收峰值达20余万元。这个用节俗激活乡愁的村寨证明,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还可以是流动在田间地头的生命力。
数字赋能构建治理共同体
在网格员徐文浩的手机里,7个村民组微信群实时响应需求,“围炉夜话”线上版解决纠纷10余起,在村民业主群里反映的游客纠纷、石板破损、枯枝掉落等“大情小事”都得到快速响应,党务、财务、服务“三务公开”满意度达100%……如今,“农民变网民”是龙井村“线上+线下”网格化治理创新实践。
龙井村通过“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这个曾因矛盾纠纷影响发展的村寨,实现连续三年零上访。2023年“全国村典型案例”的荣誉背后,是50余次结对帮扶、100场“最美家庭”评选构筑的治理根基。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代际之间。通过“青年创客培育计划”,大学生龙程程返乡创办特色民宿品牌“山下·舍”,还有多名大学生返乡创办餐饮品牌。在由农房改造的“非遗酒坊”里,村民陈德梅正向游客演示古法酿酒(糯米酒):“以前觉得守旧丢人,现在明白老传统就是金饭碗。”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让龙井村在“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验收中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龙井村、有村规、家家户户都来遵……”这是龙井村村规民约的开篇语。
针对农村红白事旧习,龙井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现在比以前办得简单了很多,时间也少,很省心。”这是村民韦应秧的内心感受,也是真心话。2024年9月1日,韦应秧儿子结婚,仅用1天时间,男女双方共请30桌客人,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
与此同时,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龙井村参与打造的“青岩—龙井”旅游环线,通过联合招商共享客源,带动周边村寨实现年年增收。龙井实践破解了城郊村寨“虹吸效应”难题,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板。
从“守着金碗讨饭吃”到“擦亮品牌闯市场”,龙井村的振兴之路印证着“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哲理。在这里布依山歌与现代电商共振,百年古井与智慧治理交融,这个城郊民族村寨用“五变”破解了城乡要素流动的密码,用“五兴”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用青山绿水续写新时代“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和美乡村新范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