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格物楼一楼的水生物养殖实训中心,常年保持24℃—26℃恒温。中心育有10余种水生物,帮助企业进行水产育苗、养殖及水产科技孵化与成果转化,助力学生实习、实训。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格物楼一楼的水生物养殖实训中心,常年保持24℃—26℃恒温。中心育有10余种水生物,帮助企业进行水产育苗、养殖及水产科技孵化与成果转化,助力学生实习、实训。
2023年,该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师生依托该中心,在大漠边缘成功养殖出澳洲龙虾,使千亩荒滩变成“聚宝盆”,打造了日照市技术援疆“东虾西移”的闪亮名片。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杨建豪大二时报名常驻新疆,参与虾塘建设、虾苗养育及技术培训。如今,他已经成为技术专家,留在新疆,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深耕专业建设,成就学生技能报国梦想
“我们深耕专业建设,以专业力量托举起学生成功的希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肖梅介绍,近年来,国家和山东省大力推进“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建设,山东省的水产品年产量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向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学校对接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生产加工、冷储物流、市场销售等海洋渔业产业链,以“产业链抓关键、技术链深融合、人才链强支撑”为组群理念,建成了新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群,为学生成长为技术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支撑。
“我从学生到成为山东万泽丰海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三文鱼养殖工程师,学校的智慧海洋渔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我打通了深远海养殖的‘最后一公里’。”该校毕业生李宜升说,他参与的全球首次低纬度远海养殖三文鱼技术研发,开创了中国深远海规模化养殖的先河。
他们还与企业共建海洋特需食品日照市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技术产业学院、智慧化养殖教学工厂、智慧海洋渔业教学中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工坊等研发机构和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科学普及。2024年6月,像杨建豪、李宜升一样,学校6177名毕业生怀揣专业技能之长,走上了技能报国的追梦之路。
“微观看不见、深海进不去、实训周期长”不再是难点、痛点
“微观看不见、深海进不去、实训周期长”是水产专业实训教学的痛点和难点,如何打通?如何让学生学到专业真本领?
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让“痛点不痛”。他们围绕“苗种选育—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选取难以在真实环境中实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六大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按生产流程、跨时空地域完成虚拟实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生产现场引入课堂,实现深海直播,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李宜升就是在虚拟场景中不断学习、研究,才取得了后来的成功。
名师效应让“难点不难”。他们以课程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化跨界教学创新团队,推动教师模块化分工协作。建立了带头人培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及工作室运行机制,推动教师下乡入企提升实践能力。目前,专业群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博士2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农业教学名师2人及省级教学名师3人、青年技能名师2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青创团队2个以及名师、大师工作室4个。名师团队为学生技能提升手把口授,集聚起强大的“名师效应”。
优质教学资源助学生专业精进。他们牵头建设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对接“海水良种选育—规模化海水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学习圈”“渔业生产资源平台”“特色三馆”“共建‘一带一路’水产技术服务走廊”四大版块,填补了全国同类专业空白。累计建设各类资源2.2万条,开发在线课程27门,支撑全国600余所院校、414家行业企业开展授课及技术培训。系列资源被引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门课程上线国际版慕课平台。专业群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获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持续改革带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十四五”以来,专业群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6项、省赛获奖100多项。
微小但有市场,全力培育龙头企业
“这项成果微小但有市场。我们要帮助企业做好对接推广,全力培育龙头企业。”日照市委书记李在武在了解学校微藻技术成果后,对学校的实践成果以及推广倍加赞赏、期待。
该专业教师赵璐博士领衔微藻减排与生物质利用新技术团队,根据当地企业需求,建立了186种262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藻种质库,开发出22项微藻系列产品,实现微藻在养殖调水、生物固碳、饲料及食品添加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应用,帮助相关企业年增收2000多万元。
付宁团队攻克了新疆沙漠地区土壤返碱等众多技术难题,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30亩盐碱荒滩上建成了南疆第一个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实现了澳洲淡水龙虾从东部沿海到新疆养殖“零”的突破,帮助当地龙虾养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学校还与当地企业针对多项重点海洋水产生物养殖繁育等方面的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成功推动日照及周边沿海养殖业从海湾扇贝到大菱鲆、再到半滑舌鳎和星斑川鲽的3次渔业转型升级。
围绕海产品精深加工这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学校依托周庆新博士团队成立了海洋甲壳类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虾青素提取及相关产品开发,突破了天然虾青素高效价定向转化制备、稳态化运载体系设计以及终端赋型制品开发等关键技术,将虾青素提炼纯度提高到国际同行业标准水平4.5倍,成果在20余家企业应用,助推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孵化新注册企业4家,3家企业转型为海洋生物高科技企业,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这些团队里,学生源源不断地走进来。研究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同时,又反馈到教学中,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们跟随教授、专家,一起从精、微、小项目做起,不但掌握了不同领域的技能技术,而且把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铭刻在了成长之路上。”回忆起在校的学习时光,杨建豪满怀感恩地说。
帮扶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开展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培训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训教学
团队成员在企业车间现场进行生产线工艺调试
自主研发的“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系列产业化成果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