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台湾岛南端的屏东九鹏基地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台军首次公开实弹发射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一连发射7枚火箭弹。配合“精准导弹射击”演训,还特意邀请了军事记者团前往观摩,营造出一幅“战力提升、士气高昂”的宣传图景。
文︱陆弃
5月12日,台湾岛南端的屏东九鹏基地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台军首次公开实弹发射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一连发射7枚火箭弹。配合“精准导弹射击”演训,还特意邀请了军事记者团前往观摩,营造出一幅“战力提升、士气高昂”的宣传图景。
这场“表演”,显然不是单纯的军备测试,而是一场高度政治化的武器秀。尤其是在美国对台军售不断扩张、岛内绿营炒作“以战谋独”的背景下,“海马斯实弹首秀”更像是一次摆拍给外部势力看的“宣誓仪式”,告诉华盛顿,台当局正在“买单交货”;告诉岛内选民,民进党政权在“加紧备战”;同时告诉对岸大陆,这是“我们有备而来”的信号。
但问题来了:这场火箭雨,是射给谁看的?它真的代表了所谓“台军战力提升”?还是一场虚张声势、哗众取宠的“军备政治秀”?
首先必须指出,M142“海马斯”不是新武器,而是美国陆军早在20年前就大量部署的中程火箭系统。它之所以在乌克兰战场上声名鹊起,并非武器本身有多“黑科技”,而是由于俄乌战争初期俄军指挥系统和后勤集结点过于集中、缺乏掩体所致。如今台军接收的11套海马斯,仅为初批次装备,不仅数量有限、缺乏系统配套,还面临操作人员不足、弹药供应依赖美方的尴尬。说白了,就是“刚学会开车就上高速”,秀得再响亮,也只能是演给观众看的“半吊子军演”。
更何况,台军自己都承认,这些装备“暂不会参与汉光演习”。为什么?因为还在“换装训练期”,连最基本的整合运用能力都未具备。至于那108辆M1A2T坦克,虽然首批38辆已抵台,但其专属训练场地连地基都没打完,预计要等到2026年10月底才完工。坦克到手了,训练场还在图纸上,这是备战,还是作秀?
说到底,台军这场“实弹首秀”,最本质的意义,不在于其战术效果,而在于其政治象征:用“美国造”的火箭系统演练,配合美国对台军售的宣传周期,意在制造“台美军事一体化”的视觉幻象。台当局早就把岛内军队当成政治工具,哪里是在练兵,分明是在“刷忠诚”。
而这一“演训秀”背后的主导者,毫无疑问仍是美国。近年来,美国频频向台湾抛出军售大单:海马斯、爱国者、F-16V、M1A2T坦克……表面看是提升“自卫能力”,实际上是让台湾成为一座“军火试验岛”。台军不断沦为美制装备的“战术试验员”,而台当局甘之如饴,把“买军火”当作向美国“缴保护费”的手段,仿佛只要交够钱,就能换来“安全保证”。但讽刺的是,买得越多,越不安全;武装得越快,局势越不稳。
美国在西太战略中早已明确把台湾作为“第一岛链钉子”,而“海马斯入台”只是其“碎岛战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台军部署的导弹射程刚好覆盖福建沿海目标,但其暴露性极强,若战时启用,极易被大陆反导系统定点清除。而美方真正看重的,并非台军是否能打赢,而是台军是否愿意“第一时间开火”,为美国争取干预时间,为其军事工业制造“第二个乌克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实弹演训”的媒体包装极具煽动性。台媒一边高调称“威慑大陆”,一边配合军事记者团现场拍摄、全网直播、剪辑炫酷画面,营造“全民备战”“战力觉醒”的氛围,这已不是军演,这是心理战。而这一切,只为服务民进党2026年地方选举与2028年大选的“战争宣传曲线”。他们不需要台军真能作战,他们只需要选民相信“台军变强了”。
可真正变强的是谁?是“买武器就能安全”的幻想?是岛内军费激增、青年被迫接受战训的现状?还是一个个军事基地旁的民众惊觉,自己成了“火力覆盖区”的事实?
岛内主流舆论其实早有反弹。有学者指出,台军换装美制装备后,将更加依赖美方后勤与指挥,战略自主性进一步丧失;也有退役军官坦言,海马斯系统虽具远射能力,但“并不适合台湾地形”,部署成本高、维护复杂、成效有限。甚至岛内社交媒体都在讽刺:海马斯射出去的不是火箭,是预算。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