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天价机盖”惹众怒:4.2万挖孔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06:51 1

摘要:2025年5月,小米汽车首款旗舰SU7 Ultra的车主们陷入了一场荒诞的“机盖风波”。原本作为“顶配彩蛋”的碳纤维挖孔前机盖,如今成了消费者口中的“韭菜收割机”——4.2万元的选装价,换来的竟是纸巾吹不动的风道和空壳噱头?这场由营销话术引发的信任危机,撕开了

2025年5月,小米汽车首款旗舰SU7 Ultra的车主们陷入了一场荒诞的“机盖风波”。原本作为“顶配彩蛋”的碳纤维挖孔前机盖,如今成了消费者口中的“韭菜收割机”——4.2万元的选装价,换来的竟是纸巾吹不动的风道和空壳噱头?这场由营销话术引发的信任危机,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度包装的遮羞布。

————从“赛道神器”到“摆设装饰”:车主实测打脸官方宣传

在郑州某小米汽车交付中心,车主王先生举着鼓风机对准爱车前机盖的挖孔区域,一张纸巾稳稳贴在孔洞上纹丝不动。“说好的双风道导流呢?这风道怕不是画在PPT上的!”和王先生一样,全国数百名车主发现,所谓“空气动力学设计”在实测中毫无存在感。

更令人心塞的是拆解报告:挖孔机盖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版完全一致,既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也未嵌入传感器。一位汽车工程师直言:“这就像给手机壳钻孔,除了好看啥用没有。”

————小米的“文字游戏”:从“轮毂散热”到“复刻经典”的紧急公关

事件发酵一周后,小米汽车发布《答网友问》,承认“信息传达存在不足”,并甩出两大理由:

1. 减重1.3公斤:碳纤维材质确实比铝轻,但对百公里电耗的影响微乎其微;

2. 气流导出功能:风道仅用于排出机舱内多余热气,与宣传中的“轮毂散热”无关。

这种“打太极”式回应彻底激怒车主。网友翻出雷军直播片段——此前他明确表示“内部结构改造支持散热”,但随后删除相关表述。有车主戏称:“小米的营销和工程团队怕不是在玩‘你画我猜’。”

————4.2万买的是“面子”还是“坑”?消费者陷入两难

在维权群里,准车主李女士哭诉:“选装时销售说这是‘赛道基因’,现在连刹车盘温度都降不下来!”更扎心的是,改配回普通机盖需排队3个月,而小米赠送的2万积分(约值2000元)仅限生态产品使用。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最终认定宣传与实物不符,车主可主张“退一赔三”。但更多人选择沉默:“告到法院至少要半年,谁耗得起?”

这场风波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营销用力过猛。为迎合“颜值经济”,车企将装饰件包装成“黑科技”,例如某品牌2万块的“发光格栅”实为LED灯带;工程能力不足。小米承认“37天完成工艺调整”,但碳纤维量产良率低、交付延迟等问题频发;信任危机蔓延。从特斯拉“刹车门”到蔚来“续航缩水”,消费者对车企的信任阈值越来越低。

耐人寻味的是,小米汽车最新声明称:“所有赛道测试车辆均搭载挖孔机盖。”若最终纽北成绩亮眼,这场争议或将反转——毕竟,超跑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本就服务于极速场景,日常驾驶难感知差异。

但车主们并不买账:“难道要我花4.2万只为看个车尾灯?”一位汽车博主犀利点评:“小米把用户当‘小白鼠’,用赛道营销掩盖产品缺陷,这是典型的‘赛博朋克式割韭菜’。”

汽车消费不能只靠“情怀充值”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颜值买单”,小米汽车陷入的不仅是产品争议,更是品牌信任危机。当车企把营销玩成“饥饿游戏”,消费者终将用脚投票。

毕竟,真正的“黑科技”不该是镜花水月,而是让普通人开得起、用得好的硬实力。

来源:小肖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