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老师开始“失业”了!当高考改革:我们还需要历史课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0:22 1

摘要:这不是他第一次在上班时间无所事事。作为一位新入职的高中历史老师,他的周课时只有6节,远低于学校要求的10节标准。备好下周的课程内容后,他就彻底“失业”了。

2025年春天,昆明某重点高中的一间办公室里,年轻的历史老师夏宇正坐在窗边发呆。他刚上完两节课,时间才上午十点出头,剩下的时间,他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不是他第一次在上班时间无所事事。作为一位新入职的高中历史老师,他的周课时只有6节,远低于学校要求的10节标准。备好下周的课程内容后,他就彻底“失业”了。

这听起来有些讽刺。毕竟,他是部属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带着编制进入这所省重点高中分校,曾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可现实却让他措手不及:学生对历史课毫无兴趣、文科班越来越少、理科生对文科老师的轻视……这一切都让这位热爱历史的年轻人陷入迷茫。

但夏宇并不是个例。

原因很简单,“3+1+2”的高考模式下,物理和历史被并列选择,看似地位平等,实则天差地别。数据显示,在云南,2024年理工类考生人数高达19.5万,而文史类仅有16万。更关键的是,文科一本上线人数不到理科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选文科,等于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

不只是中国,全球范围内的“文科衰退潮”早已显现。哈佛大学去年一口气砍掉了30多门文科课程,美国高校的人文学科入学人数十年内下降了17%。国内高校也在调整方向,复旦大学今年更是宣布压缩文科招生规模,向新工科倾斜。

这些变化直接传导到了中学阶段。过去还能分出几个文科班的学校,现在几乎只保留一个。而原本可以跨班授课的政治、地理老师尚有退路,历史老师却成了最尴尬的存在——只能教文科班,理科班完全不需要他们。

于是,老师们开始“被闲置”。有的被调去行政岗位,有的被迫转岗图书馆,还有的干脆被安排到后勤部门。他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挥洒激情,如今却只能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发呆。

但这背后,真的只是“选科自由”那么简单吗?

知乎上有网友一针见血:“不是孩子们不想学文科,是家长不让学。”很多家庭宁愿孩子硬着头皮啃物理化学,也不愿他们走文科这条路。理由很现实:文科专业能报的岗位少、就业面窄、薪资低,连公务员考试中对口岗位都寥寥无几。

“我带过的学生里,有几个特别喜欢历史的孩子,最后还是被家长逼着选了物理。”夏宇无奈地说,“他们问我,‘老师,学历史是不是只有成绩差的人才会选?’那一刻,我真的说不出话。”

有学生在选科签字前都不敢告诉别人自己选了历史,生怕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而在江苏扬州,另一位历史老师何曼黎的情况更加严峻。她所在的高中,一个年级14个班,历史班只剩两个。更惨的是,高二高三的物理班根本不开设历史课,导致她这个学期至今一节课都没上过。

“我现在就在行政岗,每天喝茶看报。”她说得很轻松,语气中却藏着一丝不甘,“以前上课虽然累,但至少有学生喊你一声老师。”

她也尝试过争取机会,但现实很残酷。学校的编制有限,优先给领导和资历老的教师。她既不是班主任,也不是骨干教师,职称也没评上去,自然排不上号。

没有课时,意味着没有业绩;没有业绩,意味着晋升无望;没有晋升,收入也难以提高。更可怕的是,未来十年,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整个教育行业的岗位都会缩水,文科老师首当其冲。

但即便如此,仍有人不愿放弃。

“我还是觉得历史很重要。”夏宇说,“它不光是背书和考试,它是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去往何处的过程。”他坚持用生动的方式讲解历史,哪怕台下学生低头做题,他也努力讲得有趣。

有网友评论说:“现在的教育太功利了,好像只有能赚钱的科目才算有用。”也有家长留言表示理解:“我们也知道文科重要,但现实不允许啊。”

这场“文科危机”,到底是谁的错?是政策导向的问题,还是社会认知的偏差?如果所有人都只盯着分数和就业,那谁来守护文化与思想的火种?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不能一边抱怨年轻人没情怀,一边又把文科踩在脚下。”

在夏宇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几本他精心准备的历史资料和教案。这些材料凝聚了他的心血,却很少有机会被充分展示。课时有限,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也不高,这让他不得不简化教学内容。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始终相信,历史的魅力不应被如此轻易地忽视。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学历史?”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和家长,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思考。有人认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编程、工程等实用技能显然更具竞争力;但也有一部分人指出,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构建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并且为创新提供了灵感源泉。

“难道只有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东西才值得学习吗?”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如果每个人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那么我们的文化传承将何去何从?”

对于像夏宇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成为了一个难题

尽管目前的工作环境并不如意,但他依然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每当看到那些对历史充满好奇的学生,他就感到无比欣慰。即使在物理班中,偶尔也会遇到几个热爱历史的孩子,在课后缠着他讨论各种历史话题。这些瞬间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与此同时,一些资深教师也在寻找新的出路。比如何曼黎所在的学校里,有位不愿放弃讲台的老教师,即便被安排到了图书馆工作,她仍然利用业余时间给有兴趣的学生补习历史知识。她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只要心中还有梦想,就总有办法继续前行。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乐观。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削减文科专业,以及就业市场对理工科背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文科生的职业前景确实不容乐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本科专业点撤销数量高达1670个,其中大部分都是设计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传统文科专业。而在就业市场上,文科毕业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薪资待遇方面远低于理工科同行。

面对这一现状,有人提出质疑:“难道国家只需要培养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吗?

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又该如何保障?”事实上,任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支撑。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社会治理,都需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参与其中。因此,简单地将文科视为“鸡肋”显然是片面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文科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冷遇,但也有不少领域正在积极寻求变革。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数字人文项目就是一种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人文学科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手段,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历史文献背后的价值,同时也为文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对于夏宇和他的同事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在课堂内外,他们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知识的力量。正如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所言:“真正的教育并非单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或许,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无数像夏宇一样的文科老师,在困境中坚守岗位,期待着未来某一天,当社会重新认识到文科价值之时,他们能够自豪地说出:“我曾经为此努力过。”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学历史?”也许答案并不在于它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理解自我,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勇气。正如夏宇所说:“历史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据或事件,它是活生生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来源:喜宝仗剑走天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