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闭关锁国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4:15 1

摘要:提起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总离不开四个字,闭关锁国,这似乎已经成为清朝的代名词。这个特殊的政策,在清代到达顶峰,现在更是成为统治阶层愚昧的铁证。因此,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上帝视角以后,便在潜意识中把清朝所有的腐朽、落后归结为这四个字。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

提起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总离不开四个字,闭关锁国,这似乎已经成为清朝的代名词。这个特殊的政策,在清代到达顶峰,现在更是成为统治阶层愚昧的铁证。因此,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上帝视角以后,便在潜意识中把清朝所有的腐朽、落后归结为这四个字。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关闭上帝视角,从历史中发生的一个个真实事件去了解,为什么会闭关锁国。清朝统治的300多年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禁锢思想的发展、一个是限制经济的发展。那么中国近代到底有什么必须要关上门,锁起来才放心呢?

大部分人对闭关锁国的第一印象,就是明朝倭寇横行,频繁侵扰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明朝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海禁政策,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这种简单的分析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无法解释既然统治者处于政治因素导致闭关锁国,却为什么又在现实的史料中频繁出现来自西方的文化、科技产品,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科举是世界上最公正的制度”、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造“中国宫”、英国贵族以收藏中国瓷器为身份象征,中国的双重活塞风箱、水密舱等技术传入欧洲,更是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种种事件证明,西方科技和中国并没有完全隔绝。

这就和我们学的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其实是有点冲突的。从这个观点本身出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整体上中国确实是落后于当时的西方,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往往会被忽略,就是当年清朝那些统治者们真的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无所知吗?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也就意味着,闭关锁国背后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秘密。

要解释这一切就必须从一群传教士说起。1534,明朝嘉庆13年,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一群大学生在法国巴黎郊外圣但尼小教堂的地下室成立了耶稣会,目的是为了反对宗教改革,维护天主教的地位和权威。很快,这个组织发展壮大,他们通过讲道、开办学校和医院、担任官职和王侯的“神师”等各种方式,传播天主教会。新航路的开辟让他们不仅满足于欧洲,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国。1583年,也就是万历11年,耶稣会的士罗明坚、利玛窦乘船抵达中国,开始在中国传教,他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很快就掌握了本土语言,并且他还熟读中国的古代书籍,例如四书五经。利玛窦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把自己塑造为文化共通性的讲述者,引起儒家文人的强烈共鸣,逐渐形成了利玛窦规矩。就这样,传教士在中国充当了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康熙时期传教士的地位更是达到顶峰,史料记载,康熙每天都会花上2-3个小时去学习西方的一些知识,同时他还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包括火器,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西方也有类似的史料证明,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写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提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康熙)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有时候打算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河流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形式的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十分高兴”

所以,康熙知道在当时的世界上不止中国一个文明的国家,他甚至还深入学习过西方的科学知识,那为什么他就没能将这些科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子民,带领清朝走进现代社会呢。带着中国问题,咱们接着讲。随着康熙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例如法国的白晋、张诚,德国:汤若望、比利时的安多、意大利:利类思。这些国家在欧洲都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他们在给康熙带来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向康熙讲述了欧洲社会发生的社会事件,例如英国的光荣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史料记载康熙手上是有一张世界地图的,叫坤舆全图。这就证明当时的康熙,完全是了解当时西方的各方面情况。不管他对西方科学多么感兴趣,他的个人身份是无法回避的。他是一个统治者,尤其还是满洲皇帝。因此,康熙越认识到西方的技术先进,越想把他藏起来,把这些技术控制在皇家人的手里,或者是满洲人手里。他提出“天朝上国论”与“百姓素质论”,限制下级百姓和部分朝中大臣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时的康熙已经知道西方技术先进,他担心西方自由、平等这些思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就提出了华夷之辨,让百姓继续认为清朝是天下中心。

