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建童年因家境贫苦,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作女儿,后又到杨林乡良湖村萧某家当童养媳。民国10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韶山,将其接回家中并为之解除不合理的婚姻。旋随毛泽东到长沙,入崇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1年(1922年)9月又入自
01毛泽建
毛泽建(1905年10月—1929年8月20日) ,乳名菊妹,又名达湘,亦名日曦。湖南省韶山乡韶源村人。毛泽东的堂妹,革命烈士。
毛泽建童年因家境贫苦,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作女儿,后又到杨林乡良湖村萧某家当童养媳。民国10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韶山,将其接回家中并为之解除不合理的婚姻。旋随毛泽东到长沙,入崇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1年(1922年)9月又入自修大学附设的补习学校,同时做些递送书报、张贴传单的工作。民国12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经夏明翰介绍,改名毛达湘,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担任学生中的中共支部书记,还担任湘南学联女生部部长。先后发起组织“旅衡同学会”等群众团体,宣传革命道理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积极扩大党的组织。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她组织同学上街游行,冲进兜售日货的衡阳商会会长的公馆,并焚烧其店中堆积如山的日货,还率领本校及邻近中小学几千学生包围衡阳县政府,迫使县长释放被无理扣押的学生代表。民国15年(1926年)夏,任中共衡阳县委妇女运动委员。其间,除组织同学上街下厂宣传北伐和国民革命外,还到附近乡村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发动妇女革命。她指导的神皇山农民协会曾被湖南省和衡阳县评为模范农协。
民国16年(1927年)1月,她作为衡阳县的代表,出席全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会后,回衡阳县集兵滩开展农民运动,并举办两期农运干训班,发展中共党员20多名,培训骨干400多名。“马日事变”后带领集兵滩一带农民·袭击地主武装,拔掉敌人据点。随后,与中共衡阳县委其他负责人,将各处农民武装组成衡北游击师,粉碎敌人的“清乡”和“进剿”,并处决一批反动透顶的土豪劣绅。民国16年(1927年)10月下旬调任中共衡山县委妇运委员,兼做县委通讯机要工作。民国16年(1927年)11月,同县委书记陈芬(毛泽建的丈夫)组建衡山工农游击队,任队长。她时而珠光宝气扮作贵妇,时而朴实无华恰如村女,往返于城乡山野侦察敌情、袭击敌军,成为远近闻名、敌人丧胆的女游击队长。民国17年(1928年)春,为配合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一度率队攻占南岳镇。后奉命到耒阳,任中共耒阳县委妇运委员兼女界联合会负责人,并组建农民游击队,任队长,指挥队伍摧毁敌人巢穴,处决大土豪赵水生、劣绅李善,配合红军击溃团防局反动武装,掩护部分红军家属和农民自卫军转移。民国17年(1928年)5月初被敌人包围于耒阳夏塘铺,不幸被俘。虽很快获救,但因身怀重孕及数处负伤,再度被捕,押解回衡山。入狱一年多,酷刑利诱终不能动摇她的信念,衡山县长鲁庆煊亲自出马,亦遭拒绝。鲁声嘶力竭叫嚷:“毛达湘,你真不怕死?”她仰首笑道:“人穷志不短,虎死不倒威,怕死就不当共产党!”民国18年(1929年)8月20日被杀害于衡山县马手庙,年仅24岁 。
02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乳名霞,女,汉族,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女儿、毛泽东妻子。
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4年6月,同向警予组织女工夜校;1925年2月,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1927年,于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于长沙板仓被捕;1930年11月14日,殉难于长沙识字岭,时年29岁。
03毛泽民
毛泽民(1896年4月3日—1943年9月27日),化名周彬,男,汉族,字咏莲,后改为润莲,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之弟。中共党员。1921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说1922年入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1942年9月17日,毛泽民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与陈潭秋等人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04毛泽覃
毛泽覃(1905年9月25日—1935年4月26日),男,汉族,字润菊,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毛泽东之弟,比大哥毛泽东小12岁。毛泽东三弟,无产阶级革命家。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卓有战功,曾获一枚二级红星奖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
毛泽覃是毛氏三兄弟中走向武装斗争的第一人、红军优秀的指挥员、井冈山会师的重要联络人。
05毛楚雄
毛楚雄(1927年9月8日—1946年8月10日),男,汉族,毛泽覃与周文楠之子,毛泽东之侄;原籍湖南省湘潭县,生于长沙。
1945年9月,毛楚雄在湖南参军,入王震率领的359旅,后任中原军区干部;1946年6月29日,参加中原突围,随359旅自湖北大悟县宣化店出发,经湖北、河南等地到达陕南;次年秋,护送张文津、吴祖贻等赴西安参加和平谈判的途中,在陕西省宁陕县东江口镇被国民党部队截留,蒋介石授意胡宗南“就地秘密处决” ,一行四人惨遭杀害,时年19岁。
06毛岸英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男,汉族,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党员,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07蔡和森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27年8月),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解职),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任职至1927年7月),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解职),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8月4日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08向警予
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女,原名向俊贤,生于湖南溆浦县,土家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在余记里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向警予先后出席了党的“二大”至“五大”,当选为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中央委员,并连续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1925年5月增补为中央局委员。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女中央局委员、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参加中共三大会议唯一的女代表。1936年毛泽东评价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09何叔衡
