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多位朋友后台让我聊聊此次印巴冲突的问题,老实说,我觉得有点不好谈,一方面是因为中文互联网上的很多过于乐观的信息在英文网站上难以查证。另一方面,印度这个国家眼下其实也是个民族主义特别爆棚的国家,在印度政府管的到的地方,对印度不利的信息都被删除了,管不到的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时候对孔子的遵从去哪了?
各位好,今天头条接了个广告,多话不说,理解的朋友自然理解,不理解的读者……谢谢取关。
最近有多位朋友后台让我聊聊此次印巴冲突的问题,老实说,我觉得有点不好谈,一方面是因为中文互联网上的很多过于乐观的信息在英文网站上难以查证。另一方面,印度这个国家眼下其实也是个民族主义特别爆棚的国家,在印度政府管的到的地方,对印度不利的信息都被删除了,管不到的地方,印度政府也拒绝承认或证实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总体上,我还是相信此次巴基斯坦是占到了不少便宜的。当然打印军赢了这个事情到底多大程度上值得夸耀其实存疑,我眼中的印度,目前的状态其实有点像清末民初中国那个状态发展版——在印度独立以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非常类似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的,英印政府之下,土邦(王侯领)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采用了许多措施试图将联邦权力向中央集中,但并不成功,英国留下的议会制度,再加上印度流传已久的种姓制度固化了其阶层,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调和品,所以导致印度的近代化改革异常难以进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散装”的态势。
对于这种国家来说,其实最好的统合理由是一个持久存在的外敌,因为外战是最容易延续其国内所以印巴冲突的持续,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印度中央政府为了制衡其国内的地方各派势力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毕竟以印度的军力而言,除了能对巴基斯坦保持强势地位。另一些真正上得了台面的对手对抗起来是比较费劲的。
但即便对巴基斯坦执行攻式战略,印度的军备问题确实还是堪忧的,如前所述,这个国家至今没有完成现代国家应有的统合,所以在相当程度上是散装的——印度因为其出色的国际人缘,同时拥有北约和俄罗斯双方的武器,但这恰恰说明了其军事工业基础的孱弱和不成体系。阿琼坦克和光辉战斗机的故事我们就不重复了,本质上这是一个尚未完成近代化统合国家的悲哀。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也曾遭遇相似的尴尬,北洋水师可以买来军舰,却没有配套的成体系工业为其进行维修和提供弹药,北洋军阀的部队一旦离开了各自后台列强的军火支援立刻抓瞎,各省之间财政高度独立,不相统属,工业体系乃至交通网不兼容——这些现象其实在今日的印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提升战力、打赢外战,但打赢外战的前提,又是完成统合。这是一个死循环,其实挺无解的。
目前外界对印度乐观者认为的一条出路,是目前全球工业化正向印度的转移,有可能通过经济利益驱动帮助印度打通它的散装状态。但相比于人类历史上有类似问题的大国(比如德国、日本和中国)依靠铁与血的强行统合、然后再发生承接全球工业产业链。印度想颠倒次序走这条路,确实少留血,但到底是否能走通?这需要时间的考验。
同时罪恶的种姓制度和男尊女卑传统能否能在这个过程中被涤荡,也要留观后效。
不过看不上印度这个国家是一回事,简中互联网上眼下流行的各种对“印度阿三”的调侃,则是另一回事。老实说,我不是很能理解再公开场合这样一口一个“阿三”叫人家的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态,毕竟在近代历史上,我们也是曾被歧视的民族。
我大学是在上海上的,据说“印度阿三”这个词汇,最早就是从上海洋租界那里发源的。解放前的上海联合租借有很多英国的巡捕房,雇佣了很多印度锡克教徒充当维持租界秩序的警察。上海人当时就管这批人叫“红头阿三”——在上海话里,沾了“三”字的称呼一般都很难听,比如什么“瘪三”“猪头三”“三八”“十三点”等等等。
但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彼时上海人管印度人叫“阿三”,同期“洋人”对中国人也有许多不敬的称呼,两者一来一回,也算是扯了个平手。
但这个情况在二战、尤其是解放后本来应该告一段落了,且不说种族歧视这个事情在二战后已经成了一种全球反对的政治不正确,这么多大V在互联网这个公开场合一口一个“阿三”的叫人家,似乎也不符合我国建国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旨。
