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英烈馆,庄严地展陈着自1949年5月以来,上海公安战线牺牲的82名英烈的英勇事迹和部分遗物。曾经,那面英烈墙上有一处特殊的空白——王友德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却没有相片,只有寥寥几句文字介绍。
跨越76年的“重逢”之旅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英烈馆,庄严地展陈着自1949年5月以来,上海公安战线牺牲的82名英烈的英勇事迹和部分遗物。曾经,那面英烈墙上有一处特殊的空白——王友德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却没有相片,只有寥寥几句文字介绍。
王友德是上海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没有肖像的烈士,也是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唯一一名烈士。为了告慰烈士英灵、抚慰英烈亲属,徐汇分局民警奔走多地、想方设法复原了王友德烈士的肖像,实现王友德烈士与家属的跨时空“团聚”。同时,感人肺腑的公安烈士故事得到广泛传播,红色精神在这片大地上接力赓续、熠熠生辉。
血染暗夜
26岁烈士的最后一岗
王友德,1923年4月出生于山东曲阜,1948年11月参军入伍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现为山东警察学院)。1949年5月,随军南下,参加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工作,被安排在塘子泾派出所(现徐家汇派出所)工作。
1949年8月18日晚,王友德与同事徐国祥一同前往辖区虹桥路市民村巡逻。市民村人员混杂、地形复杂,没有路灯照明,深夜视线很差。王友德和徐国祥经过市民村第一弄时,忽然发现2名男子迎面而来。徐国祥用手电筒照射,见两人形迹可疑,就喝令其止步并上前询问他们住址。“住在村内十九保。”两人回答。为了验明答词虚实,王友德和徐国祥提出要随两人去家中查询,但当他们转入第二条弄堂时,其中一人忽然乘机奔逃,徐国祥拔枪追赶,对方熟悉地形,在深夜掩护下最终逃脱。此时,徐国祥忽闻背后一声枪响,急忙转身返回,就见王友德已经倒卧在血泊中,头部中弹、鲜血直流。
徐国祥立即向徐家汇分局报告,分局局长许孔珊立即带领刑警队30余人前往现场,一边追捕凶手,一边将王友德送往医院急救。因伤势过重,王友德抢救无效,于次日5时许牺牲。
经查,枪杀王友德的凶手系抢劫在逃人员,于当年9月4日被嵩山分局抓获,经市军管会依法被判处死刑,于当年12月3日被执行枪决。
王友德牺牲后,上海市民政局将王友德事迹函告其家乡,曲阜于1950年10月批准王友德为革命烈士。1951年2月,王友德烈士遗体被运回曲阜烈士陵园安葬。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1岁,姐姐4岁。我们对父亲几乎没什么印象。后来长大了,也只是听家里人说他在上海牺牲了,我们是烈士子女。在我记忆里,只有表姐给我描述过父亲个子高高的,很正气。以前家里曾有一张父亲当兵时的照片,后来再也找不到了。”王友德烈士的二女儿王秀春说,一转眼自己也步入老年,父亲长什么样,因何在上海牺牲,却一直是她和姐姐心中的未解之谜。
百转千回
遍寻不得的烈士照片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编印的《上海公安英烈》小册子里,记载有王友德烈士的简要事迹。但遗憾的是,寥寥数语的文字概述,没有任何配图。
2023年,适逢徐汇分局筹建警史馆,筹建组成员们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尽全力把王友德烈士的英勇事迹补充完整,尽可能找到烈士生前照片,再以最佳方式展陈出来。
于是,筹建组以册子中记载的“……1948年11月参军入伍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为起点开始查寻。1949年4月,华东警官学校800名师生南下,接管了上海、福建等地国民党警察局,王友德就是其中一员。
筹建组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偶然间发现山东警察学院网站有华东警官学校的相关信息和联系人的电话。于是,筹建组成员、徐汇分局退休民警王国元立即与校方联系,提出需要查找王友德烈士的相关信息,对方回复称,山东警察学院有一份华东警官学校的学员名册复印件,上面有记录王友德的信息,但原件在上海公安学院档案室。
与上海公安学院档案室取得联系后,王国元立即与筹建组同事唐维荣驱车前往。经查阅,他们找到了一本《济南华东警官学校南下勤工、警卫及未分配工作的学员名册》,上面记载了王友德在华东警官学校任学员时的基本概况,学校登记表中甚至连他“能吃苦”“太老实”的性格特点都有记录。
王友德烈士的形象渐渐丰满,然而,他的肖像照片依然没有找到,筹建组成员们不甘心。一名为国捐躯、铮铮铁骨的烈士,后人却不知道他的模样,这不仅是烈士家属的遗憾,也是上海公安的遗憾,更是后人的遗憾。既然上海找不到他的肖像,王国元他们就想到寻找烈士的后代,说不定他们家里珍藏着呢?
