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触摸到创作的天花板,写出入选高中教材《遥远的苹果》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5:22 2

摘要:很多友友问我,你的代表作《遥远的苹果》太感人了,超越名家,它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你创作的文学作品——虚构的?我不藏着掖着,这篇文章就是答案,一定会对写作爱好者有启发和帮助。

很多友友问我,你的代表作《遥远的苹果》太感人了,超越名家,它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你创作的文学作品——虚构的?我不藏着掖着,这篇文章就是答案,一定会对写作爱好者有启发和帮助。

看了《东极晚报》上的征稿启事,我好兴奋。这份由《江城日报》创办的子报,版面新颖,内容亲民,一句话就是招人看。

当然,最吸引我的当属“百姓故事”专栏。这个专栏稿费颇为丰厚,一篇普通稿子就能拿到手一百块钱,如果稿子质量上好,登上专栏头题,稿费更是高达二百块钱。这个数字对我而言极具诱惑!要知道,当时我的月工资还不到三百块钱,如果能发表一篇头题稿,稿费几乎相当于我大半个月的收入,咋不令人心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事记者工作,想通过写稿赚取外快并非易事。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绝不能凭空捏造,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然而,“百姓故事”专栏却有所不同,它属于文学创作范畴,允许作者进行合理想象、虚构情节,只要故事精彩,就好发表。这无疑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小门儿。

我自幼怀揣着文学梦想,渴望通过写作出人头地——成为一名作家。我认真看了几期“百姓故事”专栏的作品,所有发表的作品,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字数限制在一千五百字以内;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人情味。写出这类的东西对我而言,并非难事儿,我信心满满。

我用心写了一篇一千五百字的稿子,在周三投进了邮箱。没想到,下周一这篇稿子就刊登在专栏头题位置!这一成果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一鼓作气,在下周三前又完成一篇稿子,并按时寄出。果然,下下周一的报纸上,我的作品再次占据专栏头条……我愈发喜爱这个专栏了!

我保持每周写一篇“百姓故事”,发稿率达到百分之百。有一次,我构思一篇比较满意的作品,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原以为编辑采用时会进行删减,没想到稿子竟然全文发表。虽然没有登上头题,因为字数多,稿费却按头题标准支付的,这让我真切感受到编辑对我作品的认可。

桦林县广播电视局在东南岗发射塔有一片耕地,每到铲地时节,单位职工轮流前去干活儿。而我却无法参与轮流,需要一直坚守到夏锄结束。因为我熟悉农活儿,又是单位副职领导,自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天傍晚收工后,我扛着锄头往家走。离家还有四五百米时,我突然想起,第二天就是周三,投给“百姓故事”专栏的稿子还没动笔。我一直想写一写后爸,通过故事表达对他养育之恩的感激,可构思来构思去,始终不满意。

就在这时,灵感如闪电般袭来,我想要的后爸形象,在脑海里逐渐清晰,仿佛触手可及。我深知灵感稍纵即逝,必须立刻记录下来。我急忙从上衣兜掏出钢笔,却突然想起,这段时间忙于农活儿,根本没带采访本。我翻遍全身口袋,惊喜地从裤子左兜摸出半张报纸。原来,当天干活儿前上厕所时,我顺手从值机房拿一张旧报纸,撕下一半使用,剩下的揣进了兜里。

我将半张旧报纸折叠好,垫在左膝盖上,握紧钢笔书写。难以想到,钢笔竟然写不出字——没墨水了。这可咋办?我不能让灵感白白溜走,留下遗憾啊!我抱着一线希望使劲儿甩了甩钢笔,可依旧无济于事。我焦急地环顾路边,这条路通向一所小学,常有背书包的孩子经过,说不定会有人丢笔,或者扔掉残笔。就在这时,我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那是一支铅笔头,它静静地躺在地上,好像在等待我的发现。我的天哪!就是这支神奇的铅笔头,助我写出一篇也许传世的作品!让我摸到一次写作的天花板!当然,这是后话。

大约二十分钟,我就把灵感呈现的内容,留痕在半张旧报纸上。我起身舒了一口气,快步赶回家。我顾不上吃饭,找出一支钢笔,抽满墨水,又翻出一本稿纸,开始伏案誊写记录在旧报纸上的灵感。这不仅是誊写,更是精心修改!充实内容、丰富情节,写着写着,泪水不自觉地涌出眼眶,滴落在稿纸上,晕染了蓝色的字迹。我深陷故事里,为命苦的妈妈落泪,为不容易的后爸感伤,也为自己曾经的磨难心酸。

小红见状,疑惑地问道:“忙了一天,还不赶紧吃饭,咋哭上了?”

