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懿夺来了大权,但自身年岁已高,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儿子。于是,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了大将军,执掌全国文武大权,成了实际上的皇帝。
司马昭也没想弑君,而是成济突然下手,谁也没有准备。而且,有崔杼的先例在,他也清楚,只是杀史官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名声更恶劣。
自从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大权就到了司马氏手里。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但似乎也接来了废立皇帝的习俗。
司马懿夺来了大权,但自身年岁已高,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儿子。于是,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了大将军,执掌全国文武大权,成了实际上的皇帝。
于是,在曹芳年长以后,司马师也觉得他碍事了。就这样,曹芳被莫名其妙的废黜了。而接任他位置的,正是高贵乡公曹髦。
如果是个平庸的人,放在曹髦这个位置上,知道自己无法反抗,干脆也就摆烂,听天由命了。
可是,曹髦不是这样的人。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有能力,自然不会屈居人下,所以,曹髦也要反抗。
于是,甘露五年,曹髦找来多年笼络的心腹,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等下去,我是肯定会死的,所以不打算忍了,今天就要和他决一死战!
无论是曹髦,还是他的心腹,都知道希望渺茫,但是曹髦更清楚,如果再忍下去,自己将失去临死一搏的机会。所以,他带着仅有的侍卫、近侍,发起了武装反抗。
一开始,曹髦本想找到郭太后,从她这里拿到旨意。但是,因为有侍卫叛变,导致曹髦的计划泄露,被司马昭的大军拦了下来。即便这样,曹髦也没有慌张,他带领着五百亲卫,想要攻出重围。
但是,曹髦手下的这些人,是侍卫、近侍、仆人,这些人的战斗力,也就能欺负一般人了。要是遇到正规部队,根本没有抵抗能力。
所以,等到贾充带兵堵截的时候,曹髦也冲不出去了。所以,他只能靠天子威仪,大喊一句“勿动!动者诛其族!”
虽然他是个傀儡天子,但毕竟还是天下之主,理论上来说,贾充手下的那些部队,都是他曹髦的臣子。所以,这些人也不想当出头鸟,有了退却之心。
贾充见状,就让成济出手了。成济是个死心眼,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出力,司马家就会给他好处。于是他提起长戈,冲着曹髦就冲过去了。
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成济不是想俘虏曹髦,而是想杀了他。成济二话没说,一击就刺死了曹髦。估计贾充也后悔,怎么选了个死心眼。
本来,按照司马家的安排,应当是司马懿夺权,司马师安排朝堂事务,司马昭接受禅让登基。但是,因为曹髦当街被杀,弄得司马昭只能等着,让儿子司马炎当皇帝。没办法,当街弑君,别说司马昭了,整个司马家名声都臭了。
所以,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司马昭不把史官杀了,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说法记载。又或者,把在在场的证人都杀掉,掩盖这一段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当年的崔杼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就有了崔杼弑其君的典故。太史一家也没想到,自己老老实实的记载历史,还能青史留名。
要知道,太史家的兄弟几个,都快让崔杼杀没了。但就算这样,他们依旧记录“崔杼弑其君”,一字不改。而当知道太史一家被杀,隔壁的南史早就带着竹简,全家人在殿门口等死了。
史官就是这样,真实的记录历史。也就是有些事情没法直说,他们会委婉的写出来,让人自己分析。但是,像弑君、篡位这种情况,他们是不会隐瞒,也没办法隐瞒的。
这种事情,司马昭也知道。要是在这之前,没有崔杼弑其君的典故,恐怕就要出现“司马昭弑其君”了。
所以,司马昭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杀人是没有用的。与其大范围屠杀,继续给自己填上恶名,倒不如赶快找理由,找借口,把这口锅甩出去。毕竟,他是想软禁曹髦,真没有要杀人的意思。
所以,当司马昭听到曹髦被杀的消息后,自己也懵了。他派人过去,是想要把曹髦赶回去,怎么就当街弑君了呢?但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这么大的事,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解决问题。
所以,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趴在曹髦身上嚎啕大哭。合理推测,司马昭的哭是真心的,也确实是因为曹髦之死。只不过他哭,是因为曹髦被他手下所杀,牵连了他,因此为自己而哭。
哭戏演完了,司马昭整理一下着装,当即命令部下追查元凶,并召集大臣,商议该如何处理此事。
当街弑君是成济干的,但他是被贾充指使的。所以,很多人直接表示,应当诛杀贾充,向世人谢罪!
