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千年文脉何处寻——阿克苏、吐鲁番两地“四普”见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1:00 1

摘要:沿着通古斯巴西城址城墙精确测量,查看克孜尔尕哈烽燧保护现状,对阿斯塔那墓地原认定佛塔遗迹重新认定功能……近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深入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了解文物普查员攀山越岭复查文物、走村串巷寻访新文物线索的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沿着通古斯巴西城址城墙精确测量,查看克孜尔尕哈烽燧保护现状,对阿斯塔那墓地原认定佛塔遗迹重新认定功能……近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深入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了解文物普查员攀山越岭复查文物、走村串巷寻访新文物线索的故事。

“五一”假期游客在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参观。孙凤振 摄

摸清家底 记录瑰宝

静静流淌的白杨河在托克逊县滋养出一片绿洲,河水冲刷形成的台地上,一处由石片、杨树枝叠压建造的烽燧遗址,在吐鲁番“四普”队员实地调查阶段被发现。 “这是首次发现的疑似唐代烽燧,类似烽燧、戍堡已发现4处。”吐鲁番“四普”队员向贤彪表示,这些新发现印证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同时丰富吐鲁番市长城资源的历史内涵。

5月8日,吐鲁番市“四普”队员在鄯善县对疑似唐代罗护守捉遗址进行测量。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摄

2024年3月6日,作为全国13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县区之一的吐鲁番市高昌区,市、区两级文物普查员组成5个工作组赴各乡镇开展普查工作。

这座丝路重镇承载着不胜枚举的文书文献、丝绸瓷器,在千年岁月中闪耀文明光芒。本轮普查中,吐鲁番市新发现文物206处。

“文物普查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工程,有助于系统掌握文化遗产资源。”吐鲁番“四普”办负责人王龙带领团队“白天跑田野,晚上填数据”,历时一年穿越沙漠、草甸、高山,全面梳理文物资源谱系。

针对野外文物易受风雨侵蚀的现状,阿克苏地区在实地调查阶段创新实施重点文物“工笔画”记录工程。普查队员运用无人机、RTK测量仪、卫星地图等技术手段,对重要遗址进行三维建模,通过科技手段最大限度留存历史瑰宝的原貌。

“四普”是一所学堂

“参与二十年一遇的文物普查,让我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阿克苏地区“四普”队员魏晓媛作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在普查中深化专业认知。

文物复查是普查核心任务。曾参与“三普”的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副院长艾斯克尔·阿巴斯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闫雪梅,如今化身导师,帮助魏晓媛和队友们解决文物定位、环境变迁等难题。

“青年文保工作者展现出的专业热情令人欣慰,他们熟练运用现代技术,为文物保护传承注入新活力。”艾斯克尔对人才梯队建设充满信心。

2023年入职吐鲁番学研究院的向贤彪,从长江之滨的湖北转战火洲大地。这位年轻普查指导员在给父母的电话中常说:“散落在沙漠、山地、戈壁的文物都是鲜活的历史教材,参与普查让我找到事业方向。”

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吐逊江·木沙是拜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博办主任,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以来,每个月都要来博孜克日克沟口,心里一直惦记着这处印证汉代以来中央政权在西域进行有效管辖的石刻遗址——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

4月19日,吐逊江·木沙(中)和普查队员前往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摄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文物普查就是要更好保护像这样的石刻,用文物讲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疆与中原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普查之余,吐逊江正在策划今年的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论坛,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处遗址,呼吁更多力量参与到石刻保护中来。

新疆作为文物资源大区,“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涵盖古遗址、石窟寺、古墓葬等类型。截至5月12日统计,全区“四普”已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1211处,其中复核9229处、新发现1982处。

“普查新发现的文物进一步丰富了边疆地区的历史叙事链条,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实物佐证。普查成果具象化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脉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证支撑。”自治区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党志豪说。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