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馨这次完了:“吃中国饭摔中国锅碗”的行为激怒了中国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6:24 1

摘要:5月10日上午,一则“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贬损中国观众”的录音片段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疯传。尽管录音背景模糊、音质粗糙,但其中疑似出现“中国观众盲目跟风”“只配看快餐内容”等言论,迅速点燃舆论。不到两小时,“李凯馨辱华”话题登上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8亿次。

5月10日上午,一则“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贬损中国观众”的录音片段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疯传。尽管录音背景模糊、音质粗糙,但其中疑似出现“中国观众盲目跟风”“只配看快餐内容”等言论,迅速点燃舆论。不到两小时,“李凯馨辱华”话题登上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8亿次。

当日下午,李凯馨工作室紧急发布声明,称网传录音系“恶意剪辑”,已委托律师取证并追究责任。李凯馨本人转发声明并补充道:“我16岁回到中国,这里给了我事业和归属感,绝无可能诋毁这片土地。”然而,公众的怒火并未平息。其参演的电视剧《长河落日》剧组迅速删除宣传物料中她的名字,央视文艺频道官博撤下此前发布的剧集海报;多个品牌合作方将她的广告视频转为“仅自己可见”。

舆论场中,争议焦点逐渐分化。部分网友认为“无实证便定罪有失公正”,但更多人质疑其国籍身份:“新加坡籍艺人赚中国人的钱,转头骂中国观众,凭什么容忍?”

公开资料显示,李凯馨1999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幼年随父母移居新加坡,2015年因拍摄苹果手机微电影《老唱片》进入中国娱乐圈。凭借《海上牧云记》《倩女幽魂:人间情》等作品,她逐渐积累人气。然而,其新加坡籍背景在此次事件中被反复提及。

近年来,外籍艺人在华发展屡屡面临信任危机。2023年,某加拿大籍歌手因被曝私下批评中国防疫政策遭全网抵制;2024年,一名美籍华裔演员因未明确表态支持“一中原则”失去多个代言。此次事件中,《北京日报》评论直指核心:“中国市场欢迎尊重中国文化的创作者,但绝不容忍‘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径。”

李凯馨事件折射出文娱行业更深层的焦虑。随着中国文娱市场规范化,公众对艺人的道德要求愈发严苛。一位不愿具名的制片人透露:“如今选角时,团队会优先考虑本土艺人,外籍演员需签署‘政治立场承诺书’,即便如此,风险依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网友的“证据”仅为一段来源不明的录音,但行业反应却极其迅速。某平台运营负责人坦言:“舆情爆发后,算法会自动降低相关内容的推荐权重,品牌方宁可误伤也不愿触怒消费者。”这种“未审先判”的现象,暴露出资本对公众情绪的过度迎合。

李凯馨的困境并非孤例。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跨国艺人的文化认同成为敏感议题。2024年,韩国女团成员因在直播中未使用敬语称呼中国粉丝,引发大规模脱粉;同年,日本某演员因在社交媒体点赞涉台不当言论,遭中国合作方解约。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包容性也在经受考验。2025年初,某法国导演因在电影中客观呈现新疆风土人情,被西方媒体攻击为“向中国政府妥协”,但其作品在华票房突破10亿元。正如《锦观新闻》所评:“真正的尊重绝非口号,而是用作品对话不同文明。”

真相与代价

截至5月10日晚,录音原始发布者账号已被封禁,事件真相仍无定论。李凯馨参演作品的豆瓣页面涌入大量一星差评,其代言的化妆品直播间被“滚出中国”弹幕刷屏。一名粉丝在超话中写道:“如果她是清白的,谁来补偿她失去的机会?”

这场争议没有赢家。对公众而言,它是一次对文化尊严的集体捍卫;对行业而言,则是流量至上逻辑的反噬。当情绪取代理性,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思考: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又在保护什么?

信息来源:李凯馨工作室声明、微博话题数据统计、《北京日报》评论文章、《长河落日》剧组官方微博、央视文艺频道编辑记录、品牌合作方内部通告、影视行业从业者访谈。

来源:满洲第一强勇巴图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