我把浸有墨汁和泪水的九页稿掐在手上,掂了掂,感觉发沉,之后将其递给小红,说道:“突然来灵感,写一篇稿子,把自己感动了。你帮我看看,当我的第一个读者!写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这篇是最出色的,没有之一。”

小红读完我的“没有之一”,眼眶也湿润了,她感慨道:“这篇是情感喷涌之作,震撼人心!不比名家写得差!”

我毫不犹豫地将稿子投给《东极晚报》的“百姓故事”。涛声依旧,周三投稿,下周一稿子顺利见报。随后,我对作品进行了“深加工”。

我写的这篇作品,具有小说与散文的兼容性,既可看作散文,也可当作小说。大约三个月后,《散文百家》在靠前页面刊登了这篇作品,基本未做改动。紧接着,《读者》进行了转载。接二连三,《特别关注》《情感美文》《中国小说欣赏》等众多报刊纷纷转载,全国一百多家网站也争相传播,部分网站还将其置顶,并设置了收费阅读。

江城市电视台文艺部的一位女导演看了这篇作品,感动哭了,决定将其拍摄成短剧。我知道这个消息,差点美出大鼻涕泡。短剧的外景地选在了桦林县城附近的宝山村,演员均由当地农民担任,我还客串了三叔这一角色。经过数天的忙碌,短剧顺利完成,并在电视台播出,收获观众的广泛好评。

一年后,这篇作品入选沈阳市中专考试题,试题涵盖作品主题思想分析、段落划分、词语解析等。看了这些,我既惊讶又困惑,因为写作时我并未赋予如此复杂与深刻的内涵,我还试了试做题,不带及格的。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此后,《遥远的苹果》频繁出现在全国高考模拟试题中。

多年之后,我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对方自我介绍完。我随口而出:“我的妈呀,太惊喜了。”

打来电话的是文学界一位重量级人物,他靠硬实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我看过他不少作品,对他十分羡慕和敬重。让我感动的还有,为了找到我的电话号码,他专门联系发我稿的文学期刊编辑。

“重量级人物”正在编辑一本“名家名篇”,书名叫《万家灯火》,他看到我写的《遥远的苹果》,被深深感动,欣然收录。

我表面谦虚,心里狂喜,说了一通感谢的话。本想打听打听入选《万家灯火》的都有哪些名家的作品,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心想,瞎子打枪——没准的事儿。因为我与“重量级人物”从未谋面,存在他人“冒名顶替”的可能。我拍拍自己的脑门儿,心里话,清醒清醒吧,一个“小白丁”,能随随便便“融入名家的圈子”?

大约过了几个月时间,“重量级人物”给我寄来五本样书,还有一笔不菲的稿费。翻开书,吓我一跳,全书收录二十九篇作品,除了我是“小白丁”,其他都是大家、名家!有鲁迅、老舍、郁达夫、朱自清、萧红、冯骥才、贾平凹等。

太不可思议了,我的《遥远的苹果》竟然还排在靠前的页面!我真的有了穷棒子得到狗头金的感觉,这个美呀,一个劲儿嘚瑟,从网上购买几十本书,赠送给亲朋好友。

我飘飘然了,认为名家也不过如此!文坛讲究用作品说话,我写的作品与大家、名家摆在一块儿,而且还排名靠前!这样的好书,一定是按作品质量排序的,如果按知名度排,我一定排到最后。

更我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遥远的苹果》竟然入选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与路遥先生的《平凡世界》(节选)相邻,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样给力的作品,必须在这里展示一下:

