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峡江来——秭归再次精彩亮相中国屈原学会年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0:55 1

摘要:时值郭沫若题写“屈原故里”60周年之际,5月7日至10日,第六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楚国故都湖北荆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越南等近300名屈学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襄盛会。

时值郭沫若题写“屈原故里”60周年之际,5月7日至10日,第六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楚国故都湖北荆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越南等近300名屈学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襄盛会。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秭归县屈原学会会长马尚朝发表《在江河大地抒写屈原情怀——郭沫若题写“屈原故里”60年来秭归屈原研究与创新实践》主旨演讲,介绍秭归在屈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这是继第十九届中国屈原学会之后,秭归再次精彩亮相,犹如一股来自峡江的文化清风,拂动与会者心弦,引发强烈共鸣。

秭归,这座位于峡江之畔的小城,是屈原的诞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1999年,秭归县东门头遗址出土了距今8500年—7000年的太阳人石刻,这是中国最早的太阳崇拜雕刻,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60至2000年,在秭归柳林溪遗址多次发掘出土的228个刻画符号中,已发现的八个单字被确认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汉字,有力地证明了秭归在文字起源上的重要地位。约公元前1036年,周成王封熊绎于丹阳(秭归),这里成为楚之始君的封地。1960年、1979年的考古发掘,找到了史籍记载的丹阳遗址——鲢鱼山遗址。约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楚国归乡乐平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对屈原故宅的记载,以及诸多古籍中对乐平里的考证,都确认了这片土地与屈原的紧密联系。公元2年前秭归置县,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屈原祠始建。1965年10月25日,郭沫若欣然为秭归题写“屈原故里”“屈原庙”。

中国屈原学会与秭归有着深厚渊源。1982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性屈原学术会议在秭归举行,并动议成立中国屈原学会。1984年中国屈原学会正式成立,并于1985年在江陵举行成立大会及成立后的第一个学术会议,今年恰逢40年。40年来,学会的专家学者们多次深入秭归,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研讨,为秭归的屈原文化研究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支持;秭归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积极的实践探索,也为学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3年,中国屈原学会十九届年会再次回到其发源地秭归举行,对秭归在屈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认可。

秭归有着独特的端午习俗。“一个端午三次过”,祭诗魂、办诗会、赛龙舟、回娘家等众多端午事象,都与屈原密切相关,体现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2009年,“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秭归被确定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永久举办地。如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已成为展示屈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学术研究领域,秭归构建了以“一院一会一社”为特色的学术体系。1996年成立屈原文化研究会,2023年成立秭归县屈原文化研究院,出版了50余部研究专著,普查整理了151处屈原文化物质遗产,建立“屈原文化基因库”。“三闾骚坛”诗社自明清延续至今,以农民诗人为主的核心成员达130余人,全县以三闾骚坛冠名的诗社达30家,社员2500多人,累计创作诗歌3万多首。此外,秭归连续举办四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吸引了国内外20000余人踊跃投稿,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对屈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在文艺创作方面,秭归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从民俗文集到舞台剧,从荣获全国群星奖的原创民俗歌舞到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的法治文化舞台剧,秭归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屈原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秭归还积极推动屈原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屈原祠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近10年累计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同时,秭归奋力书写脐橙产业的“橘颂新篇”,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100万吨,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此次屈原学术年会上,秭归再次发出铿锵之声,充分展示了秭归作为屈原故里的使命、责任和担当。风从峡江来,秭归将带着对屈原文化的深沉热爱,带着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希望,秉承屈子遗风,让这股来自峡江的文化清风,在新时代吹得更远更悠扬。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