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按原样重建的创业公寓,曾是1999年马云与“十八罗汉”写下第一行代码的起点。26年后,61岁的马云戴着“风清扬”工牌重回此地,身旁是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和一众年轻工程师。
题要:阿里厮杀的江湖,风清扬从未离开战斗。
作者|华祥名
2025年5月9日深夜,杭州阿里全球总部的一间复刻版“湖畔小屋”灯火通明。
这座按原样重建的创业公寓,曾是1999年马云与“十八罗汉”写下第一行代码的起点。26年后,61岁的马云戴着“风清扬”工牌重回此地,身旁是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和一众年轻工程师。
这一幕被阿里内网直播,观看量瞬间突破百万。次日,阿里巴巴股价跳涨7%,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为这场“精神返乡”投票。然而,光晕之外,阴影犹存——拼多多市值一度碾压阿里,抖音电商GMV增速连续8季度超30%,而阿里核心电商收入2024年增速仅剩5.2%。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印证了那个朴素的民间判断:具有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意义的马云归来,故事便有了新的开篇。
1、
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这一天,马云宣布正式退休,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时年55岁。
值得关注的是,低调多年的马云最近出现得较为频繁。作为阿里灵魂人物,马云的每次露面和发言持续吸引着外界的关注。当前马云重新回归公众视野,频频释放积极信号,也被市场解读为阿里巴巴全面变革、拥抱AI时代的开始。
2025年5月9日晚,马云现身阿里总部“创业公寓”湖畔小屋,这座等比例复刻1999年马云和创始团队开启创业的湖畔花园16幢1单元202室,被阿里员工视为“精神图腾”。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阿里内网发文呼吁全体阿里员工回归初心,重新创业 ,这一系列事件无疑向外界传递出强烈的信号,让人不禁对阿里的未来充满遐想。
马云的每一次亮相都暗藏时代隐喻。从2023年现身云谷学校推动组织分拆,到2024年底亮相蚂蚁年会预言“AI决定未来”,再到2025年春季频繁现身民营经济座谈会、阿里云战略会,这位“风清扬”的回归绝非偶然。
2023年,马云回阿里,紧接着时任阿里CEO张勇宣布了集团改革,称“1+6+n” ,之后马云现身淘宝内部会议,并提出了淘宝天猫未来的三个发展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同年6月,阿里撤换张勇,让蔡崇信和吴泳铭的组合重新执掌阿里,马云在关键时刻内网发文,为二人站台,给阿里员工鼓劲。
从“1+6+N”分权实验的挫败,到3800亿All in AI的豪赌,马云的身影始终是阿里战略调整的晴雨表。当盒马IPO折戟、菜鸟上市延期,他推动78.7%高鑫零售股权出售;当拼多多市值反超阿里,他叫停新零售试验,重启“中小商家扶持计划”。这位创始人的存在,让阿里在“断舍离”中避免了诺基亚式衰亡。
从2024年11月以来,马云现身更为频繁,2月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随后现身阿里闲鱼和夸克、参观盒马;4月在阿里云发表演讲。如今再次现身阿里总部,马云的“回归”早已不是简单的物理层面的回归,而是深度参与到阿里的战略决策与业务发展之中。
在OpenAI掀起AGI狂潮的2025年,马云4月10日于阿里云启动会的演讲堪称清醒剂:“AI要服务人间烟火,而不是取代人类。” 这与其2024年蚂蚁年会上“用情怀赋能AI”的论断一脉相承。当全球陷入技术乐观主义狂欢,这位东方企业家的伦理坚持,恰似给狂奔的算法套上缰绳。
他的回归,对阿里来说,意义深远。从精神层面来看,马云是阿里创业精神的象征。1999年,马云带领18罗汉在湖畔花园的小屋里,怀揣着梦想敲下第一行代码,开启了阿里的传奇之旅。如今,阿里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值波动、业务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接踵而至,马云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为迷茫中的员工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重新找回创业时的激情与勇气。
在阿里内部,马云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能引起员工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他鼓励员工坚持创业精神,持续创新,这无疑给员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
从战略层面而言,马云的回归为阿里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在过去的几年里,电商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拼多多、抖音电商等新兴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对阿里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阿里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马云凭借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能够帮助阿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准定位,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他提出的“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切中了阿里当前的要害,为阿里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云作为阿里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他的回归让阿里内部重新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他的每一次出现都被视为阿里战略调整的重要信号,此次归来也将为阿里在 AI 等新领域的战略布局指明方向,激励员工们重燃创业激情,像初创时期那样充满干劲地投入工作,为公司创造新的辉煌。