学生在读作者的作品

遥远的苹果(原文)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爸爸挑着担子走在前面,妈妈怀里抱着我,跟在爸爸的后面,一家人逃荒去东北。途中,爸爸让饿得走不动的妈妈等着,他去讨饭。第一次去讨饭,爸爸揣回半个玉米面窝头,第二次去讨饭,他捧来一把麦麸子,第三次去讨饭,他再也没有回来!我随妈妈改嫁给一个姓王的“跑腿儿”。这是我刚懂事儿的时候,妈妈抹着眼泪对我说的。

照实说,我的后爸心眼儿并不坏,就是脾气有点倔,一天到晚脸上没有笑模样。

左邻右舍几个家庭妇女闲唠嗑,后爸打跟前儿经过。外号叫刘大屁股的女人,一看后爸走远了,小声嘀咕:“纯纯一个大冤种,养一个拖油瓶,还觉得不错呢。”

想不到,这句话让后爸听到了,他扭头瞪了“刘大屁股”一眼,气哼哼地来家。别人说三道四,后爸生一会儿气也就拉到了。当多事儿的后奶唠叨白养活我这个外姓人时,后爸的脸会变得铁青,我和妈妈瞧见他连大气都不敢喘。

我十岁那年八月节的前两天,在县城钢铁厂上班的三叔回村,当时我在村口看见了他。他拎着一个提包从村口客车站点晃晃悠悠走来。我猜想,三叔的提包里一定有不少好吃的东西,如果他手里没拎那个提包,我也许会上前称呼他一声叔叔,打个招呼。他拎了那个提包,我就不好意思往前凑了,怕三叔说我为了奔好吃的才去见他。即便三叔不说那话,别人看见了,也得认为我是一个馋嘴孩子。馋嘴孩子不受人待见。

想了又想,我没有那样做,而是远远躲到一棵大杨树后面。看见三叔走远了,我才落寞地爬上树,撅了一些干树枝儿,抱着跑回家。跑回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给妈妈报个信儿。其实,也有一个小心眼儿,后奶保准来我家送好吃的,一旦分我一份呢。我不在家话,她说不定就把我忘了。

刚进家门,瞧见后奶手里拿着两个小苹果在和妈妈嘀咕啥。见我进屋,后奶迅速把苹果塞进妈妈的围裙兜里。我假装没看见,走到水缸边,拿起水瓢,从水缸里舀了半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下。后奶看了我一眼,若无其事地往外支我:“都是大小伙子了,就捡那么点柴禾?不再去多捡点。”

妈妈也随着说:“还不听奶的话快去。”

我抹一下嘴丫子的水珠,失落地转身走了。其实我并没有走远,而是悄悄藏在门后,偷听后奶和妈妈背着我说啥。

“他三叔回来,拿了几个小苹果,二叔那边还有一帮孩子呢,给你们两个。”这是后奶的说话声音。

我心里想:后奶真偏心眼儿。因为我身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都是后爸亲生的。后奶只送来两个苹果,显然没有我的份儿。不!即使后奶送来三个苹果,我这个被她挂在嘴边的外姓人,也不待捞着的。上次后奶送好吃的就留一手,背着我和妈妈给了后爸。我敢保证,这次后奶还会偷着给后爸一个大苹果,肯定比送给妈妈的这两个大。

想到这,我的眼泪悄悄淌下,热乎乎的泪水顺着鼻凹一直淌进嘴里,眼泪的味道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发咸,而是发苦、发涩。

“大的不用给,两个小的也不能一次给他们。”这是妈妈说话的声音。

我从门缝看到,妈妈左手从围裙兜里掏出一个苹果,放到菜板上,右手抓起菜刀,把苹果切成两半。随即,她拿着两半苹果和后奶脚前脚后进里屋,一起哄弟弟和妹妹去了。

丝丝缕缕苹果的香甜气息冲出门,钻进我的鼻孔。我咽了咽唾液,擦一把眼泪,感觉自己像一片秋天枯黄的树叶,轻飘飘、孤独地随风而去。我浑身感到寒冷,心里诅咒起后奶和后爸……

天黑下来,我们全家人关灯上炕睡觉。我在间壁的小北屋住,躺炕上半天了,咋也睡不着。一直听着南炕妈妈和后爸,还有弟弟和妹妹的动静。弟弟和妹妹吵闹着还要吃苹果,吵闹声刺激得我不想苹果的事情都不行。

“好东西不一下子吃了就能死!”妈妈生气地唠叨一顿。伴随着唠叨声,她下炕走向外屋,很快,切苹果的声音使我再次咽了一大口唾液。

委屈、无助、痛恨,我的心里没有别的感受,只有这些!