眼下的中国正在全球推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而孔子所讲的儒家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做人修养,大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眼下中国人在海外容易遇到的侮辱性称呼其实还是挺多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我都怕这篇文章过不了审。
而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某个对中国人的侮辱性词汇大行其道。这种消息如果传回国内,我们会因为印度人编排了这么个称呼而感到“气沮”吗?我觉得八成不会。
我们唯一的感受恐怕只能是,我们只会觉得印度这个国家真神经病,自己有一堆事儿还没解决,平白无故拿歧视我们练它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所以总结起来说,在公开场合、非两国战时状态传播对另一个国家民众的无端蔑称,其实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若说唯一的好处,大约就只有拿着这个绰号、打着爱国旗号骗流量的作者涨了粉丝,然后醉心于此的低端受众获得了一点无聊的发泄。
当然话又说回来,种族歧视这个玩意儿,可能在当今全世界都算一个只面向低端受众的快消品。比如在美国,最喜欢骂黑人“黑鬼”的是铁锈带的贫困白人,而最爱管白人叫“红脖子”“烂屁股”“白垃圾”的也只有美国的底层黑人——这种词汇一出口,你在侮辱他人之前首先就侮辱了你自己,让别人看出来你是个什么等级的货色。
所以“阿三”这种词汇在中文语言圈里这么广泛的传播,且似乎不分阶层,那么多人都朗朗上口,也是挺独特、且让人吃惊的——还是那句话,无论印度这个国家有什么问题,这个词其实都侮辱不到它,一定要说侮辱的话,它侮辱的只是通行这个词汇的国人,流传的越广,侮辱的就越严重。
再者,我也不是很能理解许多国人在这方面的心态——他们一方面自己非常的脆弱,一见到海外有什么辱华的声音传来,就受不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极为喜欢用“阿三”“棒子”“猴子”这样的词汇去平白无故的跟人找茬。这样“攻高血薄”的行为模式,我实在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若非有意给自己国家抹黑,我大约只能认为是这帮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实在无处发泄、不敢也不能发泄,只能靠其实遥远的他人来给自己找一点最卑微的优越感。
可是我总在想,如果我们论证自己国家的强大,只是为了找这样一点优越感、或者幻想自己能“骑在洋人头上拉屎”,那你这个优越感,是不是太廉价了呢?
所以我自己不会在文章中一口一个“阿三”的叫印度人——尽管我并不看好这个国家的现状和未来。
再说一点我自己最近的生活常态吧——其实我现在住的地方门口,就有家印度咖喱店,店主和多数店员都是印度人。起初我不敢到这家店去用餐——因为说实话,在国内看过很多帖子,刻板印象,总觉得印度人做的菜不干净,再加上他们皮肤确实偏黑,天然给人一种不干净感。
但后来有个朋友劝我,说你怕什么?这边开餐馆卫生管的挺严的,不可能有你想象那个情况。
我后来想了想也对,“橘生淮北则为枳”,就算印度餐馆在其本国真的做的脏,难道不应该怪印度当地卫生检查不力么?为什么要把制度的错误清算在无可改变、并默默承受这制度的民众身上呢?
后来我就经常去吃了。
一来二去,我觉得这家店做的不仅饭菜好吃,店员也都挺友好的——比日本当地人更容易亲近那种,其中有个店员小哥,知道我刚来,日语还不熟练,还经常主动闲聊两句,教我一些日常单词(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不太可想象的,日本人普遍比较自己过自己的),都是离家万里、漂泊异地,也慢慢成了半个朋友。
前天又去这家店,看到那小哥当班,我们点头一笑之余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应该在心里管他叫阿三么?还是在他心里,我也是个什么歧视中国人的词汇?
我觉得还是孔子教导的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远隔万里之外时,我们喊打喊杀,彼此歧视,莫名其妙的成了互相痛恨的人。但如若我们在一个地方真正见面,一起生活,你会发现对方是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有自私但更有善良,有缺陷也有优点,更关键的是,都在凭着自己的劳动,努力去过自己的生活的普通人。
况且,印度妹子其实漂亮的不少,真碰上这样的美女,你叫个阿三试试?
为什么我们要彼此仇恨歧视?抛开那些煽动者龌龊而自私的动机,这其实很神经病。
我绝不管任何一个印度人叫阿三,正如身处异乡,我将愤怒于任何对我族群的歧视称呼。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