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深夜,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就出售港口事宜发表声明称,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
昨天深夜,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就出售港口事宜发表声明称,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
我们认真梳理整个实践过程就会发现,对于出售港口的结果,李嘉诚是早有预料的,并不像普通买卖那么简单。换句话说,他早知道出售过程会拖得很长,也肯定会卖不成。
明知道港口卖不成,李嘉诚为什么还要卖呢?
长和集团在5月12日的公告中,用法律条文构筑起商业行为的“安全网”,强调交易合法性、监管审批和股东表决等程序正义。
这种严谨的商业逻辑,恰恰暴露了李嘉诚在中美博弈中的核心困境——他试图用法律合规的盾牌,抵挡舆论场中汹涌的“政治正确”矛头。
长和的公告中反复强调的“法律和监管部门之同意”,在公众认知中已演变为“是否获得美国政府默许”的猜疑。
当招商局港口与加拿大铁路公司投资案被舆论放大时,香港公众将码头资产视为国家安全的“敏感器官”,法律程序的严谨性反而成为“利益输送”的佐证。
1980年代,李嘉诚提出了“效率优先”理念,曾让长江实业成为香港经济奇迹的代名词。但当“效率”与“安全”产生冲突时,公众开始用非经济维度衡量商业决策。
在舆论场中,李嘉诚的必将面临双输的结局
香港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长和出售港口”新闻,往往被嵌套在“美国制裁华为”“中资收购澳洲矿产”等事件中。
当《南华早报》披露长和与加拿大投资方的股权结构时,专业财经媒体的客观报道,反而被简化为“李嘉诚向美妥协”的标签化解读。
1997年回归时出生的香港青年,对李嘉诚的认知更多来自网络段子而非商业史。当“长和撤离香港”的消息在网上传播时,很多网民更倾向于相信“资本背叛”的阴谋论,而非查看港交所披露易的股权变动公告。
其实,李嘉诚也很闹心
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李嘉诚的财富数字(截至2023年约390亿美元)已成为公众情绪的放大器。就像比尔·盖茨的疫苗推广被质疑利益输送,公众将企业家的财富规模与道德责任直接挂钩。
当长和股价跌破50港元时,股民在雪球社区的抱怨,往往夹杂着“李超人不爱国”的道德审判。
对比马斯克在中美芯片战中的摇摆,李嘉诚的“不站队”策略反而成为最大软肋。
当美国财政部将香港列入“主要观察名单”时,长和在纽约上市的电讯业务,既需要遵守美国《云法案》,又面临香港国安法的审查。这种制度性夹缝,让任何商业决策都成为政治表态。
李嘉诚最终会失去人心
1986年花12亿港元收购香港电灯公司时,李嘉诚曾因“保电价”承诺赢得民心。但2013年长和系减持香港物业后,公众记忆逐渐被“资本抽离”取代。
就像巴菲特减持比亚迪引发的焦虑,企业家的每一次资产配置调整,都被视为对“情感账户”的提款。
在李泽钜接棒之后,长和在ESG报告中强调“大湾区投资”,但公众更关注其子李嘉诚基金会的海外捐赠。
这种代际传承的“信任真空期”,让任何商业决策都成为检验新领导层立场的试金石。
#李嘉诚旗下长和就港口交易发声明#
来源:丛林的蝴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