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漫笔丨看《地上的云朵》,爱上“另一个”新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1:00 1

摘要:如果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人向往新疆的浪漫,那么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则会让人爱上新疆的“素颜”。前者是北疆的牧区生活,后者是南疆的农区光景,它们共同构成了真实而迷人的魅力新疆。

侯辉

如果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人向往新疆的浪漫,那么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则会让人爱上新疆的“素颜”。前者是北疆的牧区生活,后者是南疆的农区光景,它们共同构成了真实而迷人的魅力新疆。

与《我的阿勒泰》不同的是,《地上的云朵》没有顶流明星的光环加持,没有畅销书IP的热度铺垫,也未着墨如画的美景风光,而是让“素人”作为绝对主角,以棉花的洁白作为自然美学的留白,用最本真的姿态,呈现阿瓦提县棉农的烟火日常。

虽然场景不同、内容各异,但《地上的云朵》又与《我的阿勒泰》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那就是以一种神奇的“疆式”治愈力,熨帖着都市人的焦虑、内卷,让浮躁的内心瞬间变得松弛而宁静。

在流量为王、滤镜盛行的影视时代,《地上的云朵》像一阵蕴含着泥土芬芳的风,轻轻掀开了新疆大地的另一重面纱。它用本真手法,让更多人看到,新疆的美,不只是赛里木湖的蓝和喀纳斯湖的秋,不只是烤肉的飘香和大盘鸡的美味,而是跳脱游客印象的“另一个”新疆——洁白如云的棉花,蘸着这片土地的汗水、温情、希望,抒写田园诗般的真实新疆。

《地上的云朵》用近乎“透明”的影像记录,还原了艺术的真实底色。

影片以“直接电影”的观察式拍摄手法,摒弃解说词与采访干预,让镜头直接隐入琐碎的生活日常。棉花绽放时的特写、机采打包棉垛时的壮观、婚礼上年轻人纵情歌舞的欢快……简洁而有力的镜头语言,让影片既保留了纪实影像的粗砺质感,又通过细节捕捉,构建出余味无穷的叙事张力。

离愁,是这部电影中一个重要的情绪流动。白尔娜上大学之前,一家人坐在自家小院里设宴为她送别,在欢乐温馨的场景中,妈妈热依汗无声地抹着泪水,爸爸艾尔肯翻着烤炉上的肉串,缓缓地对女儿说:“以后你会想起今天给你烤肉的爸爸”。或许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想起18岁那个遥远的下午,那一场即将远行的欢宴,那个威严而温柔的父亲,那个被泪水模糊的站台……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棉农赵强一家,赵强调皮的儿子,也给本片增添了不少看点。一天,赵强接儿子放学回家,在路上帮他复习“厘米”和“米”的区别时,他考问儿子“你身高是多少”,结果小家伙脱口而出“一米八”,惹得赵强差点松开握着方向盘的手。面对学习不用心的儿子,赵强的妻子管小燕一边做饭,一边扯着嗓子大喊,这样的育儿场景,恐怕许多观众都很亲切。

内敛而深沉的真情流露,始终贯穿全片。影片结尾艾克带着儿子(艾尔肯的孙子)在夕阳下的絮语,同样令人动容。这个五六岁的小家伙,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们这样手牵手,就可以走到太阳那边了”。落日余晖下,父子俩牵手的剪影,定格成一帧人世间最美的画面。

影片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全片舒缓的曲调与画面浑然一体,特别是多处出现热依汗哼唱民歌的场景,“父母就这样/总是为了孩子着想/为了孩子操劳”等朴素的歌词,飘过微风拂过的棉田,穿透银幕直击人心。

全片的影像、对白、音乐,都呈现了这种去雕饰化的艺术性,以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表达,升级了同类题材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新疆棉农”,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共同情感——对亲情的呵护,对未来的期许。

《地上的云朵》动人之处,还源于对真实“劳动生活”的具象呈现。

影片以艾尔肯和赵强两家棉农的故事为主,他们种植的棉花里,有仍需手工采收的长绒棉,也有依赖采棉机管理的陆地棉,两种生产方式的交叉剪辑,既是新疆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也是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真实图景。

《地上的云朵》并未止步于“种棉卖棉”的经济账本,而是将镜头探入从棉花播种到采收、售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有丰收的喜悦,亦有棉花被雨水淋湿后的无奈、更有面对棉价波动的焦灼、合租采棉机的小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棉花背后的鲜活故事。

从口音判断,赵强夫妇应是父辈来自甘肃、四川的“疆二代”,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采棉前,赵强和几个棉农邻居们举行了一场仪式:宰了一头羊。一群黝黑的汉子,热闹地啃着煮熟的羊腿,高声祈求顺利、丰收。

以种植长绒棉为主的艾尔肯家,采取与邻居互助的方式采棉,即几家人共同采摘,采完一家再帮另一家采。其间,热依汗还因高烧倒在了棉田里,好在大家齐心协力,在棉花收购季到来之前,各家棉花全部采完。

这部无滤镜的“生图”电影,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棉花从生长到成品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没有刻意强调宏大主题,却用无数个日常实态,证明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与相濡以沫。这些都能让观众触摸到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温度。

《地上的云朵》以零距离的贴近性,瓦解了外界对新疆的刻板想象。

这部纪录电影用最真实朴素的镜头告诉世界:这里的棉农不是标签下的“被强迫者”,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艰辛的劳作,终于迎来回报。在棉花收购点,艾尔肯和另外三家邻居共同收到了40万元的棉花结款,艾尔肯幽默地说:“这么多钱,会不会把我的卡撑爆”,声音里掩饰不住的喜悦,犹如身后云海般的棉堆,漫无边际。

当银幕暗下,留在观众心中的不是风景与标签,而是那些在为生活奔忙、为子女操劳的普通人,他们对土地深沉的情感,对生活的乐观豁达,让人们看到,这才是更立体、鲜活、丰满的新疆。

看完《地上的云朵》,你会突然理解为什么棉花被称为“地上的云朵”?因为它们扎根泥土,却用柔软的洁白,织就“花开天下暖”的温暖生活。它们平凡到常被忽视,却在镜头的凝视下,绽放出震撼人心的美。

这部电影没有试图给观众灌输“新疆有多美”,却用最真实的生活切片告诉人们:新疆的美,不仅在于美食美景的表层颜值,更在于那些在新疆大地用劳动创造幸福的普通人,他们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用平凡的幸福生活,歌颂着温情诗意的“新疆故事”,而这些深刻的美,也成就了“另一个”动人的新疆。

去看《地上的云朵》吧,它真的值得!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