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1935年2月24日),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 。
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虽被有人讥笑为“穷秀才”,却也因其正直和嫉恶如仇而颇受乡里称道 。
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在第一师范结业后,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
五四运动中,何叔衡与长沙的进步教师支持学生反帝爱国行动。
1920年3月,参加驱除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夏,他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先后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及赴俄留学。
1920年冬,何叔衡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10月,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2年,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和基层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在湖南发展国民党组织,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等职。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
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
1930年7月,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
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
10张昆弟
张昆弟(1894年—1932年5月),字芝圃,湖南益阳县板溪乡(今桃江县鸬鹚渡镇)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顺直省工委书记、湘鄂西省总工会党团书记等,与蔡和森、毛泽东一起被誉为“岳麓三杰”。
1913年,张昆弟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经常和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等同学一起探讨国家前途和救国救民等大事。1918年4月14日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了新民学会,是学会的重要骨干。
1919年,张昆弟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发起组织了“工学励进会”,后改名为“工学世界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1921年2月,领导和参加了4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的请愿斗争。7月,又领导和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同法国秘密进行“卖国借款”的斗争。9月,又发动和组织了“争回里大”,进占里昂中法大学,反对校长吴稚晖不招收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被遣送回国。
1922年春,张昆弟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同年秋,以“密查员”的身份到正太铁路开展工人运动。在他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正太铁路总工会,由此点燃了工人斗争的烈火。1923年,发动正太铁路和石家庄工人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后,任北京地委工农部部长,负责恢复北方各省的工人运动。1924年秋,被派往河南郑州开展工人运动,恢复了京汉、陇海、道清铁路总工会,同时,还建立了焦作、六河沟、新安煤矿,豫丰、安阳、新乡纱厂和开封兵工厂等工会组织。1925年9月,被选为河南省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任北方局和顺直省工委书记。1928年6月18日至7月21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候补委员,并列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回国后,除领导顺直省委的工作外,还担任全国铁路总工会总干事和党团书记,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中,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1年5月,张昆弟以“工运特派员”身份至湘鄂西苏区开展工人运动,7月,任湘鄂西省总工会党团书记。自此,湘鄂西苏区的工人运动迅速发展,恢复和建立了监利、沔阳、潜江等八个中心县的工会组织,会员发展到两万多人,在动员工人参加红军,支援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932年1月,在湘鄂西中央分局第四次党代会上,所提出的正确意见被视为“反革命的阴谋运动”,同年5月,遭错杀,时年38岁。
11郭亮
郭亮(1901年12月3日—1928年3月29日),原名郭靖笳,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长沙望城人。在长沙求学期间,由毛泽东引荐加入新民学会和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后,致力于湖南工人运动。
郭亮历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湖北省委书记、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等职。
1916年,郭亮在长沙长郡联立中学学习。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当时在一师附小担任主事,郭亮经常去向他求教。经毛泽东介绍,郭亮加入新民学会。不久,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郭亮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郭亮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湖南省工团联合会副总干事、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工运部部长,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1922年8月,郭亮被派到湖南岳阳从事铁路工人运动,组织工人成立粤汉铁路岳州工人俱乐部,9月,为抗议铁路当局虐待工人,他带头卧轨,发动了震撼全国的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7年5月,郭亮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大革命失败后,郭亮到贺龙第二十军做政治工作,随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11月被派往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1928年1月,郭亮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到岳阳组织武装起义。他在岳阳化名李材开了家“李记煤栈”作为特委机关,又开了一处饭铺做地下秘密交通站,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发动工农开展武装斗争。由于他的努力工作,湘鄂赣三省边界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8年3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郭亮在岳阳被捕,于第二天押送长沙,29日被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前坪,年仅27岁。