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商一言难尽地说:做茶20年,如今还每年在茶园里守着,表面上看有点惨,但这正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茶叶,只要做好品质,或早或晚都能卖掉。
然而,一旦茶企守不住品质这个底线,迟早被市场抛弃。
茶企,死于品质
今年的春茶做完了,老杨问品牌创始人:
咱们每年春茶都守在山上,从鲜叶采摘到运输加工压饼,全程都盯着,累不累?
合作商一言难尽地说:做茶20年,如今还每年在茶园里守着,表面上看有点惨,但这正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见老杨有些纳闷,合作商问:你听说过某某号茶叶吗?
老杨摇摇头,从2019年接触普洱茶,认识的茶商就那么几家,不知道。
合作商说:这家茶企,早年跑山头,做货真价实的古树茶,卖价也合适。前些年发展的非常好,
但这两年,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存在感了。就是因为茶叶品质断崖式下降,品质一年比一年差,被老客户抛弃了。
合作商越说越激动,一口闷掉一杯茶,继续说:
茶叶,本质上是农产品。只要做好品质,都能混口饭吃。
做茶,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全程守着,保证鲜叶不出问题,好好加工出来,不需要任何解释,老客户直接买走。
合作商说:像我一样做茶的80后,我说我如今还守在茶园里,人家会笑我。但是,守好品质,是活下去的基础,这个底线,决不能松。
山头茶,企业与产业的矛盾
目前,备受茶客追捧的山头茶,主要由小茶企做。
小茶企,因为企业规模小,才能做古树纯料。
比如,一个小茶企,做某个山头的古树纯料,一年做180公斤春茶。
茶企有5家经销商,每家拿小几十公斤,180公斤古树,每年都能卖完。
做茶,只要坚守品质,卖合适的价格。客户群体一定会慢慢积累,茶企规模也会扩大。
然而,当企业有了30家经销商,原有的180公斤古树,每家分几公斤?还不够经销商塞牙缝。
继续扩大规模包茶园,做更多的量?原材料太贵,古树好卖,中小树大积压,企业撑不住,迟早陷进品牌与原料高成本运营的债务圈里。
此时,做古树纯料就不现实了,虽然宣传还是纯料,但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是拼配。可是,要拼配出品质能媲美古树纯料的产品,谈何容易。
这就是做山头茶的产业困境:因为小,能做纯料,一旦企业做大了,纯料就不现实了。
对于喝惯了古树纯料的老茶客,在某种程度了,茶叶品质就下降了。
做茶,小还是大
茶行业,是民生产业。
入门门槛低,私人资本无法垄断茶叶市场。
这意味着:无论有没有资金,只要做好品质,诚信卖茶,都能在这个行业混口饭吃。
同时,资本看不上传统茶。
除了炒山头和聚集直播间流量,在茶叶品牌运营方面,几乎是事倍功半。
这对于想在山头茶里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受制于高昂的原料成本和运营成本,做起一个茶叶品牌,比其他行业难太多。
做茶,透露着茶商不同的人生态度:
有的茶商想:人生一场,看着行业前辈,在茶叶历史上留在了辉煌的一页。自己也该为做茶大业拼一把,纵然百年之后,自己的茶叶品牌记录着来过的痕迹。
有的茶商想:人生短短几十年,来人世一趟,是为了享受生活,为了看春风送走冬雪,把四季活出不一样子滋味。做茶,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做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太累。
做茶,只求小而精,做点心仪的好茶,一边喝一边卖,喝好自己的茶,好好享受每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当个卖茶的店小二,虽然默默无闻,倒也潇洒。
做茶,自身努力固然重要,更要考虑产业的进程。
山头茶红利已过,再也不会回来。茶叶品牌化的路上,山头茶红利期卖原料积累的家底,撑不住品牌烧几年。
居高不下的原料成本和庞大的运营开支,做茶,相比做百年品牌,更容易堆起一堆债务,蓦然回首,能做个潇洒卖茶的店小二,竟也成奢侈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天道酬勤的行业,做小而精的茶企,为是明智的选择。
来源:普洱话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