忽然,我感觉动静不对!真的好纳闷,妈妈的脚步声咋离我越来越近?她的双脚好像站在我头上炕沿边的地上了。我仰脸一看,没等看清楚妈妈的脸,她就将一片苹果快速往我嘴里塞。

也许是没有光亮,也可能妈妈“心虚”所致,她手直哆嗦,手里的苹果片跟着颤抖,因此,苹果片误撞我腮帮子两次,最后才“找到”我的嘴!我一下咬住了苹果片。

这片苹果是苹果的中间部分,因为苹果的小尾巴还在上面。苹果片不像想象的那样薄,而是非常厚实。

妈妈为啥给我切了苹果的中间部分,我懂她的良苦用心。她如果把苹果均匀地切成三半,弟弟和妹妹会发现苹果缺了,那样的话,他俩会闹妈妈。切出苹果的中间部分给我,不容易被不懂事的弟弟和妹妹发现,这样,妈妈可以“蒙混过关”顾及到我。

想到这,我眼睛一热,喉咙发紧。我稳了稳激动的情绪后,右手在被子上蹭了蹭,伸出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捏住苹果片,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吃。我吃苹果片的时候从两边咬,一点一点细嚼慢咽,即便这样,苹果片还是越来越小,到后来只剩下苹果核了。

这个时候,我不忍心把苹果核马上吃掉,而是将它含在嘴里,吮吸着它的汁液,为的是让偷偷摸摸,且美好幸福的母爱在我口腔里久留一会儿。

苹果堵住了弟弟和妹妹的小嘴,他们也不闹了。我听到后爸唉了一声,之后,他问妈妈:“没给老大一块儿?”

妈妈回应:“他睡了。”

后爸咳嗽着下地,这是他去外屋马桶撒尿的前奏。我把头缩进被窝,想趁这段时间把嘴里的苹果核嚼碎咽下,以防止后爸察看我,验证妈妈的谎话。

果不其然,后爸大脚板趿拉鞋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近,我快速的、胡乱的嚼嘴里的苹果核,然而,像塑料布一样包籽的硬皮儿不容易嚼碎,更不好嚼碎的是苹果的小尾巴,它有火柴棍儿那样长短,发艮。情急之下,我把它们囫囵半片咽进肚里。

情况危急,别说一个苹果的小尾巴,哪怕是只小刀片,为了不连累命苦的妈妈,我都会毫不迟疑地把它吞下!做完这些,我紧闭双眼,装出睡熟的样子,还发出呼噜声。

突然,一只粗糙的大手伸进我的被窝,贴着我的身体左侧放下一个圆圆的东西。我猜测,肯定是一个大苹果。

后爸的背影离开后,我一手抓住那个圆圆的东西,把它放在鼻孔闻了闻,果真是一个大苹果。我心一阵狂跳,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把苹果贴在胸口,咋也睡不着。滚烫的泪水刹那间迷蒙了双眼,并从眼角滚落,浸湿了枕头一角,我嘴狠狠咬着被角,以防止哭出声。我哭母爱的偷偷摸摸,我哭我对后爸的错怪,我哭我苦命中也有甜蜜……

后来,我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中的我躺在弥漫着清香的苹果园里。苹果园的树上,筐里,地上都是大大圆圆的苹果,我怀里抱着,嘴里吃着,吃也吃不完,打饱嗝满嘴都是香甜的苹果味。

兴奋了一夜,我急切盼着天亮。天亮了,我要找机会向妈妈报告喜讯,还要让她先咬一大口我手里的大苹果,她咬完了我再吃。

天蒙蒙亮了,我穿好衣服,等着妈妈下地去外屋灶房做饭。我要在这个时候去见她。果真照我想的来了,妈妈早早穿衣下地,她给熟睡中的弟弟和妹妹掖掖被子,转身去了外屋。

我蹑手蹑脚跟了出去。见到妈妈,我急不可待的拿出那个我一直没舍得吃的大苹果,欣喜若狂地凑到她跟前儿,压低声音炫耀:“这是爸昨晚偷着塞给我的,妈妈,你咬一大口!”