郭亮被害前,给妻子李灿英写了一封遗书,“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表现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12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男,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20年初筹备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李大钊同志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通过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1920年初开始,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家就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李大钊同志为建党所作的重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是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并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明确提出“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他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亲自出面做冯玉祥等国民军将领的工作,推动他们参加国民革命。他认识到欲要完成中国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战士,而且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13陈延年
陈延年(1898年8月—1927年7月4日),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1915年,陈延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又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9年12月下旬,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摒弃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不久,接替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4月27日中共五大召开,陈延年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年仅29岁。一说,陈延年牺牲时间为1927年6月底。
14陈乔年
陈乔年(1902年9月2日—1928年6月6日),男,汉族,安徽怀宁人,陈独秀次子,1915年入上海法语补习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3年4月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1926年3月18日北方区委组织一万多名群众,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在陈乔年等北方区委领导人的带领下,游行示威群众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行进,陈乔年被敌人刺刀刺伤胸口,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组织群众进行撤离。1927年陈乔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6月起任中共顺直省委委员、中共中央代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陈乔年出席会议,并对其父亲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批评。会后,被党中央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秋,又被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他秘密深入工厂、机关和学校,恢复被破坏的党组织,重新聚集革命力量。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陈乔年被捕。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年仅26岁。
15赵世炎
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1927年7月19日),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中学时曾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是当时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7月2日晚,国民党警探根据叛变的省委秘书长的供词,赵世炎在自己的住所被捕。7月9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16邓中夏
邓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男,汉族,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
少年时代的邓中夏曾就学于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在研究会基础上,发起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邓中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
1933年9月21日,邓中夏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9岁。
17何孟雄
何孟雄(1898年6月2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湖南酃县(湖南省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方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何孟雄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交往密切,建立了革命友谊。1919年3月,入北京大学旁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
1921年底起,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南京市委书记上海沪东、沪中、沪西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1月,何孟雄在上海被捕,2月7日英勇就义,年仅32岁。
18彭璜
彭璜(1896-1921)字殷柏,又称荫柏。湖南湘乡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发生后,积极投身于长沙学生爱国活动的发动和组织。在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中,他被毛泽东称赞为“志高有勇”的挚友、同志。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湖南党组织的创立都留下了彭璜的身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还在湖南商专就读的彭璜义愤填膺,积极投身长沙学生爱国活动的发动和组织中。5月25日,毛泽东召集包括彭璜在内的长沙各大中学校代表在楚怡小学集会,听取邓中夏关于五四运动详情的报告。彭璜等人对北洋政府外媚强敌、内压人民的罪行甚为愤慨,极力支持毛泽东关于迅即筹建湖南学生联合会、发动各校罢课的提议。会后,彭璜为重建学联日夜奔走。5月28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彭璜先被选为副会长,后来又被改选为会长。
在彭璜为会长的省学联领导下,长沙大中各校学生开展了颇有声势的爱国运动,爱国高潮在古城长沙汹涌澎湃起来。6月21日,长沙各校教职员及学生代表一百多人在省教育会开会讨论抵制日货等事项,彭璜发表演说,指出“此次学生作事,当有坚忍的精神,既认定题目绝不稍变。”斗争到底的勇气溢于言表。彭璜的卓越才能也深受毛泽东的赏识,不久他就加入新民学会,并迅速成为学会的骨干。
