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它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面对这个共同的时代危机,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夜读 vol.375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当“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它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面对这个共同的时代危机,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的作者,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书中说过,“育儿”这个概念其实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概念流行起来,被大众所熟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无数代祖先都在多人混养的环境中长大,一群人一起养育一群孩子非常正常。每群人都有自己的养育智慧,不需要所谓的育儿专家。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居住的地点也灵活多了。人们工作和上学的时间延长了,生儿育女的时间也往后推迟,30多岁生孩子成了常态。新手父母们不能再像祖辈和父辈那样依赖群体智慧,于是各路育儿专家成了救星。他们渐渐发现,工作中常用的一个思路非常好用——只要我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就能让自己胜任一份工作,然后做出亮眼的产品。于是,他们倾向于以在学校和职场上取得成功的这种思维方式来应对育儿。
高普尼克说,现在的父母们是木匠式思维。大家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育儿目标,他们认真审视着手头的材料,力求打造出一件亮眼的产品。其他人可以用客观的指标来量化评估这件产品。对一件木工产品来说,重要的是直角的地方够不够直,开关门是否顺畅。父母的育儿也类似。高普尼克说:“混乱和变形是木匠的大敌;精准和控制才是木匠的挚友。重要的是反复测量,精准切割。”
但在高普尼克看来,育儿更好的思路其实是园丁式思维。父母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安全且富有营养,让植物能茁壮成长”。这个过程当然也要花心思,但父母没必要追求完美。一个园丁只需要做好除草和浇水的工作即可,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花有自己绽放的时节和习惯,往往出乎人的预料,但也常常让人惊艳。高普尼克热切期待我们每个父母都能大胆拥抱混乱和变化。
父母的任务不是生产出某个特定款式的孩子。我们的使命应该是创造一个环境,用爱、安全感和稳定性将孩子包围,让所有的孩子,无论其性格或天赋如何,都能幸福成长。我们不需要去管理或塑造孩子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周遭环境,发掘惊喜和新知。我们不需要去教孩子如何正确地玩耍,只要把玩具给孩子即可……我们没办法逼孩子去学习,但可以成全孩子去自发地学习。
前文讲过,当下父母在现实世界中对孩子的保护常常是过度的,而且这种保护实属多虑。用高普尼克的话说就是:“很多父母被木匠思维裹挟,对孩子的管控过于严格,反而阻碍了孩子获得幸福和快乐。”与此同时,我们对线上世界却过于放心,任由孩子们自由地使用智能设备,没有帮孩子剔除糟粕和风险。这等于一个园丁把花园全权交给了互联网来打理。父母们把孩子放在社交网络里成长,而不是让孩子脚踏实地地扎根于线下真实的社区。事后父母们又大吃一惊,因为自己的孩子居然感到孤独,渴望真实的人际交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阶段非常重要,父母要在这两个阶段成为合格的园丁才行。接下来勒诺和我就针对这两个阶段,给父母们提几条建议,大家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分别采用,其中部分建议是多个年龄段的孩子通用的。
给0~5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们要形成基本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如视觉、听觉和语言处理,还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行走、说话、精细动作,以及攀爬、奔跑等敏捷动作。在这几年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即让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获得父母足够的爱,有足够的玩耍时间,如此即可,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还能锦上添花,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了。3孩子想要的不过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多和父母以及其他友好善良的大人们互动,多和其他小孩玩耍罢了。这些年来,尤其是在美国,幼儿保育面临很大的困难,成了一个普遍的大难题。但至少下面讲的这几件事情,是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做到的。
如何给孩子更多且更好的线下活动体验
正如第3章所讲,依恋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需要一个大人当安全基地,这个基地能够给孩子稳定而充分的爱,能在孩子需要时给孩子帮助和依赖。不过,这个基地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孩子一个冒险的起点,让孩子可以放心大胆地离开基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如此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对孩子来说,一场理想的冒险就是在自由玩耍中,和其他孩子一起探险、搞怪、闯祸。如果这群孩子是混龄的,那么低龄孩子的学习将更加高效和深刻。因为孩子通过尝试略超出他们当前能力的活动来学习,进步是最快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以大一点儿的孩子为榜样,学习效果最佳。大龄孩子也能从中获益,因为他们在扮演老师和哥哥姐姐的角色。所以,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最佳育儿资源就是充足的玩耍时间,确保有不同年龄的孩子参与,并有一个安全的、充满爱的基地,让孩子遇事能求助。
