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集《青山是故乡》日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仿佛乡村田野吹来一股清风。作品以充满烟火气的绿色种植故事,唱响生态农业的动人旋律。通过该剧,观众不仅能看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耕作图景,更能感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的发展脉动。
杨明品
图为剧集《青山是故乡》剧照。 资料图片
剧集《青山是故乡》日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仿佛乡村田野吹来一股清风。作品以充满烟火气的绿色种植故事,唱响生态农业的动人旋律。通过该剧,观众不仅能看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耕作图景,更能感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的发展脉动。
农村题材剧集创作不易,一方面容易“顺着说”,难以满足观众对戏剧性的诉求;一方面容易刻意求怪,陷入放大落后和愚昧的窠臼。《青山是故乡》力图突破套路,呈现真实立体的乡村——故事里既有创业的艰辛不易、家庭的矛盾与无奈,更有人情的温暖与坚守;既有传统观念的传承,也有创新观念的生长。
作品将黄土地上的创业奋斗与庭院里的家庭生活相交织,在波澜曲折的故事中刻画有新意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主人公董大林,不再是被动接受帮扶的村民,而是拥有现代知识结构和市场眼光的新农人。他扎根乡土又放眼市场,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他的故事见微知著地反映出返乡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新潮流,充满时代感。作品中,夫妻、父子、兄弟、妯娌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家庭矛盾,为创业致富这一故事主线铺陈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提高了戏剧张力,又增添了故事的情感温度。大林勤劳善良,妻子冯邱兰坚韧聪慧,二林莽撞重利,二林妻子陈玲八面玲珑,老父亲固执守旧,婆婆明察秋毫……人物之间有戏、戏多,带来十足的观赏性。
剧中呈现的家庭故事也具有一定深意。董老爹家10亩承包土地的争夺、老父老母“归伙”、老宅拆迁百万赔偿金等事件,叩问着千百年来乡土生活中的义与利、德与怨、亲与疏等家庭伦理,并提供了呼应古今的思考。这些生动的故事,有现实主义的冷峻,更有中国式的亲情大爱,让观众在反观自己与家庭、土地、传统的联结中共情。
作品围绕绿色种植技术展开叙事,反映其市场需求、推广机制和发展过程中的观念碰撞,内容新颖又具有一定纪实性,为观察新时代农村发展提供了艺术档案,也丰富了农村题材剧集的创作谱系。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影视行业主题,我们需要更多扎根土地、反映现实、直抵人心的农村题材创作。尽管观众审美日趋多元,创作潮流每每变化,但真诚的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20 版)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