同时还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局限在宫廷和少数官员、学者范围内,作为皇家的 “专有知识”,像西方的一些机械制造技术、先进的数学理论等,在民间很难找到系统学习和传播的机会,只有在宫廷的相关机构或为皇家服务的人才可以学习,对除满族以外的所有人都保持排斥的态度。但康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于信任这些传教士,他们不是科学家,不搞理论研究,只是来中国传教的,因此,他们接触到的知识不一定是最前沿的,或者他们还藏有一定的私心,这也就导致进入中国的西方技术在某种客观程度上会落后于西方。

由于康熙对传教士持有宽容的态度,这也导致中国天主教的信徒快速增加,数量就超过了100万。紧接着出现一件事,让康熙对于传教士的态度进入冷战期。

我们知道,天主教内部是分为很多派系的,他们之间观点存在冲突。利玛窦为便于在中国传教,允许教徒敬天、祀祖、祭孔,这件事本身和天主教只能信奉上帝的教义是有冲突的,利玛窦去世后,耶稣会内部就存在争议。欧洲教皇格勒门十一世觉得中国有这么多教徒,我应该去指导一下,禁止教徒祀祖敬孔,认为教徒应该过正常的生活。这下康熙就恼怒了,因为,在康熙的眼里看来,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信天主教,但你要记清楚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大清子民,不可能因为信教以后就背祖弃宗。之后康熙就让使者带信给教皇,结果教皇无视康熙的看法,在1704 年 11 月直接作出禁止中国礼仪的决定。传教士将教皇的禁令译成中文进呈御览,康熙帝阅后愤怒批示,最终在1721 年 1 月禁止西洋人在中国行教。

而中国和西方科学联系的桥梁就是这些传教士,现在禁教的命令发布以后,这个桥梁就中断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低估。但还没有完全断绝,有一技之长的教士还是可以留在国内的。不过,因为康熙本人的威望很高,他颁布这一禁令以后,其他皇帝也都跟着执行。

雍正年间对天主教的传播进行严厉打压,明确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关闭全国的教堂,并且规定信教者以违背国法罪论处,地方官员严厉打击传教活动。康熙为什么对天主教这么仇视,有人说是他本人信奉佛教,这是一种信仰争夺战。但这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而且也不符合常理。雍正即使再信奉佛教,也犯不着和几个外国人搞派系斗争。只能是传教士触及到了他的底线。虽然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中进行分析。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一些皇子与传教士的交往情况,马努、穆经远等传教士与皇八子、九子交往密切。雍正即位以后,对潜在可能有过的一些势力进行清除。雍正在位期间虽然励精图治,每天勤勤恳恳,清朝发展也越来越好。这种好只是纵向上与明末清初战乱相比,此时的欧洲在干嘛呢?英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的轰鸣把整个西方世界带入现代社会。这是历史的进步,同时期的清朝却在打压传教士,限制对外贸易,使得整个国家对外的交往处于收缩的状态。

到了乾隆年间更是达到顶峰,对传教士的抵触延伸到对所有外来人员的戒备,比如说关闭所有通商口岸,只保留广州;限制贸易的时间,一年中只有几个月交易;还限制贸易的种类,比如说铁器、粮食、书籍都不能出口。铁器为什么不能出口,怕他们造凶器;粮食为什么不能出口呢?我们还不够吃;书籍为什么不能出口呢,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聪明,看书看的,不能让他们看,让他们看懂了就不给我们进贡了。

1973年夏天,有一天乾隆突然收到两广总督的奏折,说大西洋有一个小国叫英吉利。要到中国来进贡,给乾隆皇帝祝寿,祝什么寿,祝80大寿,3年前乾隆过80岁生日,普天同庆,周边的属国都来祝贺,英吉利距离比较远,一来一回就给耽误了。提起英吉利乾隆一点都不陌生,知道那是一个擅长奇技淫巧的国家,他们的钟表特别好,还会做生意,喜欢喝中国的茶叶。乾隆心情很好,指示地方官员要热心接待,排队欢迎。还取消了狩猎,在避暑山庄等着,当时的中国不论是人口、财富还是国家实力都是首屈一指,对待其他国家自然也就是抚驭万邦的眼神看待,认为英吉利肯定也是来进贡的。

