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秋,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父亲因眼疾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仅靠母亲肩挑山货维生。贫寒之中,她的医学启蒙竟始于山野草药——10岁那年,李兰娟亲眼看见村民们因长期弯腰劳作而腰背劳损,痛苦不堪,便主动向省中医院的医生请教针灸,自学经络,竟能将整本《经络
1947年秋,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父亲因眼疾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仅靠母亲肩挑山货维生。贫寒之中,她的医学启蒙竟始于山野草药——10岁那年,李兰娟亲眼看见村民们因长期弯腰劳作而腰背劳损,痛苦不堪,便主动向省中医院的医生请教针灸,自学经络,竟能将整本《经络腧穴图》倒背如流。
1962年,初中面临辍学危机,班主任一句“你还想读书吗?”深深触动了她。李兰娟靠请假回家自学坚持读完初中,并以绍兴中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杭州一中。可因为家境贫困,学费几乎无力承担,最终靠助学金艰难完成学业。
1966年,高中毕业,摆在李兰娟面前的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代课教师月薪24元,而“赤脚医生”日薪只有1毛。她却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白天在村小学教书,夜晚提着煤油灯翻山采药。一次深夜出诊,李兰娟为一位临盆产妇接生,用竹片割断脐带,以草药止血,母子平安。这场没有灯光、没有工具、只有双手和信念的接生经历,让她彻底明白:“医学不仅是救命稻草,更是贫困者唯一的希望。”
1973年,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进入浙江大学一院感染科工作。那时,314号病房被称为“死亡病房”——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0%。她目睹一位年仅20岁的患者全身黄染、七窍出血离世。擦洗遗体时,李兰娟不慎被别针刺破手指,却强忍悲痛自我注射预防针:“我没能救下他,至少要让他体面地走。”
1986年,李兰娟用3000元青年基金启动人工肝研究。刚开始就遭遇技术瓶颈——肝素用量难控,患者频发大出血。李兰娟连续72小时坚守实验室,最终发现鱼精蛋白能精准中和肝素,成功攻克这一难关。
1996年,“李氏人工肝系统(Li-ALS)”问世,使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从11.9%提升至78.9%,死亡率从88%降至21%。一位肝衰竭患者廖某在8小时人工肝治疗后黄疸指数从500μmol/L降至100μmol/L,苏醒后紧紧握住李兰娟的手:“李医生,我梦见自己沉在黄泥潭里,是您把我拉了上来。”
1994年,李兰娟首次提出“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理论。那年,她带领团队采集了2000多份粪便样本,绘制出我国首张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基因图谱。李兰娟发现肝硬化患者体内拟杆菌/厚壁菌比值(B/E值)严重异常,提出“微生态干预治疗”策略。2014年,《自然》杂志刊发其成果,国际微生态学界震动——这项发现比欧美同行足足早了12年。
2013年,一位H7N9重症患者肺功能几近衰竭,连呼吸机都无法维持血氧。李兰娟大胆设想:用人工肝技术清除“细胞因子风暴”!她带队连夜改装设备,将血液净化技术跨界用于肺部炎症控制。24小时后,患者氧饱和度从50%回升至95%,20天后康复出院。这场“肝病技术的跨界救援”催生了“四抗二平衡”疗法——抗病毒、抗感染、抗休克、抗缺氧,平衡电解质与微生态,使浙江地区的H7N9病死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1年起,李兰娟自费举办人工肝全国培训班,将技术无偿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300多家医院。内蒙古医生巴特尔曾回忆:“李院士亲自手把手教我调整血流,她说‘草原上的患者,不该因为距离而错过生机’。”十余年间,超过10万名肝衰竭患者因此重获新生。
2013年,李兰娟当选国际人类微生态联盟首位亚洲主席,在卢森堡大会上首次提出“菌群移植疗法”,引起欧美专家惊叹:“东方学者正在改写感染医学的规则。”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73岁的她连夜奔赴武汉,率先提出“封城”建议,凭借当年防控H7N9的经验,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
2012年,李兰娟与丈夫郑树森院士共同捐资设立“树兰医学奖”,资助青年医学科研人员。她常对团队说:“医学是一场接力赛,我这棒跑完了,你们要带着新工具冲刺——用AI预测肝纤维化,用基因编辑调控菌群,用新一代智慧医疗改变边远地区的未来。”她的学生曹红翠在基金资助下开发出“智能肝病诊断系统”,如今已在西藏牧区远程医疗中广泛应用。
如今的李兰娟,早已不仅是一位在感染病学领域享誉世界的医学专家,更是无数青年医生心中的榜样和引路人。从在煤油灯下为产妇接生的“赤脚医生”,到建立中国人工肝体系、推动微生态革命的领军者,李兰娟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科研与救治并重,用一生诠释“为人民而医”的初心。即使已年逾古稀,她仍奔波于病房与实验室之间,只为让中国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话语权。
在与肝病、病毒打交道的数十年间,李兰娟深切体悟:疾病不是一个器官的问题,而是整个机体生态失衡的结果。她提出,重症感染治疗不能只盯着“杀毒抗菌”,更要重建微生态环境,让身体自身恢复抵抗力。“调病毒指标是手段,调人体系统才是目标。”李兰娟常对年轻医生说,真正的医学不只是压住病情,而是唤醒身体的自愈能力。
而在一次关于肝病科普的公开讲座上,有位观众提问道:“李院士,您接触的肝炎、肝硬化患者那么多,有没有什么实用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普通人保护肝脏、远离肝病?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工作忙、压力大的中年人,有没有什么不用天天吃药也能改善的方法?”