你和孩子互动时,不必时时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每分每秒的意义或教育作用。你们是在享受一段亲子时光,不是在上课。不过要注意,你的行动比你的承诺更重要,请努力管住你的手,别去摸手机,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让注意力一直在孩子和手机间跳跃。
另外,对孩子的热心帮助不要扫兴,要尊重他们内心的热忱和表现欲。哪怕只是两三岁的孩子,他们也能力所能及地做点事情,比如开饭前摆放餐具,或者把衣物放入洗衣机。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在家里获得更大的存在感和融入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务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家务做得多了,可以防止孩子在未来产生虚无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为:“我这个人没什么用。”
如何给孩子更少但更好的线上活动体验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和电视并不适合低龄的小朋友。跟普通的物件、玩具相比,这些智能设备提供的感官刺激过于强烈而生动。与此同时,它们又缺乏互动性,孩子多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和接收信息,无益于提高学习能力。所以,大多数专家建议,父母不要习惯性地让两岁以内的孩子玩智能设备,并提倡在孩子6岁之前,都应该有所节制。小孩的大脑“期待”着一种与环境的联结感,需要拥抱三维的世界与五感的刺激,需要与真实的人和物互动。
但有一种情形例外,即适度地使用视频聊天软件,如FaceTime、Zoom等,与家人或朋友聊天。学界在研究了智能设备与孩子们的关系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与他人积极且同步地在线互动,即视频聊天,可以强化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加深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不过,如果只是让孩子被动地观看一些提前录制好的节目,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甚至还可能产生副作用,阻碍孩子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对两岁以下的孩子。
西方国家的专家们对孩子应该如何使用智能设备,态度几乎是一致的。以下是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给出的一系列建议,我非常赞同。
行动建议
建议1:未满18个月的孩子,原则上不能使用任何智能设备,但可以与大人进行一对一的视频聊天,如与不在本地的父母进行视频交流。
建议2:18~24个月的孩子,可以在一位成年人的陪同下观看教育类的节目。
建议3:2~5岁的孩子,非教育类的节目和应用程序,工作日每天最多可以观看1小时,周末每天最多3小时。
建议4:6岁及以上的孩子,应尽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少用智能设备。
建议5:全家一起吃饭或者外出时任何人都不使用智能设备。9
建议6:父母要学习并正确使用父母监控功能。
建议7:不要将智能设备作为安抚或陪伴工具。孩子闹情绪时,父母不要习惯性地用智能设备去哄孩子。
建议8:睡前30~60分钟,让孩子关闭智能设备,并将其拿出卧室。
我明白,当你忙于准备晚餐、处理工作电话或是仅仅需要片刻休息时,没有智能设备的帮助,抚养幼儿是多么困难。妻子和我曾经也爱用《天线宝宝》来安抚孩子,从他们婴儿期一直用到了幼儿期。如果时光能重来,我们一定不会再那么依赖这部动画片。
给13~18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升入高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孩子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对孩子来说,进入高中,几乎就等同于进入了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抑郁和焦虑的暴发期。前面几章已经论证过,帮孩子找到价值感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结感,对孩子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大可以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安排一些成人级别的挑战与责任。此外,榜样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我们要给孩子找到值得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要去外面找,不是我们自己。
行动建议
建议1:提升孩子的自主出行能力。帮助孩子掌握家附近常用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火车等。随着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可以探索的世界也应该越来越大才对。只要孩子到了可以考驾照的年龄,我们就支持孩子去考。如果家里有车,等孩子考取了驾照,大人可以传授一些驾驶技巧,鼓励他们上路。孩子可以和朋友四处兜风,享受愉快的旅程。父母要多支持孩子和朋友们去“第三地点”活动。第三地点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场所,如商场、公园、比萨店,在这些地方,孩子可以远离成年人的监督,自由地与同龄人交往。否则,他们可以自由社交的场所可能就仅限于网络空间了。