2、
然而,阿里巴巴在当下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犹如一道道难关,考验着马云的智慧与韧性。
市值与股价的下滑是阿里面临的首要问题。阿里巴巴港股最新市值已经不到腾讯控股的一半,股价年内表现远远落后腾讯。年内多次对银泰百货、小鹏汽车的减持,这一系列操作似乎表明阿里正在进行战略调整,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面临的压力。市值的大幅缩水意味着市场对阿里巴巴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投资者可能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存在担忧。曾经在互联网领域叱咤风云的阿里巴巴,如今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无疑给阿里敲响了警钟。
净利润率的跌落也是阿里不容忽视的挑战。阿里的净利润率水平跌落下来后,近几个季度都低于20%的水平。各业务板块的经调整息税前利润(EBITA)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这说明阿里巴巴在盈利方面遇到了瓶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下,如何提高利润率,重新找回盈利增长的动力,是阿里巴巴亟待解决的问题。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净利润率的下降不仅会影响阿里的自身发展,还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关系。
竞争对手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拼多多通过“砍一刀”社交裂变和“仅退款”政策,将低价策略发挥到极致。2024年其GMV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30%),核心商品价格普遍低于淘宝同款30%以上。用户调研显示,超60%消费者因价格优势转向拼多多,直接导致淘宝用户流失。而且拼多多早期依托微信九宫格和小程序快速获取下沉市场用户,其70%的订单曾通过微信场景完成。尽管当前拼多多APP独立用户超8亿,但微信的社交裂变仍为其核心增长引擎。淘宝2015年清退低端商家后,拼多多承接了这些被边缘化的中小卖家。2024年拼多多活跃商家数突破2000万,其中30%为原淘宝商家。阿里内部流量分配偏向品牌商,中小商家获客成本攀升至拼多多的2倍以上。
电商业务竞争加剧 :随着拼多多等竞争对手的崛起,阿里在电商领域的市场份额受到威胁。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以及京东在物流和品质服务上的优势,都对阿里的电商业务构成了挑战。此外,新兴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模式也在不断瓜分市场份额,阿里的电商业务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保持领先地位。
抖音则通过内容驱动与场景革命,对阿里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抖音日活用户超6亿,日均使用时长151分钟,远超淘宝的35分钟。其“刷视频→种草→下单”的路径重构了消费决策链条,2024年抖音电商GMV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30%),服饰品类GMV增速超40%,直接冲击阿里核心品类。抖音直播电商GMV已超淘宝直播2倍,2024年服饰直播销售额占比达55%,而淘宝直播同类目占比仅38%。抖音通过达人矩阵(如东方甄选、交个朋友)形成“内容 + 即时转化”闭环,用户被动消费占比超70%。抖音基于兴趣的推荐算法使商品曝光效率比淘宝搜索模式高3倍,2024年其转化率达8.2%(淘宝为4.5%)。用户调研显示,50%的抖音购物行为属于非计划性消费,而淘宝该比例不足20% 。
除了这些,阿里自身的战略调整滞后和组织惯性制约也成为发展的阻碍。阿里直到2023年才跟进“仅退款”功能,且淘工厂、百亿补贴等低价策略成效有限。2024年Q1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增速9%,但GMV增速仅5%,反映流量变现效率下降。阿里复杂的层级体系(33位高管直接向CEO汇报)导致决策迟缓,而拼多多采用扁平化架构(无职级制度),能快速迭代产品功能。例如拼多多“先用后付”功能上线仅3个月,阿里耗时9个月才推出同类服务。
面对重重挑战,阿里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
