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2025“国丝汉服月·天工霓裳”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1:23 1

摘要:5月10日至11日,2025“国丝汉服月·天工霓裳”系列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本届“国丝汉服月”以“天工霓裳”为主题,旨在展现汉服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月10日至11日,2025“国丝汉服月·天工霓裳”系列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本届“国丝汉服月”以“天工霓裳”为主题,旨在展现汉服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国丝汉服节”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今年升级为“国丝汉服月”。开幕式上,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表示,汉服同袍们在汉服、国风从小众走到今天的时代风尚中的积极作用,此现象也折射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喜爱和文化自信。自2022年开始,国丝开启“双城记-汉服节”,与汉服同袍们一起,把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带向世界,让全世界人们看到中国传统服章之美、礼仪之大,担当了国际传播的使命。

雅士沙龙环节,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主持,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教授等学者,聚焦非遗技艺,以“天工开物——非遗技艺的守正与创新”主题,围绕“传统纺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非遗技艺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创新、年轻群体与传统手工艺的对话路径”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对话。

银瀚论道环节,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郑嘉励主持,邀请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分享。孙亚青老师作为王星记扇的代表性传承人,分享了扇艺制作的百年匠心与新生之路;宋超老师则讲述了西湖绸伞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黄捷成老师通过杭州雕版印刷的演示,让观众领略了古老印刷技艺的精湛与细腻;徐君跃老师讲述了浙派古琴的历史与传承;周生元老师分享天竺筷背后的故事,强调以匠心传承非遗技艺,以创新赋能传统文化。嘉宾们的分享不仅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

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和提升,古装影视服饰设计的历史真实性问题,越来越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评判维度。中国丝绸博物馆对古代丝绸纺织服饰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为影视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次“国丝汉服月”配套展览“不负古人不负卿——从《长安的荔枝》影视服饰设计说起”,探讨当下影视剧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守正创新”。

《长安的荔枝》剧组也受邀参加“汉服之夜”。结合唐代服饰元素设计再现唐制衣冠,导演曹盾携主创团队通过"服饰""礼仪""工艺"三个维度,向观众还原剧中展示的唐风服饰,展现影视IP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探索成果。

作为“国丝汉服月”的重头戏,今年的汉服之夜紧扣“天工霓裳”主题,6家汉服研究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复原汉服。有的团队历经数年的前期准备与300小时的制作与绣制,复原了来自宋代的“影金绣”;有的团队经过八个月投入二十余万元,成功复原十套唐制服饰,融合夹缬、绞缬、苏绣等非遗技艺;有的团队以岭南瑰宝香云纱为品牌核心,结合云锦、宋锦、罗等等纺织服装非遗工艺展开汉服设计。正是大家的努力与热爱,“汉服之夜”上才有一幅幅美丽画卷缓缓呈现。

今年的“解锁非遗冲冲冲”游园打卡游戏中融入了非遗技艺,玩家通过体验“清水丝绵”剥茧技艺、缫丝以及织布,了解丝绸从蚕茧到织造的过程。这一活动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与趣味性,也加深了大家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了解。园区的非遗主题集市商品琳琅满目,汉服、绒花、丝网花、布料、首饰……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驻足挑选自己喜爱的物件。

此外,在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支持下,临平滚灯、杭州滩簧、小热昏、浙派古琴等非遗表演轮番登场,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些表演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命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