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胡世宗与我聊天,充满感恩情怀提到刘白羽、臧克家、艾青、贺敬之、张光年、丁玲、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张志民、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阿红、解明等一连串良师益友名字时,加重语气说,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真诚引领与热情帮助。
尊师重友堪楷模(51)
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
不能忘记老朋友
写在前面:
胡世宗的良师益友包括许多著名的文化界名人,他们通过作品和交往对胡世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次,胡世宗与我聊天,充满感恩情怀提到刘白羽、臧克家、艾青、贺敬之、张光年、丁玲、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张志民、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阿红、解明等一连串良师益友名字时,加重语气说,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真诚引领与热情帮助。
“良师益友助力我成长”,先生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在赞同他此观点的同时,想到问题的另一面:胡世宗如此对待良师益友。
我不清楚当今中国文坛有多少位巨匠名家精英,也无从统计。可我知道这样一组数据:胡世宗先生仅收到赠书的友人就有814位,共1984本书。这中间有良师,有益友,有的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胡世宗尊师重友是出了名的,与良师益友交往,时间长的超过半个世纪,短的也有一二十年。胡世宗不仅用心动情与他们沟通往来,还曾经撰写50多位诗人的生平历程,性格特点,创作风格,生活情趣,精神风貌……著有《当代诗人剪影》《当代诗人剪影•续集》《人生与诗》。
多年来,胡世宗与众多师友通信累计数十万字。他将这些珍藏书信,全部捐赠给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和辽海出版社联手出版了《胡世宗捐赠珍藏书信集》,他为书信集写的附言就有50万字。
透过这组数字,我深切感受到了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程度,他善于交往良师益友,善于从良师益友身上汲取营养,善于学习和发扬良师益友的好思想,好作风。如今的他,早已经成为许多人公认的良师益友。
无论在军界,还是在地方,也不管是小范围朋友闲聊,还是放大的朋友圈交谈,只要唠起胡世宗先生,大家都会肃然起敬,说他是尊师重友的楷模,尤其是他的平易近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更是赢得交口称赞。
我在与胡世宗先生长期相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他有太多太多的优长值得学习。每次来往,每次交流,每次见闻,都深受感动与教益。
从3月25日开始,我以《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为题,将连续发布胡世宗尊师重友的故事。由于受多种条件所限,这些小文仅仅是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冰山一角”,每一篇也只是一个侧面,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把这些汇集起来,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到胡世宗先生是怎么样尊师重友的。
今天,与亲友们分享 《尊师重友堪楷模》
第五十一篇:《不能忘记老朋友》
注: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2025年5月13日
“南有余秋雨,北有王充闾”,民间流传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王充闾在文坛上的影响力。
充闾先生是我尊崇的领导干部行列中,传统文化浓厚、文学功底深厚、精品力作丰厚的著名作家;作家队伍中政治头脑清醒、工作思路清晰、为官廉洁清正的省部级领导干部。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在沈阳军区《东北民兵》杂志任编辑期间,曾经去营口军分区采访,时任营口市委副书记的王允闾接见了我们,并就坚持党管武装原则,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话题发表了意见,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与执政为民的真知酌见,令我们一行人非常钦佩。
他到省委宣传部任部长期间,偶有接触。我转业到省文化厅工作后,多次去营口市调研文化工作和中小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刘品毅告诉我,营口市有一个自发的“王充闾文学研究会 ”,他还把有关刊物送给我,可见充闾先生的文学成就与群众好评。
退休后的充闾先生专心致志写作,一次朋友相聚,他说了大意如下的一段话:一个人有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给了学校,30岁到60岁交给了工作,60岁以后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安排好了,这第三个阶段很有生命价值。他的话引发在场人的持续议论和高度认可。
说起来惭愧,我赏读充闾的著作很少。读了他2017年7月给刘文艳获冰心散文奖《一纸情深》的序言,认真收听了先生的新作《譬如登山》。 这部著作集艺术性、思想性、哲理性于一体,给人以教育与启发(此文后面有胡世宗谈《譬如登山》,我在这里就不搬门弄斧了)。只补充一点,90岁的充闾先生的健康理念别有意境。他说:自己的身体健康秘诀就一个字“忙”。我想说,我们真应该很好学习王充闾和胡世宗先生,让身体动起来,手脑勤起来,思想“忙”起来,在“忙”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获得健康。
胡世宗先生说,“不能忘记老朋友,常想平生未报恩”,这是2013年,王充闾先生赠我的一个条幅。我与充闾先生以文相交多年,我喜欢他散文作品中扬散的学术味道。我们见面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作家聚会的时候,比如,开省作协代表会、理事会或作品研讨会的时候,其余时间,我们两人个别交流得并不多。
