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点:K2-18b大气中的生命信号,假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23:04 1

摘要:2025年5月12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Luis Welbanks团队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发表研究,对系外行星K2-18b大气中可能存在的生命信号提出质疑。他们通过重新分析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此前被认为是生物标志物的二甲基硫(DMS)可能由非

2025年5月12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Luis Welbanks团队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发表研究,对系外行星K2-18b大气中可能存在的生命信号提出质疑。他们通过重新分析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此前被认为是生物标志物的二甲基硫(DMS)可能由非生物过程产生。这一结论再次将K2-18b推上科学争议的风口浪尖。

图释:艺术家对 K2-18b 的描绘。图片来源:NASA / ESA / CSA / Joseph Olmsted (STScI)

​K2-18b距离地球124光年,质量是地球的8.6倍,自2019年首次发现其大气含甲烷和二氧化碳后,就被视为潜在宜居的“超级地球”。2023年9月,剑桥大学团队宣布检测到DMS信号,该物质在地球上主要由海洋浮游植物产生。今年4月,他们进一步补充数据,称发现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的混合信号,置信度达到三西格玛(99.7%),但仍未达科学界五西格玛(99.99994%)的严苛标准。

争议核心在于数据解释方法。剑桥团队采用贝叶斯模型比较法,从数百万种可能的大气模型中筛选出包含DMS的模型为最佳拟合。而Welbanks团队发现,若纳入被忽略的模型——例如含丙炔(C3H4)的模型——非生物解释同样能匹配数据。这就像用不同滤镜看同一幅画:有人看到森林,有人看到色块。统计学家常说的“最不糟糕的模型”,在此刻尤为贴切。

韦布望远镜的观测技术本身也面临挑战。其采用的凌日光譜分析法,需行星掠过恒星前方时捕捉穿过大气层的星光。K2-18b公转周期仅33天,每次凌日时间窗口不足4小时,累积有效观测时间不足24小时。数据量不足导致模型参数过多,如同用10个方程解20个未知数。

更深层的难题在于宇宙化学认知的局限。地球上DMS由生命产生,但外星环境可能颠覆常识。例如木卫二的冰火山喷发硫化物,土卫六的甲烷湖催生复杂有机分子,均与生命无关。剑桥团队曾尝试在实验室模拟非生物生成DMS,但尚未成功。而反对者提出,K2-18b若存在岩浆海洋或厚氢层,高温高压可能催化硫化物反应。

这场争议恰是科学自我纠错的缩影。2019年哈勃望远镜首次在K2-18b发现水蒸气时,学界也曾争论其究竟是岩石行星还是“迷你海王星”。直到韦布望远镜确认其氢层厚度仅占大气6%,液态水假说才占上风。如今的生命信号之争,不过是同一故事的高潮章节。

未来两年或是决断时刻。剑桥团队计划申请额外观测时间,若达五西格玛标准,将启动更深入分析。而韦banks团队建议开发新算法,从现有数据中挖掘更多分子特征。这场跨越光年的侦探游戏,最终答案或许既不浪漫也不惊悚——它可能只是宇宙化学方程中一个未被书写的项。

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科学保持鲜活。正如1975年海盗号在火星发现疑似代谢反应,最终被证明是过氧化物的化学把戏;又如1996年ALH84001陨石中的“细菌化石”,实为地质作用产物。K2-18b的DMS信号,无论结局如何,都已推动人类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它可能不需要水,不需要DNA,甚至不需要实体细胞。在富氢大气与硫化物交织的异星世界,生命或许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形式呼吸。

参考文献:

Luis Welbanks et al, The Challenges of Detecting Gases in Exoplanet Atmospheres, arXiv (2025). DOI: 10.48550/arxiv.2504.21788

科学剃刀,每日推送关于核聚变、理论物理、太空探索的最新动态,来个赞支持一下!

来源:科学剃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