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部队领导让我去当“订票员”,起初不乐意后面人生却因此转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9 10:40 1

摘要:"啊?"我一下子愣住了,心想这算什么好差事,不就是天天跑火车站排队买票吗?可指导员眼里透着不容拒绝的坚定,我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喂,小张,你过来一下。"指导员把我叫到办公室,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拍了拍我的肩膀:"组织上研究决定,从下周开始,你去县里当订票员,为战友们买票。"

"啊?"我一下子愣住了,心想这算什么好差事,不就是天天跑火车站排队买票吗?可指导员眼里透着不容拒绝的坚定,我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那是1998年的夏天,我在部队已经当了两年兵。那时候部队还没有网络订票这种便利条件,每逢假期,战友们要回家,都需要专人去县城的火车站排队买票。

连队选派我当订票员的理由很简单——我是湖南人,普通话标准,性格又不错,能说会道。指导员觉得我去买票能应付各种情况。可我心里嘀咕着:这不就是个苦差事吗?整天顶着大太阳去站队,有啥好的。

记得第一次去买票那天,我穿着军装坐上了去县城的公交车。七月的天,闷热得很,车里挤满了人,汗水顺着后背往下流。到了火车站,我看见排队的长龙,差点没晕过去。

"哎呦,这得排到啥时候啊!"我靠在站前广场的石柱上,心想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正发愁时,旁边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碰了碰我的胳膊:"小伙子,部队的吧?买多少票?"

"是啊,我们连队十几个人要回家探亲。"我如实回答。

"跟我来。"那人神秘地说完,领着我绕过长队,走到售票处旁边的一个小门前。他敲了敲门,里面探出一个脑袋。

"老李,这是部队的小伙子,来买票的。"戴眼镜的中年人介绍道。

那位售票员"老李"上下打量了我一眼,点点头:"进来吧。"

就这样,我被带进了售票处内部,十几张车票不到半小时就办好了。临走时,老李还拍拍我的肩膀:"小兵娃,以后直接从后门来,问李师傅。"

回去路上,我满脑子都是疑问:为啥对我这么好?就因为这身军装?

渐渐地,我开始适应了这份工作。每次去县城,不光是火车站的人,连街上小店的老板看到我这身军装,都格外热情。有时候买几个馒头,老板娘还要多塞一个:"小兵娃,多吃点!"

有一次,我在站台上帮一位拄拐的老大爷拿行李,被一位卖服装的商人看见了。他主动过来搭讪,得知我是部队订票员后,二话不说拉我去他开的小餐馆吃饭。

"小兵娃,你们当兵的不容易啊!今天我请你吃顿好的!"那位王老板热情地说,还给我点了红烧肉和鱼头豆腐汤,那可是我们食堂里难得一见的好菜啊!

吃完饭,我掏钱,王老板死活不收:"啥话!你们当兵保家卫国,这顿饭算啥!以后有空常来坐坐!"

就这样,我在县城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售票窗口的李师傅成了我的忘年交,经常给我讲他年轻时在铁路上工作的故事;小餐馆的王老板隔三差五叫我去吃饭;还有车站附近报刊亭的马大姐,知道我爱看书,常给我留最新的《青年文摘》和《读者》。

"小张啊,你这次来得正好,新一期的《读者》刚到,我给你留了一本。"马大姐总是这样热情。有时候我实在不好意思,非要付钱,她就摆摆手:"拿去看吧,下次带几个战友过来就行!"

最让我意外的是,通过订票员这个身份,我认识了县文化馆的张馆长。那是个爱才的人,得知我平时喜欢写点小文章后,鼓励我投稿到县报。

"小张啊,你是有文化的兵,写的东西不错,应该多发表发表。"张馆长常这么说,还手把手教我怎么修改文章。

在他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军营生活琐记》,讲的是我们连队一个来自东北的老兵教大家包饺子的故事。没想到这篇小文章真的在县报的"军民共建"专栏发表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那叫一个激动啊!

连队的战友们看到报纸后,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我:"老张,没想到啊,你小子还是个文化人?"

我们班长刘大个子更是夸张,拿着报纸满连队炫耀:"看见没,这是我们班的兵!将来肯定是个作家!"搞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指导员把报纸贴在连队宣传栏上,还在政治学习时表扬了我。我心里暗暗感谢这个当初不情愿接受的任务,要不是去当订票员,哪有这机会啊。

那段时间,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陈排长总开玩笑说:"张小兵,你小子现在在县城的人缘比我们都好啊,连首长去县里开会都没你受欢迎!"