感谢充闾先生在我七十岁生日时写了这样一个条幅相赠。这是先生 2000 年所写“友情”系列时描写周恩来总理对老朋友张学良的牵挂,文中写道:“‘不能忘记老朋友’,是周总理说出的普通至极的一句家常话语,杂糅着血泪,凝聚着深情,饱含着人情至理,映现着中华文明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闪射着伟大革命家高尚人格与政治远见的夺目光辉。”我感到了充闾先生厚重的寄托与殷切的嘱咐。
王充闾,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被誉为“学者型散文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表达,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充闾的散文以思想深邃、文笔典雅著称,代表作包括《沧桑无语》《面对历史的苍茫》等。他的作品既具有历史哲思,又充满人文关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散文”风格,拓宽了当代散文的创作路径。
王充闾擅长从历史人物、事件中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土囊吟》对宋徽宗的悲剧命运进行反思,《用破一生心》剖析曾国藩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也赋予历史以新的解读视角。
王充闾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他常引用诗词典故,使文章充满诗意与哲思,如《青灯有味忆儿时》等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王充闾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权威奖项,并被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其成就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王充闾的作品常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引导读者关注历史与人文精神。例如《龙墩上的悖论》通过帝王故事探讨权力与人性,引发公众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他的创作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的兴起,使散文从抒情叙事转向更深层的文化思考。
他的散文既具备学术深度,又贴近普通读者,成为连接精英文化与大众阅读的纽带。多部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或阅读推荐书目,如《碗花糕》等,影响了几代读者。
王充闾以学者之思、诗人之笔,构建了独具魅力的文学世界。他的散文不仅丰富文学的形态,更通过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蒙,在读者中播撒人文精神的种子,成为中国文坛的重要标杆。
胡世宗先生撰文力荐充闾先生新作《譬如登山》,他说,书中有多处令人感动的感恩之笔。读充闾的《譬如登山》,会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力量、记忆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和驱遣文字的力量。
胡世宗动容地说,通过拜读这本书,我学到很多很多。比如,充闾治学的态度,缺啥补啥,他年幼的“童子功”,古文底子打得好,青年和中年狠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现当代中外文学名著,他补得苦,补得扎实。他勇于实践,敢想敢闯,他看到他教书时下放到的那个乡生产落后,玉米低产,在《人民日报》上读到河南商水县有药玉米高产的信息,充闾竟然给这个县的县长写了封信,并寄去5元钱,要买他们的药玉米种子。这个县的县长果然给寄来两大包种子,他带领青年南种北种试验移植,最后失败了,但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充闾笔下外国的歌德、格林兄弟,中国的瞿秋白;古代的庄子,现代的张学良,还有他接触过甚至是熟悉的沈延毅、袁阔成、苏叔阳、王向峰、华君武……一个个维妙维肖,逼真又可敬可爱。如漫画家华君武戒酒的故事。华君武酒量是大的,后来不再酗酒了。因为在延安时,他在一次聚会,酒喝多便失态了,作曲家冼星海本来要去城里指挥一个音乐会,竟然被喝多酒的华君武给阻拦住了,华君武抢下冼星海的指挥棒,“指挥”冼星海唱歌,真的就因酗酒而误了事。
我们会在这本27万字的书中看到那种散文或散文诗般的叙述,如描写冬天东北乡村的景色:“……晚归的群鸭,驮着点点金色的夕晖,‘呱呱呱’地噪醒了寒林,迷乱了天宇,真是如诗如画的境界。”如在校园生活时写到的景色:“皓洁的月华照得奔流的河水波光潋滟,好似万条金蛇在凌波腾舞,月色是清新的,晚风是清新的,人的心境也是清新的。”在阅读充闾这部大作时,会时不时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和感染。
博学就有资格更多地发挥和展现想象力,比如,充闾参加云南火把节的活动,他很自然地联想到郭老的名篇《凤凰涅槃》中的“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这是渊博学问的自然迸放。正如曾任知名杂志《读书》杂志主编的沈昌文先生所感叹的那样:“王充闾的功底真好,举杯一唐诗,落杯一宋词,这样的文人已经不多见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说:“在步入文学道路之始,王充闾就具备了相当充分的思想文化准备,相当丰富和广泛的生活积累,相当敏锐和深沉的艺术才思,以及颇具大家风范的把握和驱遣文学语言的功力。”他具有诗人和哲人的眼睛和胸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美的底蕴呈现出来。
在充闾先生书中,处处展现着大爱和感恩的情怀。他的作品被介绍到台湾的文学界,他深追是谁做了好事又不留名,他果然寻找到了,却原来是身边熟悉的诗人刘文玉,默默地帮助了他而不告诉他。这样的情怀与友谊多么值得学习和传扬啊!充闾在书中多次提及别人对他和他的作品的批评,指出他作品的缺陷和不足。充闾毫不掩饰地把编辑退稿指出他的毛病报告给读者,这需要的是一种真诚和坦然的人生境界啊!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