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众望新身份从“捡废品状元”到家乡智库专家,这场暖心双向奔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1 22:44 1

摘要:清华大学博士庞众望与北京大学教授王海峰,同时被聘为“吴桥智库专家”和“文旅形象大使”。前者是从吴桥走出去的“自强状元”,后者是深耕语言学的学界大咖,两人的“归乡套餐”引发网友热议:“真正的知识回馈,就是把人生高光与家乡发展绑在一起。”

5月10日,河北吴桥县传来好消息:清华大学博士庞众望与北京大学教授王海峰,同时被聘为“吴桥智库专家”和“文旅形象大使”。前者是从吴桥走出去的“自强状元”,后者是深耕语言学的学界大咖,两人的“归乡套餐”引发网友热议:“真正的知识回馈,就是把人生高光与家乡发展绑在一起。”

一、新身份揭晓:从“寒门贵子”到“家乡智囊”

吴桥融媒发布的聘任仪式上,庞众望身着简单白衬衫,接过聘书时笑着说:“18岁前,我从没想过能走出庞庄村;今天,我想带着学到的知识,让更多人走进吴桥。”根据规划,他将主要负责“智慧文旅”项目,用所学的光网络信息感知技术,为吴桥杂技文旅产业注入科技元素;王海峰教授则聚焦“语言赋能”,计划推动吴桥方言保护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让世界通过语言窗口认识这座“杂技之乡”。

值得注意的是,庞众望的另一个身份——“吴桥中学名誉校友”,让活动现场秒变“追星现场”。数百名学弟学妹举着他当年的高考报道合影,有学生说:“庞学长的故事写进了我们的作文本,现在他带着‘清华博士’的标签回来反哺,这才是最燃的励志课。”

二、双强归乡:两种“知识改命”的生动注脚

此次受聘的两位专家,恰好代表了“从吴桥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反哺吴桥”的两种路径:

(一)庞众望:苦难里开出的“科技之花”

- 寒门逆袭剧本:2017年,父亲肢体残疾、母亲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庞众望,靠捡废品凑学费,以理科684分+清华自强计划60分降分,成为“河北寒门状元”。大学期间,他带着母亲在北京治病,边科研边勤工俭学,2022年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 学术成绩单:读博期间发表3篇SCI论文,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方向“光网络信息感知”直接服务于国家通信安全重大需求。有业内人士评价:“他的技术若应用在吴桥文旅,能实现景区客流实时监测、非遗技艺数字存档,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二)王海峰:语言学界的“吴桥声音”

- 学术成就斐然:作为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导,王海峰深耕现代汉语语法与国际中文教育,著有《汉语句式的语义建构》等专著,其研究成果被纳入多所海外孔子学院教材。

- 桑梓情怀深厚:此次回乡首讲,他以“吴桥杂技里的语言密码”为题,指出“‘顶缸’‘走钢丝’等杂技术语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文化传播效果”。计划牵头建立“吴桥方言数据库”,用语言学研究助力非遗传承。

三、从“个人励志”到“集体赋能”:这场归乡的三重意义

庞众望和王海峰的“双向奔赴”,被当地学者解读为“知识反哺”的典型样本:

1. 破除“寒门难出贵子”的刻板印象:庞众望的经历证明,贫困家庭子女不仅能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更能成为家乡发展的“智力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吴桥县考入985高校的学生中,有37%毕业后选择以顾问、兼职等形式参与家乡建设。

2. 打破“人才外流”的县域困境:以往县域引进人才多靠补贴政策,而吴桥通过“情感绑定+产业适配”,让庞众望们自愿成为“编外智囊”。当地文旅局透露,庞众望团队已提出“杂技元宇宙体验馆”构想,预计带动周边就业超2000人。

3. 重塑“读书无用论”的价值认知:在吴桥中学礼堂,王海峰分享自己从“运河边的放牛娃”到北大教授的经历时,台下学生数次鼓掌。有班主任会后说:“孩子们亲眼看到,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阶层,还能让整个家乡受益,这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四、当“状元效应”照进现实:小城如何接住“人才反哺”

吴桥的做法为县域人才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 精准对接需求:庞众望的光网络技术与吴桥文旅数字化需求高度匹配,王海峰的语言学研究能解决杂技文化对外传播的痛点,避免“高才低用”的人才浪费;

- 搭建柔性平台:不要求全职回流,而是通过“智库专家”“形象大使”等灵活身份,让高端人才既能在一线城市发展,又能远程赋能家乡;

- 放大榜样效应:将庞众望的回乡过程制作成纪录片《从庞庄到清华》,在全县中小学播放,数据显示,2025年吴桥县图书馆借阅量同比增长45%,“庞众望同款”笔记本成为学生最爱奖品。

五、网友热评:这才是“顶流”该有的样子

事件发酵后,#庞众望新身份#冲上热搜,网友评论暖心力挺:

- “从捡废品到当智库专家,他让‘知识改变命运’有了续集”

- “拒绝大城市高薪,反而回家乡搞文旅,这比流量明星代言有意义100倍”

- “建议所有县城学习吴桥:真正的人才政策,是让游子觉得‘家乡需要我’”

更有教育博主指出,庞众望的案例打破了“寒门学子只能单向脱离底层”的叙事——他没有“逃离”贫困家乡,而是带着更高的视野反哺,这种“建设性回归”,才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人才模式。

结语:当“走出大山”变成“反哺大山”

庞众望的故事,本质是一个关于“双向成就”的寓言:家乡的苦难磨砺了他的意志,而他的成长又为家乡注入新的希望。在“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当下,吴桥的实践证明: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不是用高薪捆绑,而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所学能为家乡带来改变”。

正如庞众望在受聘演讲中所说:“清华教给我‘自强不息’,但真正的‘自强不息’,是让生我养我的土地,也能跟着我一起变强。”当越来越多的“庞众望”选择带着知识归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一个国家“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来源:酱子聊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