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1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每天都吃鱼油保健,怎么还查出肝出问题了?”
63岁的江苏大姐李阿姨,进医院第一句话就带着委屈。她坚持每天吃鱼油半年,结果不是更健康,而是查出肝功能异常、血脂紊乱,甚至有脂肪肝的迹象。她满脸不解,我们却见怪不怪。
鱼油不是毒药,但吃错了、吃多了、吃混了,它就可能变成慢性“健康杀手”。
李阿姨的故事并不稀奇。她听说鱼油护心脑、降血脂,又说能护眼、抗炎,于是每天吃两粒,连半年没断。问题就在这:鱼油不是药,更不是保命符。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成年人每日推荐Ω-3脂肪酸摄入量大约在250毫克EPA+DHA。而市面上一粒鱼油胶囊含量常常高达500到1000毫克EPA+DHA。李阿姨一天吃两粒,等于每天摄入约1000~2000毫克,远超建议量。
长期超量摄入EPA和DHA会增加出血风险、干扰肝功能,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年龄越大,越需要补鱼油。事实上,鱼油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肝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正在服用抗凝药的人群,更应慎用。
李阿姨有高血脂史,但她从未做过系统的血脂检查,也没咨询过医生。她以为“鱼油能降血脂”,就代替了降脂药自己补起来。
医学上,鱼油确实对高甘油三酯患者有一定帮助,但这建立在医生评估和精准用量的基础上。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曾指出,鱼油对高胆固醇作用有限,反而高剂量可能升高LDL“坏胆固醇”,对心血管反而是负担。
李阿姨的第二大“坚持”:专挑进口鱼油买。她觉得国外的更纯更好,吃起来更放心。
但鱼油的品质,关键在两点:原料新鲜程度和重金属净化处理。有些品牌虽然打着“深海鱼”旗号,但提炼工艺粗糙、抗氧化措施不到位,反而可能含有氧化产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多次通报鱼油产品重金属、氧化值超标的问题。鱼油一旦氧化,不仅丧失营养,还可能变成促炎物质,伤肝伤血管。
鱼油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选正规、有检测、标明EPA和DHA含量的产品。
李阿姨有高血脂,但她一直拒绝吃降脂药,觉得“吃药是伤身”,鱼油“更天然”。但她不知道,高血脂本身就是引发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的元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1700万,占所有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控制血脂,是防心梗、脑梗的第一道防线。
将保健品当药吃,是很多老年人掉进的陷阱。鱼油是保健品,不是治疗药,不能代替他汀类降脂药,更不能替代医生的判断。
医生为什么叹气?不是因为她吃鱼油,而是她“只信保健品,不信医生”
我们不是反对吃鱼油,而是反对盲目吃、乱吃、替代治疗吃。
鱼油的确有一定的健康作用,比如对高甘油三酯患者、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是有益的。
但问题是,它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吃多少都无害”的天然神药。
如果你从不检查血脂,从不监测肝功能,只是一味往嘴里塞鱼油,有一天身体出问题,不是“鱼油有毒”,而是你用了错误的方式“养生”。
第一,明确目的,不要“为吃而吃”。如果你血脂正常,饮食中已有足够海鱼摄入,其实不一定需要额外补鱼油。
第二,看清成分,别被“深海”“进口”迷了眼。选择标明EPA和DHA含量的产品,优先考虑第三方检测认证的品牌。
第三,定期体检,别让保健变成负担。吃任何保健品前,最好做个血脂、肝功能检查,半年复查一次,确保“养生”不变“伤身”。
最后一句话:保健品不是“吃多少都不算多”的玩具,吃错了,反映在身体上的代价,远比你想象的高。
资料来源:
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
②.世界卫生组织.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WHO官网.
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系列丛书——鱼油》. 科学出版社,2019.
④.中国循证医学中心.《Omega-3脂肪酸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证据评估报告》,2021年发布.
⑤.查晓天.食欲不振癌症病人的大敌[J].江苏卫生保健,2016,(23):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