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兰江畔,文明新风如细雨浸润沃土;美丽乡村,幸福生活似长卷徐徐展开。在龙井市东盛涌镇,文明创建不仅是一场行动,更是一种浸润人心的力量。从理论宣讲的“声入人心”,到产业发展的“多点开花”;从孝道文化的代代相传,到生态治理的久久为功——东盛涌人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
海兰江畔,文明新风如细雨浸润沃土;美丽乡村,幸福生活似长卷徐徐展开。在龙井市东盛涌镇,文明创建不仅是一场行动,更是一种浸润人心的力量。从理论宣讲的“声入人心”,到产业发展的“多点开花”;从孝道文化的代代相传,到生态治理的久久为功——东盛涌人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上,绘就了文明与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理论宣讲接地气 文明根基更牢固
从农家书屋的“双语课堂”,到田间地头的“流动讲台”;从炕头唠嗑的“家常话”,到指尖跃动的“微课堂”,东盛涌镇正以一场场冒热气、接地气的理论宣讲,浇灌着基层文明之花。
近年来,东盛涌镇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宣讲路径,注重线下与线上融合互补。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党群活动室等阵地,为宣讲活动提供坚实的场地支撑。同时,会聚各方力量,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百姓名嘴”的亲和力、“巾帼”志愿者的细腻与热情、“五老”志愿者的经验智慧,组成强大的宣讲队伍。“炕头式宣讲”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田间地头宣讲”结合生产实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常态化、多样化、精准化宣讲。
此外,该镇还借助“美丽东盛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学习“指尖课堂”,跨越时空限制,让理论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交流,深化群众对理论的理解与领悟。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宣讲210场,受教育人数达4869人次。
文明实践润乡风 孝道文化谱新篇
从创新“123”工作法,到擦亮“孝道之乡”金名片;从10支志愿者队伍奔走乡间,到200场活动润泽民心——东盛涌镇正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以点滴行动汇聚文明力量,让文明新风融入百姓生活。
近年来,东盛涌镇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创新推行“123”工作法,建立“一核多元”组织架构,统筹整合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打造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通过阵地联动、功能融合,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孝道文化铸品牌,非遗传承添活力。作为延边州“8·15”老年节,东盛涌镇深挖孝道文化内涵,连续多年举办文艺会演、老年门球赛、运动会、舞蹈比赛等特色活动,擦亮“孝道之乡”文化品牌。通过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搭建了舞台。
志愿服务暖民心,文明乡风见实效。目前,东盛涌镇已组建1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围绕理论宣讲、扶贫助困、环境整治等主题,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7500人次。志愿者们用暖心行动传递文明理念,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东盛涌镇蔚然成风。
“三产”融合促振兴 文明乡风润民心
产业融合激活振兴动能,文明乡风滋养幸福家园。东盛涌镇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群众共参与”为抓手,让鲜食玉米、苹果梨、延边黄牛养殖等特色农业焕发新活力;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精心打造了良田百世、蘑菇小镇、犇福牧场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东盛涌镇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文明创建”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产业强根基,东盛涌镇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发展鲜食玉米、苹果梨种植和延边黄牛养殖等三大特色产业。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农旅融合添动能,该镇深入实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成功打造良田百世运动假日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蘑菇小镇、犇福牧场(吉林省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生态治理美家园,通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网格员包户”的责任体系,东盛涌镇建成6个“宜居示范村”和3个“生态引领村”。创新“网格化+党建+基层治理”模式,配备170名网格长和网格员,乡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文明创建树新风,该镇创新“移风易俗+”活动模式,通过“一约四会”制度、“爱心便利店”积分管理等举措,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干净人家”等评选活动,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如今,东盛涌镇以“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民生惠镇、产业富镇”为发展目标,通过“强领导、融文化、建阵地、评最美、美村容、促发展”六大举措系统推进,厚植文明沃土,弘扬时代新风,先后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本文来自【延边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