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注重以上率下、系统施策、创新载体,持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制度设计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作用发挥不断凸显,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本报记者 郑思哲 通讯员 陈静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注重以上率下、系统施策、创新载体,持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制度设计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作用发挥不断凸显,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强组织 破解身份游离困境
近期,西宁市党建综合服务中心以“红‘流’暖‘动’ 心系夏都”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双轨模式,联动10余家单位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办实事、解难题、聚人心,探索出一条“学习常态化、服务精准化、管理长效化”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路径。
活动期间,西宁市70余名流动党员代表实地参观了西宁市党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沉浸式”学习党史、重温入党誓词强化身份认同,并“点对点”指导流动党员完成党费补缴和关系转接。
针对流动党员“组织找不到人、党员找不到家”的问题,西宁市在党建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心系夏都”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打造集报到登记、组织关系接转、学习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港湾”。设立流动党员学习角,开通“流动党员码上学”云平台,通过开设党务知识、视频学习、每周一测等栏目,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理论学习,不定时推送各类必学篇目、专题党课、视频讲座等学习资料,抓牢抓好流动党员常态化教育,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
来自海东市的流动党员马军说:“过去因工作变动,组织生活断断续续,如今驿站不仅帮我把组织关系转进社区党支部,通过‘流动党员码上学’云平台,还能随时随地学习最新政策理论,终于有了‘家’的踏实感。”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西宁市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四个一”工作机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工作例会制度,构建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闭环,同时采取底数排查、实地调研、因需组建“三步走”的方式,精准分析掌握流入党员区域分布情况,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楼宇、商圈、市场等地组建12个流动党员党组织,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257名流入党员纳入党组织专门管理,指派专人负责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优服务 精准对接党员需求
“原本要跑多个部门的事,今天全解决了!”从事外卖行业的流动党员李伟对“面对面”的快速办理赞不绝口。这一变化得益于西宁市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从“党员跑腿”到“服务上门”、从“分散受理”到“一站集成”的高效服务。
聚焦流动党员社保转移、异地医保、就业创业等高频需求,西宁市党建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市人社局、市医保局、市就业局及专业律所等多方资源,入驻中心集中开展政策答疑、就业指导、权益保障、帮办代办等服务,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首次活动,现场解答流动党员关于社保转移、异地医保办理等政策疑问29例,完成就业岗位匹配23人,受理法律咨询25件,代办事项18项,并吸引16人报名家政服务、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课程。
西宁市依托市级党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市级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并指导各县区在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182个流动党员服务站(点),构建起“1+7+N”的服务矩阵——以市级党建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7个县区级服务中心,延伸打造N个社区服务点,常态化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事项,有效打通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
针对流动党员覆盖面广、流动性强的特点,西宁市设立“共学课堂”,采取“线下集中联学、线上随时活学、干部上门讲学”的“三学法”,灵活组织流动党员及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西宁市还探索市州间“双向共管”协作机制,组织开展驻外和驻宁办事机构“两个摸底”,为跨省跨市州协同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打牢基础。率先在市域内组织各县区签订流动党员结对共管共建协议,初步构建了县区间“双向共管”机制。
促长效 激活红色内生动力
为巩固服务成效,西宁市积极探索诉求清单与服务台账双线并进工作法:一方面,通过“需求清单”动态收集党员诉求;另一方面,依托“服务台账”跟踪就业创业进展,已助力9人实现本地就业,13人启动餐饮、电商创业项目。更令人瞩目的是,组建“红色小哥”“先锋骑手”等以流动党员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10余支,12名流动党员主动加入所在党组织志愿服务队,在文明创建、反诈宣传等工作中累计服务超600小时,不断增强流动党员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视野宽、信息多、分布广的优势,收集流动党员关于乡村振兴、社区发展、小区治理、党员教育等方面的意见建议50余条。
曾辗转多地务工的党员王霞,如今担任社区“流动党员联络员”,协助摸排登记6名“隐形党员”。“组织为我们解忧,我们也要为城市出力!”她的话道出许多流动党员的心声。
西宁市通过组织实施“万名党员培优提质”计划,深入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为193名流动党员设定志愿服务岗位。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开展“家乡建设恳谈会”50余场次,引导返乡党员提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300余条。城西区吸纳13名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担任“流动网格员”,就近就便开展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随手拍”工作,为基层治理补充了“新”力量。
每一名流动党员都是一面流动的旗帜。西宁市持续通过精准化服务、长效化管理和常态化作用发挥机制,拓展新业态群体覆盖,推动流动党员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形成“服务—反哺”良性循环,让“流动不流失,奉献在夏都”成为城市治理新名片。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