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关于村支书回应浇地收费180元/小时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酵。视频里干裂的农田与村民无奈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派——有人怒斥"趁旱打劫",也有人算账证明"水泵油费都不够"。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一条关于村支书回应浇地收费180元/小时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酵。视频里干裂的农田与村民无奈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派——有人怒斥"趁旱打劫",也有人算账证明"水泵油费都不够"。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农田灌溉收费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在华北平原,一眼机井的维护成本每年超过2万元,包括电力损耗、设备维修和人工管理。若按传统"大锅饭"式免费供水,结果往往是设备荒废、用水浪费,最终损害全体村民利益。但每小时180元的定价是否合理?需要掰开揉碎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经济账。以常见75千瓦水泵为例,柴油机每小时耗油约20升,按现行油价成本就达160元。加上两名操作员时薪、设备折旧和渠道维护,180元定价确实难言暴利。但问题在于,这个数字已超出许多散户农民的承受阈值——种一亩小麦的净利润往往不足500元。
第二笔是制度账。某地农业部门2021年的调研显示,超过60%的村庄采用"谁用水谁付费"模式,但收费标准混乱。有的按用电量折算,有的按亩收费,还有的像新闻中这样按时计费。缺乏透明核算机制和民主议价程序,再合理的成本分摊也会被质疑。
最值得算的是第三笔民生账。在江西某试点村,将灌溉系统承包给合作社后,村民用水成本反而下降30%。秘诀在于规模效应——连片作业减少空转损耗,智能监测避免漫灌浪费。这说明公共服务市场化不等于简单收费,更需要专业化、集约化改造。
山东寿光的案例或许能打开新思路。当地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用水制度改革捆绑推进,安装物联网水表实现精准计量,通过农业补贴对冲部分水费。更重要的是建立用水者协会,让农民自己参与定价谈判。这种"专业运营+民主监督"的模式,既保住了公序良俗的温情,又导入了市场机制的效率。
回到180元浇地费事件,真正的启示在于:乡村振兴不能回避公共服务成本重构的阵痛,但必须找到合情合理的转换方式。就像网友"麦田守望者"的留言:"我们愿意为现代化买单,但需要看见清晰的账单和改进的服务。"
眼下正值夏粮灌溉关键期,这场争议恰似一场及时雨。它提醒决策者: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时,既要算清设备损耗的明账,也要顾及农民感受的暗账;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守住民生底线。毕竟,连接水泵与田垄的不仅是水管,还有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
当无人机航拍过那些在烈日下抢修水渠的村干部,当直播镜头记录下老农盯着计价器时颤抖的双手,我们或许能超越简单的"该不该收费"争论,看到更本质的命题——如何让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真正成为减轻农民负担的扁担,而非增加生存压力的巨石。
灌溉费争议终会平息,但它浇灌出的思考应当生长。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宏大叙事里,这类"小事"恰是检验改革成色的试金石。下次再遇类似问题时,希望我们已准备好更成熟的解决方案:既有精密的市场化计量,也有温暖的政策性托底。
来源:心中那一沫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