结果乾隆皇帝闹了一个大笑话,英吉利前来是另有目的。这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了100多年,工业革命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期间英国到处开拓海外市场、扩展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只要在英国所属的土地内,不会有太阳落下的那一天,英国的殖民地跨越全球七个大洲。此时把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成为英国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现在的难题还不是怎么把这个纳入他们的殖民体系,还是如何进行中国贸易。

英国决定先礼后兵,派使者前来探探大清朝的底细。看看能不能说服清朝的皇帝开放贸易。1792年,以马戛尔为首的700多个人浩浩荡荡出发前往中国,据说这是英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团出访,航行10个月到达大沽口岸。清高祖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提出要提高接待标准,毕竟是很远的地方来的,不是越南、缅甸这些每年来进贡的小国。随后使团收到了一面旗帜,上面绣着汉字,马戛尔赶紧让人翻译,结果上边写着英吉利贡使进贡,马戛尔鼻子差点没气歪,不过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发现了这面旗帜的魔力,吃完饭旗子一挥就能走人,不用付钱。前往京城的路上还有官员陆陆续续送上水果、茶叶、美食。使团中就有人说了,还不如从广州上岸,既能欣赏沿途的风景,还不用花钱享受美食。

8月15日,在进京途中,马戛尔就因为觐见乾隆的礼节发生争议,清政府要求使团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而马嘎尔尼则坚持以觐见英国女王的单膝跪地礼觐见,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清政府做出了一定让步,允许马嘎尔尼以单膝跪地的方式行礼。1793年9月 14 日,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了马嘎尔尼使团。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递交了国书,国书当中有一条建议,就是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这是英国想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一种请求,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乾隆误以为是英国人想到中国来当差。

当即表示,没问题,可以给你安排个工作,这个问题不大,但是,你要穿中国衣服、说中国话、还得听中国政府的安排,永远不能回国,以前那些西洋画家都是这么干的。后来乾隆一想不对劲,他们可能是来学习中国制度,乾隆立即就表示”尔国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并催促英国使团赶紧回国,不让他们在这待了。同时针对英国使团提出的六项要求全部回绝。

1.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

2. 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

3.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

4. 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

5. 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

6. 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这6条建议是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关税和国家主权。乾隆就给英国国王回了一封敕书,里边有句话严重伤害了英国人脆弱的心灵。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些话让英国人记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印象太深了。这段话透漏出三个信息,第一是,大清朝根本就瞧不起你,我上朝天国物产丰富,什么没有,是你现在上门来求人。第二,给你恩典,你还不知足,还蹬鼻子上脸,还有个够吗?第三,就是一个隐约的含义,当然乾隆没明说,你这个藩国如何不听圣命,清朝就停你的贸易,经济制裁你。

至此以后,中国对外交易的大门彻底关上,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顶峰时期。而这时距离那场战争仅仅只剩下40年的时间。更有人片面认为中国因为这次访华事件错过了近代化的进程。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看历史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这就很容易拿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前人,忽略前人所做的艰难探索,同时也会由于提前知道结果,而产生事后诸葛的心理。

当时的中国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万国来朝,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革命、什么是启蒙运动,放在当时的大清朝,根本就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甚至在当时的人眼中,西方那群人不好好种地,每天都砸谈论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又或许他们只是把西方近代化的的流血斗争看成是顶层人民的造反,每个朝代末期都会经历的农民起义,没人知道那是近代化的号角。当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流血、暴乱,闭关锁国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保护。你英吉利使团不愿意按照清朝礼仪朝见我,我怎么要求其他属国,以后岂不是要乱套了吗?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尊严。

我们再来说英国,真的是个善茬吗?使团来访的真实目的仅仅是为了贸易吗?大航海时代,英国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随意进攻其他国家,杀遍全世界,有多少文明被摧毁,又有多少人被殖民。即使乾隆同意了对外贸易的要求,英国人的野心就会被满足吗?他们就不会向中国走私鸦片了吗?虽然最终,还是没能阻止鸦片战争的爆发,但那种认为妥协、退步就能换来好结局的想法未免太过单纯。有位学者说过,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聋子对话,在他们眼里彼此都是疯子。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