面对这个问题,李兰娟没有回避,也没有卖关子,而是坦率地笑着回应:“控制肝病,最关键的其实不是吃药,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临床上很多患者以为单纯依赖护肝药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认为饮食越清淡越健康、每天坚持锻炼等等,其实并不是这样!比起这些常见的方法,我更建议大家注意这3个关键点,不花一分钱,就能让肝脏保持光滑红润,从此远离肝病的威胁!”
第一,管住情绪,肝喜条达,生气郁闷最伤肝。
肝在中医理论中主疏泄、主藏血,其功能类似于“情绪调节中枢”。现代研究也证明,情绪与肝脏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愤怒等负面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肝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诱发肝细胞损伤。例如,人在情绪激动时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可引起血管收缩、肝血流减少,从而降低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能力。
临床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肝病患者在家庭变故、职场冲突后,肝功能指标突然恶化,甚至诱发肝衰竭。因此,日常养肝,一定要学会疏解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散步、深呼吸、规律作息、与人倾诉,都是帮助肝“条达”的好方式。记住:生气一分钟,肝要“忙活”几个小时来恢复。
第二,坚持规律进食,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比油腻更可怕。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油炸、不喝酒,就是在护肝。但事实上,饮食的“节奏”比“内容”更重要。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三餐不规律会打乱它的代谢节律,使其长时间处于“待命”或“超负荷”状态,导致功能紊乱。尤其是长时间空腹后突然大量进食,会造成肝脏血流波动、酶系统应激,容易诱发脂肪代谢紊乱,久而久之形成脂肪肝,甚至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暴饮暴食还会促使肠道菌群异常,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因此,护肝的关键之一是定时、定量、适度进食,哪怕每天只吃七分饱,也比时饿时撑更让肝脏“省心”。此外,早餐尤为重要,它是启动肝脏代谢的第一道指令,不能忽视。
第三,守住肠道健康,因为肝和肠是一体的“门户之交”。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肝脏和肠道之间存在“肝肠轴”联系,是相互影响、密切合作的两大系统。肝脏负责解毒、代谢,而肠道则是“毒素”的第一入口。肠道菌群一旦失衡,有害菌增多,不仅导致肠道屏障功能下降,还会让肠道中的毒素、细菌代谢产物穿过屏障进入门静脉,直达肝脏,诱发或加重炎症反应。
临床上,许多肝硬化患者同时伴有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腹胀、腹泻、便秘等。更重要的是,肝病的恢复也依赖于健康的肠道环境。如今,越来越多治疗方案已经将“微生态干预”纳入肝病管理,如益生菌、粪菌移植等,都是调控肠道、间接修复肝脏的新思路。因此,要护肝,就必须同时护好肠道。饮食多样化、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滥用抗生素、适当补充益生菌,都是良好选择。
总结来说,情绪平稳、饮食规律、肠道健康,是现代护肝三大“隐性核心”。它们不像戒酒、清淡饮食那样显而易见,却常常决定了肝脏功能是否真正“稳定长久”。很多人输在肝病的路上,并不是因为吃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忽略了这些“小事”。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才是护肝真正的关键所在。
资料来源:
1.李兰娟团队研究证实,食物和空气来源的微/纳塑料会损害肝脏[J].上海医药,2024,45(13):81.
2.李兰娟逆行中的女院士[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08):41-42.
3.李兰娟院士获国际科学研究大奖[J].科学中国人,2022,(06):33.
(《她是中国肝病权威!李兰娟公开3个护肝秘诀,第1个做错的人就很多》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