有一次,县广播电台要采访优秀军人,张馆长推荐了我。那可是全县能听到的广播啊!我紧张得前一晚没睡好,脑子里排练了无数遍要说的话。第二天录音时,我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部队生活,什么早操、站岗、擦枪、打靶,还有连队食堂的大锅菜。

说实话,我们连队的生活也没啥特别的,就是普通的训练、值班、内务整理...但主持人听得特别认真,录完后还对我说:"你把普通的军营生活讲得真生动,听众肯定爱听!"

广播播出那天,我们连队的电视室里挤满了战友,大家一起听我在电台上讲故事。老兵小赵还逗我:"张小兵,你这是不是要当明星了?回头能不能给哥几个签个名啊?"

没想到这次广播后,更多的县城居民认识了我。县里新华书店的陈老板听说我爱看书,主动邀我去帮忙整理新到的图书,还允许我免费阅读。

"小兵啊,你来了正好,帮我把这批新书分类上架吧,完了随便看,不急着回去!"陈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退休教师,爱书如命。

那段时间,我在书店看了不少好书,从金庸的武侠到钱钟书的《围城》,填补了自己的知识空白。陈老板有时还会给我推荐:"这本《平凡的世界》不错,适合你这个年纪的小伙子看。"

最意外的转折发生在我当订票员第六个月的时候。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火车站买票,碰到了县报的赵主编。他认出了我,热情地打招呼:"小张啊,你就是写《军营生活琐记》的那个兵吧?"

我惊讶地点点头。心想:县报的主编居然认识我?

"你的文章写得挺接地气,有没有兴趣多写点?我们报社准备开辟一个《军营连线》的专栏,每周一期。"赵主编直接提出了邀请。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县报的兼职写作。每周抽时间写一篇关于军营生活的小文章,赵主编还会给我一些稿费。虽然不多,每篇二三十块钱,但对当时一个月津贴才几十元的我来说,简直是笔巨款。

最开心的是,战友们看到我写的文章后,也开始给我提供"素材"。老杨总爱跟我讲他老家东北的趣事;小王会偷偷告诉我他和女朋友的信件往来;就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炊事班老孙,也会在我吃饭时多给我盛一勺肉,小声说:"张兵,下次写写我们炊事班的故事呗?"

连队首长们也很支持我的写作。指导员特意给我批了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说是让我有空写稿子。其实我知道,那是他们觉得我为连队争了光。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赋。我开始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文字记录下战友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写连队的篮球比赛,有时写老兵退伍前的不舍,还有新兵入伍时的手足无措......这些普通的军营故事,竟然深受县里读者喜爱。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篇《老班长的最后一课》,讲述我们班长刘大个子退伍前教新兵叠"豆腐块"被子的故事。文章平实无华,只是描述了他手把手教新兵折被角、压棱边,还有那句经典的"棱边要立得像我的腰杆一样直"。没想到这篇文章收到了十几封读者来信。

有位退伍老兵写道:"看了你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军营,看到了我们那个爱骂人却处处关心我们的老班长。谢谢你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这种被读者认可的感觉,比什么都珍贵。

转眼到了我服役的第三年,本该是我退伍的时候。连队领导和县报主编商量,推荐我留在县报工作。这意味着我可以转业到地方,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

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战士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当指导员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小张啊,当初让你去当订票员,你还一脸不情愿,现在怎么样?"指导员笑着说,"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看似平常的选择,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指导员,我那时候就是觉得买票太辛苦了......"

"辛苦是肯定的,可你小子会变通啊!关键是你善于结交朋友,又肯学习,这才有了今天。"指导员的话让我记了一辈子。

1999年冬天,我正式转业到县报工作。从一名普通战士变成了记者,这在我入伍时想都不敢想。而这一切的开始,仅仅是因为当了个不情愿的"订票员"。

离开部队那天,李师傅、张馆长、王老板等一群朋友为我送行。李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张,别忘了常回来看看我们这些老朋友啊!"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李师傅,没有你们,哪有我的今天啊!"

回望那段经历,我常常感慨命运的奇妙。如果当初我拒绝了订票员的工作,或者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去结交各种朋友,我的人生轨迹肯定会完全不同。

现在我已经在县报工作了二十多年,从一名基层记者成长为副总编。每当有新兵来县城办事,我总会热情相待,带他们到处转转,介绍一些好去处。战友们笑称我是"军地关系联络员"。

而每次回忆起当年那个不情愿当订票员的自己,我都会心生感激。生活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转折点。重要的不是你被分配了什么任务,而是你如何对待这个任务,以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收获了什么样的经历。

那个夏天的火车站,那一张张车票背后,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启程。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