为了统一斗争目标,统一行动,毛泽东与彭璜等决定把湖南学联、救国十人团和国货维持会等合并成立各界联合会。7月9日,彭璜以省学联名义邀请泥木,轮船,印刷出版等30多个行业和基督教青年会、长沙县农会及各学校的代表60余人在商专召开茶话会,商讨组织各界联合会的问题。彭璜在会上说:“成立各界联合会的宗旨,在联络各界感情,巩固团体……现在我国前途危险已达极端,我们是处于极危险之地位,欲求从速挽回,诞登彼岸,非与各界联络一气共策进行不可。”他指出,学联发起组织各界联合会的政治目的“专在除去障碍物,推翻武人政治,排斥官僚派及阴谋家,故拟组织各界联合会,造成真正平民团体”。会议在彭璜的主持下,经过热烈讨论,推举了各界代表20人,组成各界联合会代表团。
1919年8月,彭璜又作为湖南学联代表前往上海,联络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联合会,声援驱张运动,他还参与创办《天问》周刊,并担任主编,公开揭露张敬尧的反动罪行。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召集留在上海和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确定在社会改造的准备阶段应取“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态度,并确定“纯洁、向上”为新会友入会的条件。期间,彭璜经常跟毛泽东、李启汉、李中等人一起到到陈独秀的住处交流体会和认识。
1920年6月,残暴统治湖南两年多的张敬尧被逐出湖南,毛泽东和彭璜相继回到长沙,立即投入在湖南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8月,彭璜协助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文化书社创办以后,湖南广大的知识青年、工人和各界进步人士从文化书社获得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新思想的书刊,革命觉悟得到极大启发。推动新文化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广泛传播。彭璜和毛泽东还倡议组织留俄勤工俭学团,发起成立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毛泽东任书记干事,彭璜任为会计干事,驻会接洽一切。该会先后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等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后赴苏联学习。
当时,马克思主义被称之为“过激主义”,苏俄被诬蔑为“饿死人的地方”,社会上一般人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很不了解。彭璜于8月27日至30日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对于发起俄罗斯研究会的感言》一文,热情洋溢地介绍苏俄的国内情况和对外政策,驳斥对苏俄的种种污蔑,认定中国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彭璜在文中指出:“和平的世界,是俄人革命的目的。劳农的政府,是俄人革命不能避免的手段,也恐怕是全世界革命必经过的阶级。”“所以无论俄国的革命有好有歹,总是适应二十世纪的潮流才发生的,是不可根本避免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在中国共产党尚未创建的时候,就能如此明确地认定过渡时期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劳农政府,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少有的难能可贵的真知灼见。
1921年1月1日至3日,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文化书社集会,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问题。彭璜积极响应毛泽东、何叔衡提出的“激烈方法和共产主义”的主张。他认为,改造中国,应当“采革命的手段。吾人有讲主义之必要,讲主义不是说空话……中国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似,故俄之过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亦不必抄袭过激主义,惟须有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也。”这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结合”的观点不谋而合。彭璜进一步指出:“组织劳动党有必要,因少数人做大事,终难望成;份子越多,做事越易。” 他热忱支持刚刚成立的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说“社会主义青年团,颇有精神,可资提挈。”这次集会,一些会员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主张用温和的教育的方法,也有的会员动摇于二者之间。彭璜和毛泽东始终保持一致,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这次新民学会会员集会之前,彭璜与毛泽东、何叔衡、贺民范等6人参加成立湖南共产党组织的签字活动,成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
1921年秋 在筹备赴法勤工俭学等事宜中,因故精神异常,在长沙失踪,失踪时年仅25岁。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李汉俊
李汉俊(1890年—1927年12月17日),原名李书诗,字人杰,号汉俊,湖北潜江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者之一。1920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创办《劳动界》周刊,并赴武汉帮助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上海小组代表。1922年回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后因意见分歧,脱离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赴上海任教。后回武汉,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省党部青年部长。是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12月17日,李汉俊在武汉被桂系军阀杀害,年仅37岁。
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把李汉俊称之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老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评价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20俞秀松
俞秀松(1899年8月1日-1939年2月21日),又名寿松,字柏青,化名王寿成,俄文名那利曼诺夫,浙江诸暨次坞镇溪埭村人,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1916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刊物。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俞秀松领导杭州学生罢课、游行、检查日货。因反对封建婚姻,他离家前往北京寻求“社会主义”生活,经陈独秀介绍加入北京工读互助团。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为早期党员。他参与创办《劳动界》周刊,创办外国语学社并深入工人宣传社会主义。1921年,俞秀松受邀前往苏俄,参加青年共产国际大会并学习。回国后,他恢复并发展杭州青年团,参与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1924年起,他在杭州、上海等地参与反帝斗争及组织动员。1925年至1933年间,在苏联学习任教,期间遭遇王明等人的斗争。1935年,俞秀松进入新疆,帮助盛世才稳定政局,实施建设,提出六大政策,并在新疆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1937年,王明、康生借盛世才之手将俞秀松逮捕入狱,后送往苏联关押,并在多份报纸上大肆诬蔑其为托洛茨基匪徒。1939年2月21日,俞秀松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遇害,时年39岁。
1962年,俞秀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烈士光荣证书,以表彰俞秀松对革命的功绩。
来源:开朗明月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