但是,可能是舍不得自己的心腹,司马昭没有同意这个提议,而是转移话题,将罪名全都放到成济身上。
于是,他下令逮捕成济一家,并准备将其全部处死。听到这个消息,成济也懵了。他刚刚办了个大事,还在幻想自己加官进爵呢,突然就要被诛杀了,前后反差未免太大了。
于是,他和他哥哥跑到屋顶,对着司马昭破口大骂。反正都快死了,他俩是怎么脏怎么骂,一点没留余地。估计也是被骂急了,司马昭下令射杀成济兄弟。
就这样,当街弑君的“元凶”,就这样被处死了。但司马昭还是不放心,于是上书郭太后,请求诛杀成济三族,以震慑逆贼。于是,在成济死后,他家人也尽数被诛杀,成了平息事件的牺牲品。
但是,就算诛杀了成济,司马昭还是觉得不放心。所以,他决定恶人先告状,给曹髦扣上罪名,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他接着权势,找到了郭太后,授意郭太后下诏,罗列了曹髦多年来的罪状。比如性情暴戾,多有大逆不道之言,若非大将军相助,曹魏早就覆灭了。是的,在污蔑曹髦的时候,他还要鼓吹自己家的功劳。
而他派出大军,也是想防止曹髦作乱,而不是要谋杀皇帝。皇帝当街被杀,是成济之过,和他司马昭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同样是隐瞒真相,平息事件,司马昭的操作,就是要比崔杼更上一层楼。司马昭没有诛杀知情人,而是向所有人表态,希望这些人高抬贵手,把这件事略过去。
他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了。毕竟,他不是毒杀皇帝,也不是暗杀皇帝,而是当街弑君。什么叫当街?就是大庭广众之下。
当时动静闹得太大,估计周边的百姓、商贩都会出来看热闹。也就是说,这些周边的百姓,全都是知情人。同理,宫中的侍卫、近侍,也都见证了这一切。
周边的百姓还好说,司马昭要是狠下心来,倒也能杀死一批。但是,宫中的那些人,和世家都有些关系。很多人,都是世家子弟,出来镀金的。百姓能杀,但这些人可动不得。
所以,司马昭杀人掩盖真相这个选择, 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他司马家能掌权,是因为朝臣们的默认。要是司马昭先撕破脸,这些世家也不虚他。
再说了,古代消息传播是慢,但这指的是大范围传播。如果范围只局限在城内,那消息传播的速度,将会快的超乎你的想象。
要知道,人类的好奇心是很难抑制的。要是有什么八卦,早上发生的,最多到晚上就穿遍全城了。天子当街被杀这种事,更是千古难得一遇的,一传十,十传百,用不了半天时间,全洛阳城都知道了。
司马昭狠下心,能杀掉周边的百姓,但是全洛阳城的人,可不是他能杀光的。
而且,就算真的杀光了百姓,也许能掩盖当街弑君,但是残暴无道的名头,他司马昭也摘不下来了。
毕竟古往今来的权臣,有废立皇帝的,有毒杀、缢杀皇帝的,也有安排皇帝落水身死的。但是,这些权臣大多是暗地里动手,别管手段多么粗糙,反正没有证据说是他们动手的。
但是,司马昭当街弑君,就把这块遮羞布给拉开了。但毕竟不是他本意,所以也会做些什么遮掩过去。
崔杼的前例告诉他,杀史官没用,所以,他打算演一场戏,告诉天下人,也告诉后世人,杀皇帝的不是他,是成济。但是,曹髦的那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一直传了下来。司马家的这个污点,也一直没有抹去。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