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小凤,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农业大学“特支计划”骨干人才。长期致力于葫芦科作物发育生物学方向研究,目前已在包括一区Top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Plant Journal
刘小凤,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农业大学“特支计划”骨干人才。长期致力于葫芦科作物发育生物学方向研究,目前已在包括一区Top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Plant Journa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项目4项,合作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类项目1项。兼任Vegetable Research青年编委等工作。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刘小凤老师把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己任,立足产业突出问题,带领研究生深耕科研道路,以“解民生之多艰”为担当,深入乡村一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尺讲台育芳华,四季耕耘守初心
自2021年入职青岛农业大学以来,刘小凤老师始终坚持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教学中,刘小凤老师作为一名新手教师,主动向老教师请教授课经验,认真听课备课,反复观看国家精品课程录像视频,设计课堂问答和作业,课堂中除传道授业解惑外,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足园艺专业知识,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更宏观的国家战略和产业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深刻认知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科研的向往。
担任2023级园艺3班班主任,认真负责。针对00后学生特点,与学生平等对话,思想引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坚持每学年与每一个学生1次谈心谈话,积极为学生们解决各种问题,成功转化学习困难学生6名,所带班级于2024年获得“四星级团支部”称号。此外,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联培计划,指导申报大创项目,带领学生获批校级项目4项、省级2项,指导本科毕业论文9篇,今年指导本科毕业生5人,全部考研成功,扎实的科研训练让其在复试中表现出色,分别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
潜心科研,深耕不辍
从研究生开始,刘小凤老师就在导师的带领下,围绕葫芦科作物特殊的果实形态和株型发育学性状展开研究,入职青岛农业大学后,加入到园艺学院蔬菜功能基因研究中心,继续从发育学角度围绕甜瓜省力化轻简化栽培相关性状展开自己的科研之路。农业省力化轻简化栽培是重要的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轻简型、节本增效农业技术”,而甜瓜的栽培管理比一般的园艺作物复杂,用工量大,管理成本高,针对这一产业问题,刘小凤老师从株型改良和果实采收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已经筛选到多个可直接用于理性株型改良的突变体和材料,以及克隆到多个关键调控基因,为未来在甜瓜高品质轻简化栽培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入职3年多来,带教研究生7名,作为研究生科研生涯的第一位导师,刘小凤老师常常跟研究生强调科研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大量思考的事情,阅读文献是重要的基石,课题的执行是过程,科研逻辑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是其最终目的。三年多来,坚持每周一次组会,与学生讨论最新的文献报道,实验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分析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对策。刘小凤老师不仅在科研中带领学生勇于攀登,在生活中也十分细心,关注学生科研压力下的小情绪,被学生称为“满分老师”。
践行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高校教师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者,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刘小凤老师在教学与科研外,也时刻以乡村产业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多次参加指导农民生产及扶贫活动。针对马连庄甜瓜这一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出现的品种退化、极端天气减产等问题,与企业、政府多次展开座谈会以及田间指导工作,并进行了品种试种工作,为马连庄甜瓜的产业升级注入了科技动力。此外,也多次深入寿光、昌乐、莱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服务,及时了解产业问题,协助当地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把工作放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来源:致富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