在业务层面,阿里开始聚焦核心业务,电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重点发力方向。在电商领域,阿里不断优化淘宝、天猫的用户体验,加强对中小商家的扶持,推出一系列低价策略,以应对拼多多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同时,阿里也在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投入,拓展海外市场,Lazada等国际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云计算方面,阿里云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依托达摩院等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推动AI技术在电商、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如利用AI技术实现精准营销、智能客服等。
尽管阿里在 AI 领域已有所布局,如阿里云智能等业务,但与国际顶尖科技企业相比,在核心算法、芯片等关键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同时,AI 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产业生态构建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进行研发和探索,才能在 AI 时代稳占一席之地。
在组织架构上,阿里也在进行调整与变革。打通内网,实现各业务线员工的全集团内网互联互通,有望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和协同工作能力。开放跨BU转岗通道,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能够让员工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HR体系的矩阵式改革,各业务线人力资源负责人向集团合伙人蒋芳集中述职,有助于加强集团对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阿里的“1+6+N”组织架构在带来业务灵活性的同时,也面临着部门之间协同难度增加、资源整合效率下降等问题。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战略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实现有效的协同合作,是阿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为互联网巨头,阿里始终处于监管的聚光灯下。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相关政策的调整可能对阿里的业务发展产生影响,如反垄断调查、数据安全监管等。阿里需要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积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以确保合规运营。
马云的回归,为阿里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活力,他的精神引领和战略指导将成为阿里前进的重要动力。然而,阿里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市值股价下滑、净利润率跌落、竞争对手冲击以及自身的战略和组织问题,都需要阿里去一一克服。
未来的道路充满荆棘,但也充满机遇。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阿里唯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在后天的美好中绽放光芒 。
3、
5月9日上午,网传一则题为“马云5月10日回归阿里,将要重启大集团模式”的消息,财视传媒据此向马云求证,他回复称“没听说”。
上述消息称,据内部人员爆料,“马云5月10日回归阿里板上钉钉了”,而且,“阿里要取消2023年实行的1+6+N模式,重回大集团模式”。
但不管怎么样,马云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阿里。
“在这间房子里,我们一无所有。”2019年马云回望湖畔花园时的独白,在2025年的复刻小屋中再度响起。26年光阴流转,从B2B黄页到AGI模型,从十八罗汉到20万员工,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那盏深夜亮着的灯。
当全球陷入AI竞赛的狂热,中国企业需要的或许不是另一个马斯克,而是能在算法中注入人文温度的“风清扬”。马云回归的真正启示,藏在吴泳铭内网信的那句话里:“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 这何尝不是对中国民营经济最好的注脚?
“湖畔小屋”不仅是怀旧景观,更是文化重启的仪式。吴泳铭推行“重新创业”计划:新员工入职须在复刻公寓体验48小时,高管考核加入“客户净推荐值”指标,甚至重启“破冰文化”。这种“回到原点”的激进,实则是对抗大公司病的苦药——当18人小团队的敏捷遇上20万人的庞然巨物,唯有文化凝聚力可抵御熵增。
站在杭州西溪湿地眺望,阿里园区玻璃幕墙折射出奇异的光谱:一半是1999年湖畔花园的煤油灯暖黄,一半是2025年量子计算实验室的冷蓝。这种色彩的纠缠,恰似马云与阿里的关系——他不再是船长,却仍是灯塔;不再掌舵,但光锥所指即航向。
“没有马云的阿里,就像失去贾伯斯的苹果。”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如此评价。不同的是,库克用供应链哲学延续辉煌,而阿里正试图证明:创始人的精神遗产,可以比权力更永恒。
当95后程序员在“湖畔小屋”写下第一行代码,当蒋凡在东南亚市场签下第100万商户,当通义千问3.0读懂《道德经》的刹那——那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少年,其实从未离开;阿里厮杀的江湖,风清扬从未离开战斗。
来源:华祥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