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联合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模型”在第五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研讨会上发布。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已走过十年。
目前,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系统发展的政策要求有哪些?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协同发展现状如何?北京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各行业协同发展水平如何?
……
这些问题,有了专业大模型答疑解惑。
5月10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联合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模型”在第五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研讨会上发布。
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介绍,该模型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区域协同发展进行精准模拟和预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沈体雁告诉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虽在过去十年成绩斐然,但仍面临创新鸿沟、信息差距、资源错配三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期望通过大模型增强区域创新网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机制设计与动态规划,构建区域共同知识与思想体系。
京津冀大模型由基础大模型、专业大模型构成,且已纳入空间层级架构,如海淀大模型、北京大模型、天津大模型及京津冀大模型等,通过三类模型有机集成,实现知识大集成、智库大联网、资源大协调与治理大统筹,为创新思想分享提供技术支撑。
大模型总体框架包含六个层级及多项能力支撑,初步功能涵盖智能咨询、分析、诊断、评价以及政策文本智能编写等。例如在撰写相关文章时,可依据城市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模型驱动提示应关注的研究问题,未来还有更多应用场景值得挖掘。目前,即将发布的模型已整合众多资源,涵盖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学者观点、研究报告及领导人讲话等。
京津冀大模型的未来规划是什么?沈体雁表示,有以下方向:一是上线产业链群智能模型,赋能京津冀“六链五群”协同发展,汇聚人口、人才、企业、用地、政策等信息,实现产业精准匹配;二是上线京津冀区域态势驾驶舱,助力超大城市智能治理;三是促进政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同使用模型训练“大脑”,提升模型社会化服务能力。
记者郑新钰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