当年王友德烈士是先入伍,再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的,筹建组首先与山东省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取得了联系。当优抚科负责人在电话中告知有王友德烈士女儿联系电话和相关材料时,王国元和同事们都兴奋极了!
王国元打通电话,接听的却是一位男士,得知他是王友德烈士的外孙孔令涛。听孔令涛简单介绍了王友德烈士后代的情况后,筹建组与他约定,择时去曲阜看望其母亲王秀梅(王友德大女儿)。但遗憾的是,孔令涛和母亲经过查找,确认了目前家里没有任何王友德的照片。
2023年3月16日,筹建组一行三人赶赴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负责人提供了王友德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相关资料,但材料里依然没有烈士照片。次日,他们又上门看望了王友德烈士的女儿王秀梅及其外孙孔令涛,并代表徐汇分局党委送上了慰问金,询问了王友德烈士其他后代如今的具体情况。
为了寻找王友德烈士的肖像,他们还专程去当地的烈士陵园瞻仰和扫墓,但烈士陵园墓碑和展馆中也无王友德的照片。筹建组三人想尽办法,还联系了其原户籍地派出所,请户籍窗口民警帮忙查找其户籍底卡,但因时隔久远、档案不全等诸多原因,同样没有结果。
丹青传神
跨越时空的容颜重现
从曲阜走访返回上海之后,王国元始终无法释怀。“如果一直找不到,警史馆开馆之日,王友德烈士事迹展陈板上的肖像照片还是空白,那将是多大的缺憾啊!”又过了几天,曾在玉雕厂工作过、有素描雕塑功底的王国元突然冒出灵感:既然没有原始照片,何不请画家画一张出来呢?
筹建组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画家周贝贝,他曾为肖玉泉等数位公安英烈设计过纪念碑、纪念像,广受好评。听完筹建组的请求,了解了烈士事迹后,周贝贝很感动,表示愿意尽全力一试。但和他之前创作相比,这次可参考的资料太少,而且还是具体的人物肖像,创作难度极大。
由于当年王友德入伍后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牺牲时女儿过于年幼,她们的记忆十分模糊。唯一可以参照的就是在山东走访时,烈士家属曾反映,王秀梅和父亲长得比较像。
于是,周贝贝将王秀梅的照片作为参考,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观察她的面部轮廓和骨骼特征。“烈士先入伍后入警,他作为军人和警察的凛然正气、坚毅英勇都要通过神态表现出来。”周贝贝从画面感觉和艺术风格上确定基调,在照片和绘画质感之间寻求平衡。厘清思路后,他便在画室内潜心创作,先完成了第一稿,觉得英雄气概不够,接着又画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从初次勾勒到形成定稿用了整整两周时间。最终,一位75年前忠诚无畏的公安英烈形象终于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王友德烈士的二女儿王秀春说:“说实话,这么多年来,我们只能通过母亲和其他长辈的讲述,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想象着他的音容笑貌。一听说父亲生前所在的上海市公安局想要复原他的肖像,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
2024年9月30日,在中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徐汇分局警史馆正式开馆,徐汇分局领导专程邀请王友德烈士家属到场观礼,当他们看到久违的亲人肖像时,无不动容流泪。
今年清明节前夕,结合“口述历史”《王友德烈士肖像复原记》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徐汇分局牵头运用最新数字技术,复原了烈士当年敬礼的动态影像视频——画面中,时年26岁的王友德身着公安制服,举手庄严敬礼,露出自信又阳光的微笑。
“我最亲爱的爸爸,70多年里我们真的很想你,也很怀念你,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很好,您放心吧!”半年后,再度来到警史馆的王秀梅、王秀春两姐妹看着屏幕上父亲微笑的脸庞,早已泪流满面。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去烈士陵园看外祖父,今年清明节我们把他的肖像画也带过去。”王友德烈士的外孙孔令华说。烈士家属还为徐汇警方送上了一面写有“数字丹青复英貌 初心考据证丰碑”的锦旗。
