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网评丨从一棵葱看山东富民产业的“破圈”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09:24 1

摘要: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在山东章丘,一棵大葱的“旅程”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从传统种植到四季产葱,从地头直供到深加工成葱油、葱酱,这棵曾“土得掉渣”的葱,如今串起了一条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带动3万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这不仅是山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更折射出齐鲁大地以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务实逻辑——“小切口”激活“大动能”,“土特产”撬动“共富链”。

深挖“土”的资源,让特色产业“长”出富民根脉。山东的乡村振兴,始终扎根于土地的禀赋。章丘大葱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传统种植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结果,良种选育让葱高突破2米,工厂化育苗年产能达1亿株,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四季供应;深加工产品研发则让大葱“身价倍增”,从调味品延伸到保健品、化妆品等原料,附加值提升了30%以上。类似的故事在齐鲁大地不断上演,枣庄石榴通过“一粒果”延伸出饮品、食品、文旅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菏泽牡丹从观赏到深加工,研发出260余种产品,带动10万人就业。这些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土特产”要成为“富民牌”,必须从“原字号”向“精字号”升级。山东通过“一镇一品”“一乡一业”差异化布局,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让农民在熟悉的领域找到增收抓手。

释放“特”的力量,以组织创新夯实富民根基。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特殊能人”的主动作为。在莱西沟东新村,党支部书记高维玉带领村民从“零基础”起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葡萄产业,带动年增收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从零跃升至240万元。这种“特殊能人”聚集的“头雁效应”在山东已成常态,全省6轮12.8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9600家农业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更可贵的是,山东正在构建“双向奔赴”的人才生态,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行动吸引科技特派员、乡贤能人扎根乡土;乡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田秀才”“土专家”提供创业支持。在枣庄市冯卯镇温庄村,村支书刘德坦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培育12个优质桃品种,用一条会“唱歌”的公路带火乡村旅游,诠释了“人才兴则产业兴”的硬道理。

提升“产”的效能,用创新链条延伸富民空间。产业富民,关键在“链”。在青岛平度,一根胡萝卜的“变形记”令人惊叹,普诺米斯公司通过离心技术将胡萝卜出汁率提升至70%,年加工1400吨胡萝卜汁;尚好科技则用冻干技术锁住果蔬鲜味,产品远销海外。这种“吃干榨净”的加工模式,正是山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跃升的缩影。全省1万多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将小麦变成高端面食、棉花织成生态纺织品、果枝转化为菌棒,让每一份资源都“物尽其用”。

从盐碱地里的“蟹稻共生”到牡丹花开的产业传奇,从智能农机驰骋沃野到数字订单飞越山海,山东的富民产业实践始终紧扣一个“实”字——尊重规律不蛮干、依托优势不盲从、惠及民生不务虚。2024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8万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这份成绩单背后,正是千万个“一棵葱”“一粒果”“一朵花”的合力托举。

当前,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山东仍需在“土、特、产”三字上持续发力,既要防止产业“贪大求全”,也要警惕商业“与农争利”;既要让技术赋能“接地气”,也要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唯有如此,方能将富民产业的“施工图”转化为百姓生活的“实景画”,让齐鲁大地的田野始终充满希望。

为切实推动临沂市网络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联合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在临沂网评”栏目为依托,启动“好评临沂”网络评论大赛。“在临沂网评”栏目现长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稿,欢迎全社会评论创作爱好者踊跃投稿!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