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究其原因?或许是出于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亦或是暂时缺乏直面未来的心气,此时就更易不自觉得投向记忆深处以寻求慰藉。而复古元素又恰恰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熟悉感。瞅瞅隔壁摄影圈,胶片、拍立得、旁轴相机、这些几乎快被时代遗忘的老古董又再度翻红,就连卡片CCD这种美丽小废物
人类是喜欢怀旧的动物。
究其原因?或许是出于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亦或是暂时缺乏直面未来的心气,此时就更易不自觉得投向记忆深处以寻求慰藉。而复古元素又恰恰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熟悉感。瞅瞅隔壁摄影圈,胶片、拍立得、旁轴相机、这些几乎快被时代遗忘的老古董又再度翻红,就连卡片CCD这种美丽小废物都乘风火得一塌糊涂。
音频圈也没闲着。尽管当今数字音源大行其道,但仍有玩家执着于在海鲜市场淘些索尼、松下、飞利浦等老品牌早已停产的随身CD机,在体验那份独特仪式感的同时,渴望寻求一丝记忆中的"模拟味"。近年来各大品牌们嗅到了这股热度,纷纷拿出新品,期望用更先进的技术与更强势的声音,在这块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由此,山灵也顺势推出了EC系列的续作,EC Zero T,官方售价3298。
不同的是,只有山灵EC Zero T,才能真正地让玩家get到什么才叫真正“懂”自己的便携CD机。
机器尺寸不大,一掌见方,上盖下底一水的玻璃,触感丝滑。它采用物理滑轨的方式控制音量,前面板配有3.5mm和4.4mm耳机接口,后侧有同样规格的lo口,以及光纤、同轴用来输出数字信号,机身背部也有一个蓝牙天窗以便连接无线设备。值得注意的一点,山灵EC Zero T也拥有一个USB DAC的接口,也就是说除了可以使用CD播放这个本职功能聆听喜欢的碟片,也可以单纯得将此机当做普通的解码耳放,连接手机电脑使用,这样就算手边暂时无碟可听也不会让其失去用武之地,可玩性拉满。EC Zero T的正脸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侧为碟仓,下侧为显示屏和操作控制区。看上去最显眼的,除了操作区明晃晃的两颗电子管外,就属碟仓顶盖玻璃上独特的点圆组合纹理了。并非是简简单单的装饰,这是针对CD读取特性所做的专门设计,同时,这也恰恰是市面上许多竞品容易忽视的重要细节。
CD数据的读取本质上是通过激光照射盘片表面的"凹坑"与"平地",利用二者反射率的差异转为0/1的数字信号。这种"半数字半模拟"的工作机制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如果入仓的盘片过薄,光电检测器容易同时接收激光信号与环境杂光。而杂光如果恰好与激光的波长相似,就不可避免得会削弱机器读碟性能和稳定性。EC Zero T玻璃盖的点圆纹理绝对处于机芯方向同一直线上,以此来避免外部因素干扰。虽然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粘个贴纸来解决,但细节之处决定成败,这一点便充分得体现了山灵对产品细节的苛刻追求。
此外,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EC Zero T的碟片固定方式。发展这么多年来CD固定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作为抗震设计的主流方案,便携式CD机和车载中控系统通常采用卡珠式来固定碟片。这种结构虽然在抗震方面表现出色,但不可避免得会对cd造成磨损。普通廉价的碟片或许无伤大雅,对于追求首版和限量版cd的玩家,除了钱包疼,更重要的是心疼。
我们知道,山灵家一直主打的就是"润Fi"的调音调性。但到了EC Zero T这里,直接Buff叠满,打出了“CD+电子管+R2R”这一连招模拟味拉满的组合拳。虽说山灵是老牌CD厂,但这套组合技结合上机器便携的定位,确实给人一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既视感。不同于现成的Δ-Σ(Delta-Sigma)架构DAC芯片,R2R架构的集成芯片早二十来年前就已停产,库存也基本消耗殆尽,要使用R2R解码,自研全分立就成了必经之路。但这种架构光是电阻数量就很夸张,还要保证严格的对称布局来抑制寄生电容电感带来的失真,占用空间自然要比集成式方案大好几倍;更别说电子管还怕震动,播放时的CD又必须高速旋转。在这么局促的空间里,如何优化结构布局、保障供电需求、避免影响电子管工作、防止各电路间相互干扰...搓出每个连招的前置条件都得解决一堆技术难题。难怪山灵工程师的微博ID要叫"攻城狮" ,技术难度确实够呛。
但事实就是,EC Zero T就方方正正得摆在这儿。