建议2: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十几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做饭、打扫,也可以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帮大人跑腿。等孩子到了16岁,他们还能开车帮大人出门办事。让孩子分担一些事情,不仅是在教他们正确的工作态度,也是在帮他们感知自己的价值,毕竟Z世代心中普遍存在一种虚无感,看不到人生的价值。一个13岁的孩子告诉勒诺,她开始独自承担更多家务了,比如帮妈妈去药店买药,或者自己去一些地方,而无须妈妈开车接送。通过做这些事情,她意识到了妈妈的不易。妈妈要做太多琐碎无聊的杂事,比如安排上下学的接送事宜,在寒风中枯坐着等孩子的足球赛结束,劳心劳力还得不到一句感谢。孩子一旦跟妈妈共情,且帮妈妈做了更多家务后,亲子间的矛盾便会渐渐消失,因为她们明白两人是同一个战壕里的队友。
建议3:鼓励孩子找一份兼职工作。让孩子给别人当一回下属,会是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哪怕他的上司不是个好打交道的人。孩子去当一天的临时工也行,比如帮邻居家铲掉车道上的雪,就这么一件不起眼的任务,其实也需要孩子跟大人交涉报酬等事宜,且踏踏实实地交付成果。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再由自己决定怎么花钱,对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体验。
建议4:创造机会,让孩子培养和展现他的领导力。你可以让孩子去指导和照料年幼的孩子,形式不限,临时保姆、夏令营营地辅导员、助理教练等都不错。即使孩子自己都需要老师的帮助,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弟弟妹妹的小老师。照顾小孩似乎能激发人的同理心和领导力,勒诺的小儿子第一次参加童子军的通宵露营时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那时他才11岁,兴奋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以致连睡袋都忘了带。当他想起睡袋的事情时,顿时号啕大哭,觉得营地一定会把自己送回家去。就在此时,一个高年级的童子军,其实也就是个高中生,对勒诺的儿子说:“没关系的!我预料到可能会出现这类突发事件,所以总是习惯多带一个睡袋,以防万一。”勒诺的儿子很感激,勒诺本人知情后也感激不已。一晃多年过去,勒诺才知道当年那个高中生根本没带额外的睡袋,那晚他睡在了寒冷坚硬的地上,勒诺一时铭感五内,不知如何言谢。这就是成为领导者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学会了自我牺牲和关怀他人。
建议5:让孩子参加高中交换项目。交换项目的历史很久远,早在1500年,就有一位去英格兰的游客写道:“这里的人无论多么富贵,都一定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别人家生活一段时间,他们自己也会把陌生人的孩子接来住。”25是的,那可是中世纪的英国,在那样的时代,人们就明白交换生体验能打开孩子的视野。比起父母的话,孩子更听得进去他人的意见。回到当下,我推荐美国人考虑一下“美国交换项目”。26这个项目组织美国的高中生到别的州,在一个新家庭里生活一周,目的是加强美国人的凝聚力,令大家放下隔阂,团结起来,而且这个项目是免费的!父母还可关注由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前身为American Field Service,AFS)主办的项目。在过去几十年里,该组织持续向各个国家派遣高中生,27青少年通过这些项目与接待家庭同吃同住,还可以在当地上学。与此同时,你也可以成为接待家庭,短期照顾一个来自海外的孩子。28CISV(Children International Summer Village)由儿童心理学家多丽丝·艾伦(Doris Allen)博士创立,通过交换等项目培养孩子们的跨文化友谊,最小11岁就可以参加,全球有超过60个国家有CISV的分会。
建议6:鼓励孩子亲近大自然。你可以给孩子安排天数多一些、距离远一点儿的自然探险活动,他们可以和朋友们一起,也可以和团队一起。背包旅行、登山、划独木舟、徒步、游泳……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亲近自然,激发出对现实世界的无限激情、惊奇,以及生存能力。美国户外拓展训练中心(Outward Bound)和美国国家户外领导力学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可以提供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项目,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社会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团队精神。这些项目并不要求孩子有户外活动的经验。还有一些免费或有补贴的项目,30第10章介绍过。31正如户外拓展训练中心的创始人库尔特·哈恩(Kurt Hahn)所说:“我们的内心远比我们自己理解的更丰盛。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潜能,激活它,那么此后余生我们都将不再甘于平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勃发的激情,那是对冒险的渴盼,是要把这一生活得精彩跌宕的豪情。”
建议7:高中毕业后让孩子休息一年,体验一下间隔年。很多孩子高中一毕业,便马不停蹄地去念大学,脑子里对这个社会没有太多了解。他们怎么确定自己这辈子想干的是什么呢?他们甚至很难确定自己有没有选错大学。我们要给这些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兴趣,了解这个社会。间隔年里,他们可以去工作、挣钱、做志愿者。不要担心这些体验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精英形象,这些体验是孩子的铺路石,能帮助他们找到毕生的激情所在,帮助他们去追梦。间隔年不会耽误孩子的成长,反而还会给成长提速。这是孩子提高技能的一年,也是培养责任心和自立能力的一年。
我提的这些建议都是为了帮助青少年融入现实世界,从中找到自信,提高个人能力。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区,多参加这些活动,开阔眼界。我们自己也一样,要不断升级思维,保持成长的状态。虽说无缘无故地冒险受伤是愚蠢的行为,但一段英雄的旅程必然包含了一路的风险,而且,就算你不踏上这段旅程,一样有风险要面对。
▲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来源: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