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击沉难如登天,防御无从设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0:55 1

摘要:二战结束后,全球海权格局发生结构性转变。作为海上力量投射的核心载体,航空母舰作战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使美国逐步形成具有代际优势的海空一体化作战能力。截至2023年,其现役11艘核动力航母编队不仅保持着全球海域的常态化存在,更构建起覆盖战略要冲的威慑网络。这种以航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刘键清 李昱霄 李明宇 杨东霖

二战结束后,全球海权格局发生结构性转变。作为海上力量投射的核心载体,航空母舰作战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使美国逐步形成具有代际优势的海空一体化作战能力。截至2023年,其现役11艘核动力航母编队不仅保持着全球海域的常态化存在,更构建起覆盖战略要冲的威慑网络。这种以航母特混舰队为基石的作战模式,通过整合舰载航空联队、宙斯盾防御系统及核潜艇协同体系,实现了从制海权到制空权的多维控制。何以美国的海权优势既能长期保持技术代差,又能将工业实力转化为战略威慑?其军事体系背后的运行机理与地缘政治博弈的深层逻辑,正是本文揭示的关键所在。

图一 航空母舰战斗群

隐蔽的威胁

当其他国家努力运营自己的航母时,没有一国的海军规模能与美国相提并论。美国现役的11艘航母中,每一艘都是“浮动城市”,能够在全球投射军事力量。每艘航母长335米,搭载约90架飞机,以及约5000名水兵和航空联队人员(两者数量大致相当)。如果所有美国航母同时出海,仅这11艘航母上的人数就将达到约55000人。

图二 航空母舰力量编成

但这些惊人的数字是一把双刃剑。即使只有一艘航母被击沉,也将严重削弱美国海军的战斗力并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假如一艘“福特级”或“尼米兹级”航母连船员一同沉没,其死亡人数将超过美国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中的阵亡总数。

而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无法排除,美国对此心知肚明。2023年,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下属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开发的兵棋推演模拟预测,美国将在与其他大国冲突的过程中损失两艘航母。

那么,究竟是什么对美国航母构成主要威胁?海军计划如何防御?是否存在替代这种被军方称为“海上4.5英亩美国主权领土”的舰队方案?

航母的致命弱点

据CSIS高级顾问、兵棋推演设计者马克·坎齐安(Mark Cancian)分析,美国在公海的脆弱性源于其他大国拥有专门针对航母的强力武器。更重要的是,这些武器并非临时拼凑,而是经过半个多世纪持续改进的成熟装备。

尽管其他大国的反舰武器种类不及美国航母编队丰富,但足以构成威胁。例如:高超音速导弹(俄罗斯的“锆石”)、末端制导弹道导弹、可修正滑翔炸弹、智能鱼雷,无人自杀式快艇。

航母的缺陷显而易见,体型庞大、速度迟缓,机动性也并非这艘长度超过300米的巨舰的强项。再加上数量庞大的脆弱环节。即使不刻意击沉它,仅仅是使其瘫痪并丧失战斗力,也轻而易举。

只需对飞行甲板施加重型打击(例如FAB-3000航空炸弹),或用几枚导弹命中舰岛以摧毁起降系统的电子设备,航母便会立即丧失其作为舰载攻击机浮动基地的核心职能。

图三 受到攻击的战舰

二战期间,日本航母“大凤”号仅因一枚鱼雷便丧失战斗力,最终沉没。

防御系统的局限性

高超音速导弹及其变种是最难拦截的目标,而滑翔炸弹因体积小、无热信号同样难以追踪。鱼雷拦截则依赖运气,尽管反制系统已较为成熟。

无人艇的威胁在俄乌黑海冲突中凸显——舰载雷达难以探测低空目标,且塑料船体和低金属含量进一步增加识别难度。无人艇的唯一缺点是单艇装药量较小,但其低廉成本和可大规模集群攻击的特性足以弥补。许多国家正致力于以最小成本对舰船造成最大伤害。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在全力升级防御体系。现代航母打击群以航母为核心,配属装备“标准”系列防空导弹(SM-2、SM-3、SM-6)的巡洋舰、驱逐舰,以及反潜火箭助推鱼(ASROC)。

但现实并不乐观,SM-2已明显过时,正逐步被SM-6取代;SM-3专为拦截洲际弹道导弹设计(单价1800万美元,效费比低);SM-6(单价250万美元)虽擅长拦截巡航导弹和飞机,但对弹道导弹效果有限。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和“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依靠“宙斯盾”系统联网协同防御,并配备电子干扰、诱饵等软杀伤手段。然而有观点认为,在大国高强度对抗中,航母防御体系终将被突破。

尽管航母采用装甲、水密舱室、损管训练和冗余系统提升生存性,但仍无法确保安全。更关键的是,无需击沉航母——只需破坏飞行甲板或作战系统即可使其失效。而核动力装置的特殊性(如反应堆受损可能导致长期辐射污染)进一步增加风险。

替代方案与未来

替代方案是否存在?美国认为暂无。部分专家提出分散化作战概念,即用大量低成本无人舰艇或远程导弹平台协同航母,这可能是未来方向。

图四 MQ-25黄貂鱼

航母仍是美国海权的核心,但其生存能力在现代化战争中日益受到挑战。未来冲突可能不再仅依靠少数巨型航母,而是通过分布式火力与智能装备的与航母协同取胜。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

辅导教师:马建光

来源:中华网军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