它的问世绝非是灵光乍现,反倒是多年积累的水到渠成。除了山灵工程师团队本身扎实的技术底蕴,EC Zero T的出现更得益于N多代老产品的技术沉淀。其采用的R2R架构脱胎于去年EH2解码耳放的设计方案,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昆仑24bit全分立R2R"(题外话,这命名方式反倒像手机品牌整出的名字),拥有192颗千分之一精度的高精密电阻;电子管运用方面,EC Zero T借鉴了采用同款双JAN6418直热式微型五极管的M8T便携播放器。为了让机器真正地做到随时随地“拿得起,放得下”,这套电子管经过了严苛繁杂的筛选与匹配流程,可用的良品仅有七成左右。此外,山灵首次将电子管与CD机结合也可以向前追溯到2001年的T100,23年更是推出了售价近十万元的准Hi-End级电子管CD机T35。虽然EC Zero T售价仅仅三千来块,但说它是集各代产品精华于一身的"集大成之作"也毫不为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千万别被EC Zero T「便携CD播放器」这个名称里的"便携"和"播放器"两个词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这只是个砍了系统换成CD的便携播放器。这个家伙的真实定位其实是和EH2、EH3这种小型台式解码耳放坐一桌的——更准确些,它本质上是个可以不用接电源就能带着走的小型台机,更别提接上外置电源后耳机孔的输出功率会直接翻倍,回归标准台机的形态。EC Zero T的声音有着非常典型的台机架构,无论是声场表现还是结像能力,还是背景纯度和安定感,都是同价随身播放器比不了的。它的声场优势不在于刻意营造的宽广宏大,而是胜在舒展的自然,声场边缘过渡也相当顺滑;结像部分的优势也在于精准规整的定位,人声和乐器各司其位,有条不紊。在【电子管+NOS】模式下,机器的500hz到1khz部分的声音密度会相对较厚、瞬态放缓,做出了个软而不陷、肥而不腻的处理,同时,电子管独有的特性让低频和中频泛音拉的很足。
这种表现直接的反馈就是人声口型表现很大、很饱满,甚至会出一种“水灵灵”的感觉。在此之上,6KHz到8KHz的高频略微收了收,压低齿音的同时把高频表现得暗一点,趋向于营造一种“黄昏感”。但还有所不同,因为中频仍保留着不错的透明度,所以整体声音仍然会显得很HiFi。这种调性在很多山灵的产品上都会有类似的体现。我尝试使用这套模式搭配山灵自家的平板振膜大耳「HW600」一起使用。HW600本身就是暖、厚、轻润Fi的类型,与EC Zero T的调音相当契合,插了外置电源的EC Zero T也很容易将这只易驱大耳喂饱。二者组合下可以进一步提升声音的弥散感和人声的丰满度,在播放搭配人声的布鲁斯、R&B、灵魂乐和后摇等节奏较慢且注重情感表达的音乐、或者谷村新司、邓丽君这种老派JPOP以及老港台歌曲时,调音优势会展现得更加优秀。
毕竟是此机的核心卖点之一,那两根散发橙色光芒的小灯泡确实相当吸睛。不过在笔者看来,EC Zero T的真正迷人之处反倒不是一味死守电子管模式不放。它的电子管仅仅设计在了前级部分,和其他胆前级一样,更像是个调味料。反而好玩的地方在于玩家能随心所欲地在电子管与晶体管模式间切换,另外搭配上NOS(非过采样)和OS(过采样)两种模式,可以呈现出四种差异明显、脾气秉性大相径庭的声音风格。
除了前文提到,最具有音乐性的【电子管+NOS】,我认为【晶体管+OS】的模式也相当不错。在这个模式下搭配HW600,原本500Hz至1KHz的中心密度会打薄一些,但是外圈密度还是有所维持,同时整体的场面感会撑得更加开扩。其次整体低频会变得势微,换来的是更透亮的4KHz到8KHz频率,高频的延展性也会大大增强。这种声音会呈现出一种辉煌的厅堂感,加之晶体管模式没有电子管模式那么丰富的泛音,瞬态的表现会更加利落,更有速度。另一点,HW600本身为了维持耐听度和圆滑感,高频部处理得其实还是相对保守。而EC Zero T的【晶体管+OS】模式可以稍稍让HW600的中高频表现更肌肉一些。此时用来聆听些小提琴协奏曲或管弦乐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剩下两种组合便是比较中立些了。【晶体管+NOS】 下小提琴音色会比【晶体管+OS】更显暗一些,250Hz到500Hz处会更有肉感一些,同时因为泛音没那么浓郁,因此声音表现力会显得很澎湃。这很适合去聆听一些需要强低频支撑的乐种,比如摇滚、电子乐等等。【电子管+OS】比其【晶体管+OS】更优柔寡断,小提琴声音更“巴洛克”,同时在保留NOS素质与通透的同时延续了电子管模式的泛音,聆听钢琴曲时琴键敲击后余韵拖得更长,更具空灵和韵味。
其实在我亲自的使用中,发现一个操作上无伤大雅的小缺点。EC Zero T标示为三条杠的多功能键被设计为长摁进入菜单,短摁切换CD模式或USB DAC模式,但这个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其实不太友好。作为CD播放器最主要的使用场景,我们在听CD时很少需要突然切换到USB DAC模式。相反,这个快捷键极易误触,导致聆听过程突然中断。更糟的是,一旦不小心切换出去,再想切回CD模式时,机器又要重新读取光盘,这种"顿挫"的等待着实让人有点抓狂。
但,无伤大雅,EC Zero T已经是我最愿意将其带出到外面的便携CD机了。甚至可能不是为了播放CD,而是完全将其当做一台可以随身的小型台机。极致模拟味的硬件组合拳、多样化的使用方式、创新性的碟仓设计,山灵用EC Zero T完美诠释了,真正实用的复古产品并非简单地复刻过去,而是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以更成熟的解决方案回应当今时代的诉求。
不过我依然喜欢在带着EC Zero T出门时,顺手往背包里塞几张最心爱的唱片。
毕竟这世间中有些美好,正需要用CD的旋转细细体会才行。
来源:福州共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