妈妈瞪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大苹果,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突然,她猛地一下把我搂在怀里,搂得紧紧的。我眨着双眼望着她,等着她的嘴狠狠咬一下我手里的大苹果。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妈妈嘴角颤抖着,没有去咬苹果,她的眼泪却像雨一样浇在我的脸上……

作者在高山之巅

在这篇作品的创作中,开篇就让爸爸“失踪”,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寄托着我隐秘的情感宣泄——借此回应他曾对我的冷漠。而将弟弟设定为后爸亲生的,则是希望集中“对立面”,进一步凸显我身世的凄凉处境。

掏心掏肺地说,现实生活中的后爸是一个既怯懦而又窝囊的人。因为他从小同样没了父亲,他的母亲——我的后奶带着他改嫁。

后爷爷对后爸倒是没有另眼看待,然而,在那种家庭环境中,后爸的怯懦与窝囊不是表象,而是实锤。所说的倔,在后爸身上体现的是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遇事儿好撂脸子、生闷气。

而妈妈的性格正好与他相反,她开朗,愿意与外界交往,且不拘小节,想法天真,追求浪漫。

两个人性格上的差异,外加妈妈是二婚。后爸与妈妈经常因为琐事发生争吵,从吵架发展到相互动手厮打的地步。

本来后爸对我挺好的,后来竟然对我“不客气”了。我想,原因应该是他与妈妈打架产生了怨恨,气往我身上撒。

我记得,妈妈与后爸打架后,她扔下我跑了,就是长期住娘家不回来。杜勤奋就是在这个时候对妈妈“出的手”。

那年我好像十岁左右吧,后爸找不到妈妈,非常生气。大冬天的,家里没有烧柴,他让我去西门外的雪地里捡苞米秸秆,要求一天捡两背。

有一天,我捡一背回来。因为家里没人做饭,我找不到吃的,饿得走不动了,再加上脚被冻肿,就没去捡第二背。

后爸认为我偷懒,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让我脱得一丝不挂,去屋外的雪地上站二十分钟。好像站到五分钟,他良心发现,喊我进屋了。

这是后爸对我做得过火的一件事情,但是,类似虐待我的事情只发生过几次,并不是经常发生。

客观地说,后爸对我好的方面还是很多的,比如,在我长大一点的时候,具体说,在我从潘生那里回来之后,哪怕他弄到一点好吃的,也有我一份。

后爸这个人很不好写,光写他“坏”的一面?实在违心,反过来光写他“好”?还有点不认可。

左思右想,决定把后爸写成一个“大美”的父亲,我想象中的美好都在他身上发生!这么写,主要还是为了感恩。我懂得,不管咋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身之情。人无完人,多想他人好的一面,再说,他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对我有养育之恩的人!

要说后奶,她对我也挺够意思,然而,在穷得叮当三响的年代,她一旦有三个大小不一的苹果,一定挑最大的给她亲孙女,也就是小慧,剩下两个小的,就无所谓给我和弟弟了,因为我和弟弟都是外姓人。假如好吃的少,后奶心里就只有她孙女了,或者偷摸给她,或者把她单独领走,去吃独食。

因为这些,小时候我暗自责怪,甚至诅咒过后奶。长大后,我理解她了。我想,这是从人性方面去看问题的结果吧。

这就是我在构思《遥远的苹果》时想起的事情,诸多好的或者不好的记忆,纷杂显现在我的脑海。万万没想到,灵感突然咋现,写作过程又如此曲折。

记录生活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提炼、升华生活则是文学矢志不渝的追求。我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又不自觉地将其诉诸笔端呢?答案只能是我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且骨子里痴迷文学。

注明:所有图片均有作者提供

来源:王智君记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