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春,朝鲜战场的松骨峰硝烟未散,魏巍在防空洞里写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时,钢笔尖划过的不仅是稿纸,更是一个新生共和国在血与火中淬炼精神脊梁的滚烫印记。这篇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中的战地通讯,历经教材七十年的潮起潮落——从1950年代的全民诵读,
——一篇跨越七十载的战地华章如何成为新时代的信仰坐标
1951年春,朝鲜战场的松骨峰硝烟未散,魏巍在防空洞里写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时,钢笔尖划过的不仅是稿纸,更是一个新生共和国在血与火中淬炼精神脊梁的滚烫印记。这篇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中的战地通讯,历经教材七十年的潮起潮落——从1950年代的全民诵读,到2000年代因“战争叙事争议”的短暂退场,再到2023年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重点课文”身份重装归来,其文本流转的轨迹,恰似一枚精神罗盘,始终指向“什么是中国的青年该追的星”这一教育根本命题。
一、三次时代滤镜下的“显”与“隐”:从英雄史诗到争议文本再到信仰锚点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沉浮史”,折射出中国社会价值认知的三次关键转向:
黄金年代(1951-1990年代):作为新中国首批“英雄主义教材”的核心文本,它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共同构建起“最可爱的人”精神谱系。课堂上,老师用搪瓷缸敲击讲台模拟枪声,学生们含着泪抄写“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细节,将“保家卫国”刻进一代人的青春基因。
静默离场(2001-2010年代):随着“去宏大叙事”思潮兴起,教材编写一度倾向“小确幸”“个体化”表达,课文因“战争场景描写过于惨烈”淡出主流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散步》《羚羊木雕》等生活化文本。但在民间,老兵进校园讲述“冰雕连”故事时,台下学生仍会因“零下四十度啃土豆”的细节湿了眼眶。
时代召唤(2021年至今):当“躺平”“摆烂”成为部分青年的生存哲学,当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消解英雄价值,课文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导向回归。教材修订组特别指出:“在中美战略博弈的当下,需要让青少年知道,‘最可爱的人’从未走远,只是从战壕走向了科研攻关、抢险救灾的新战场。”
这种调整的背后,是教育对“培养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的主动回应。正如魏巍之子魏猛在课文研讨会上所言:“父亲当年写的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要让孩子们看见,英雄精神正在00后戍边战士、90后航天团队身上延续。”
二、文学基因的当代转译:从战地特写到家国诗学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独特魅力,在于将残酷战争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美学。文中“防空洞里的苹果”细节,表面是写战士的艰苦,实则暗藏“以苦为乐”的革命浪漫主义——当马玉祥“满脸泥污却笑出白牙”抱起朝鲜孤儿时,当战士“用冻僵的手在雪地里画祖国地图”时,魏巍用文学的滤镜,将“钢铁战士”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这种“把英雄写成人”的叙事策略,恰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见人、见情、见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课文的“对话体”结构。魏巍刻意设置“记者与战士的问答”,让“什么是可爱”的讨论贯穿全文:“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我愿意蹲防空洞,是为了祖国的人民不蹲防空洞”——这些朴素的问答,构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2024年杭州亚运会上,当00后志愿者用“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回应外媒提问时,人们突然发现,七十年前的精神叩问,早已在新一代心中长成了“清澈的爱”。
三、课堂现场的精神共振:从文本解析到生命体验
课文的回归,推动着语文教学从“知识传递”向“信仰培育”升级。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行走课堂”上,教师常以课文为引,让学生对比“松骨峰战斗中300勇士歼敌180余人”的史实与文中“火焰里冲锋的身影”,使“牺牲”二字不再是历史名词,而是300个曾怀揣梦想的年轻生命。在“马玉祥救火”段落的教学中,结合河南暴雨中“逆行者”背着老人蹚水的新闻图片,学生们突然懂得:“最可爱的人”的定义,从来不是特定时代的标签,而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担当基因。
这种教学创新,呼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利用红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要求。当学生用VR技术“重返”长津湖战场,看见虚拟雪地上“冰雕连”战士保持射击姿势的数字模型时;当他们在“给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写信”活动中,向航天工程师、缉毒警察倾诉心声时,课文里的“可爱”便从文字化作了可触碰的精神暖流。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觉得‘可爱’是形容小猫小狗,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可爱,是把别人的岁月静好,扛在自己肩头。”
四、全球化语境中的精神坐标系:从中国故事到人类叙事
在课文回归的同期,国际社会对“中国英雄主义”的关注与日俱增——2024年,奈飞纪录片《英雄的黎明:中国百年奋斗史》将《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解读中国精神的关键文本。这种跨文化传播,印证了英雄主义的永恒价值,也凸显了课文当代意义的双重维度:
价值破圈层面:当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电影陷入叙事困境时,文中“集体主义英雄群像”展现出独特魅力。战士们“为了朝鲜人民的米缸不被打碎”而战斗的朴素理想,与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历史呼应,证明中国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孤胆奇侠”,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生哲学。
写作范式层面: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典范,课文将战地通讯的纪实性(如具体战役时间、战士姓名)与抒情散文的感染力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用真实故事传递精神力量”的写作范本。在“短视频碎片化表达”盛行的今天,这种“有细节、有温度、有筋骨”的叙事,恰是治愈“信息快餐化”的精神良药。
站在2025年的时间高地回望,《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材之旅宛如一条上升的螺旋线,标志着中国教育在开放与自信中的精神觉醒——它不再因顾虑“国际审美”而回避英雄叙事,而是以“战壕里的星群”的独特光芒,向世界展示一个民族在危机中孕育希望的精神密码。当新一代青少年在课本中遇见魏巍笔下的战士,他们看见的不仅是七十年前的战火硝烟,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星座——那是属于中国的“最可爱”群像,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英雄主义”星光。
来源:夏说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