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八四):断与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7:29 1

摘要:清代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写到:“魏叔子(清·魏禧)论文法,析而为四:曰伏,曰应,曰断,曰续……伏处不必即应,断处亦不必即续,此要诀也。”而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读法》中也写道:“《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

清代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写到:“魏叔子(清·魏禧)论文法,析而为四:曰伏,曰应,曰断,曰续……伏处不必即应,断处亦不必即续,此要诀也。”而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读法》中也写道:“《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草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贯串;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这都谈到断和续的问题。

断与续在作品中运用也较广泛,如《水浒传》三打祝家庄中就用了这一手段,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也对这一手法作了说明:如两打祝家庄后,忽插入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这一插入情节与二打祝家庄暗相呼应,使作品摇曳出动人的情态来。

在现代作家作品里也不乏其例,茅盾同志就曾指出过,姚雪垠的《李自成》也用了这一手段。如李自成突围到鄂西,这一章结束,似乎应该写农民起义军驰骋中原。但作者并不这样处理,而是一下子断开,笔锋一转写了“紫禁城内外”,去叙述没落王朝内外交困的情景。这一断,虽然割断了闯王驰入河南的情节发展线索,但插入的这一部分,既为原来闯王顺利地挥戈河南作了铺垫,又为全书的情节发展另起了一层波澜,展示了更为广阔的艺西术画卷。

我们运用叙述这一方法也应汲取这些经验,在叙述过中要有断有续,断断续续,以激起叙述的波澜。那么,断与续的明确概念是什么呢?即“叙述进行当中,往往因为表达的需要,要停顿下来,这就是‘断’”。叙述中断之后,插入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或是另一段别的叙述;插入部分完成后再回到中断的地方,继续原来的叙述,这就是续。

对于断和续的运用,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曾这样说过:“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先秦文善断,所以高不易攀。然‘抛针掷线’,全在眼光不走;‘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明断,正取暗续也。”

他的这个提醒很重要,我们在运用这种手段时,一定要把握住整根叙述脉络,断时要抓住“断头”,以便插入的部分完成后,与后面的“接头”接上,不致断线。

对于“善断”这一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虽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般应注意在故事情节发展到一个阶段,或情节气氛有所转换,或有意要引起读者注意和加强感受的时候中断,这样才不至于显得突然、生硬。至于续,需要把握住原来的叙述脉络,做到“内义脉注,跗萼相衔”(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来源:白雪公主的派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