为英烈画像、复原影像,让亲人和战友的思念有了寄情的对象,也让后辈缅怀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有了全新的载体。王友德烈士从一个仅有名字和简短介绍的模糊形象,变成了一位有具体肖像、有详细事迹、可观可感的热血英雄。至此,这场跨越76年的“重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上海徐汇:厚植红色信仰 赓续奋进力量
复原王友德烈士的肖像,让信仰的火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以警史馆为主阵地,将红色基因融入公安血脉,通过搭建平台、建强师资、拓展课堂,让历史记忆与现实使命交相辉映,为锻造新时代过硬公安队伍注入澎湃精神动力。
徐汇分局民警在警史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警史馆不仅是公安历史的陈列室,更是铸魂育警的实践场。徐汇分局以“挂图作战”系统推进馆藏建设,历时26个月征集珍贵史料,串联起徐汇公安从战火硝烟到平安建设的壮阔历程。全息投影、智能大片、电子滑轨等科技手段,让民警沉浸式感受社区警务的变迁、交通管理的迭代与城市发展的脉动。在“共享荣光互动墙”前,每一枚奖章、每一张证件都化为鲜活教材,民警在“点亮自己”的大屏互动中感悟个人奋斗与集体荣光的同频共振。
徐汇分局将警史馆作为政治轮训必到“打卡”点,分批次开展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强化政治淬炼,常态化推进“有灵魂的行走课堂”,厚植红色信仰,赓续奋进力量。
民警可以在“共享荣光互动墙”通过触摸屏点亮自己的影像,找到自己的从警经历。
他们以警史馆为讲台,邀请革命烈士后代与民警代表“面对面”交流研讨,让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积极开展“青春合伙人”、优秀社区岗位民警、带教导师等评比活动,鼓励一线民警展现自身特长和优秀经验做法,让更多民警能在“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经验做法;挑选有演讲、表演、影视制作经验的32名民警辅警组成徐汇公安青年理论学习宣讲队,建立常态化、动态化宣讲机制,以警史馆为展示舞台,结合“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激发民警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斗志。
培根铸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徐汇分局主动打通理论与实践“最后一公里”,拓展课堂维度,形成专题式、体验式、案例式的徐汇公安“大思政课”,积极回应时代关切。以潜伏在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的地下党员张文元为原型,创排沉浸式红色微党课《桃花》,以创新方式讲好英烈故事。在警史馆设置读书漂流台,进行自助式图书交换,便于民警汲取“精神食粮”;开设“普法驿站”,轮流为全体民警辅警传授执法经验,提升全体民警学法、用法、执法水平;建立分局先进典型储备库,进一步聚焦实战需求,依托身边典型研发互动式、情景式、案例式课程,推广教科书式执法案例,不断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
民警以潜伏在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的地下党员张文元烈士为原型,创排沉浸式红色微党课《桃花》。
上海徐汇公安将红色基因化作护航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密码,以历史之光烛照未来,铸牢忠诚警魂、锻造公安铁军,让金盾荣光永远闪耀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
来源:平安九龙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