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无界的大学」:大学路的城市更新与文化实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2:21 1

摘要:不一定是在讲堂上,也不一定只停留在书页之间。或许,它可以在街角书店的展台间,在酒馆的低语里,在一次次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自然流动。

让“知识”重回城市生活的核心,把“文化”还给社区日常。

撰文丨锐裘

编辑丨丁猫


在一座城市里,知识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

不一定是在讲堂上,也不一定只停留在书页之间。或许,它可以在街角书店的展台间,在酒馆的低语里,在一次次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自然流动。

在韩国首尔的钟路区,有一条大学路。它因首尔大学而生,1975 年学校搬迁后逐渐转型,随之而来的,是剧场、咖啡馆、书店与街头艺人——知识、生活与青春文化开始在这里交织,让这条街最终变成了“城市里的课堂”。

如今生活在上海的我们,也有一条“大学路”。它还年轻,刚刚完成了第三届KIC知识艺术节,用市集、诗歌、展演,甚至在街头摆起“长街宴”,以食会友......这些不同的活动与对话形式都在提醒着这座城市:知识不止于纸上,阅读也不会只发生在安静的书房。

它正尝试用一种轻声但既安定的方式,让知识从高校、从书店、从公共空间中自然流动开来,嵌入城市生活的缝隙之中,试图打造一所真正“无界的大学”。

大学路地图


无界的社区生态:

知识、商业与社区共生

“无界的大学”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命题,而是一种逐渐浮现的城市生态真实写照,重新建构当代城市人的“文化归属感”。

与首尔那条已有半世纪历史的大学路相比,杨浦的大学路还很年轻,才刚满20岁。但就在这20年间,它以厚积的内容与事件,把过去的街区历史与当下的日常生活重新连接,也将高校的知识气息、青年的活力和新产业、新生活方式自然融合。

江湾体育场走过百年风雨,如今成为泛社区的起点,也成了孵化运动社群的平台YEAHH PARK。


大学生们始终是大学路最活跃的“积极分子”,20年间用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届新生,告别走向社会的毕业生。


大学路的最大资产在于“产业”,20年内积累了众多创新科技企业,从爱回收到德勤,从AECOM到B站,这些“老居民”与片区共同成长,构成了大学路最内生的创新能量。


变化从不是瞬间发生的。

此前,杨浦区曾提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试图打通高校的研究资源、园区的创新体系与社区的日常肌理。二十年过去,大学路,作为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的“城市前庭”,已逐步显露出它独特的「生活—文化—知识」生态。

2023年,大学路尝试推动“限时步行街”,进一步带动片区的活力与内容力,并在接下来的三年持续推进,今天已成为上海周末人气最旺的去处之一。

同年,KIC创智天地首次推出“KIC知识艺术节”,首次正式让“知识”成为社区面向公众打造的内容主线;

最近,KIC创智天地联合社区内商户打造的“KIC夜校”也已来到第三期,通过艺术、运动、生活等多类课程创造了一片求知空间。

与此同时,街区西侧的伟德路悄然发生改变。一批定位各异的书店在此扎根——复旦旧书店、悦悦书店、谜芸馆……三年后,这里成为上海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书店一条街”,也让曾经被忽略的街巷空间重新焕发了沉静又深刻的文化气质。

大学路书店一条街


一面是政策与大战略形成的生态底盘,一面是持续发生的小事中积累的街区气质,而这其中,离不开“人”的参与。

由同济大学的刘悦来老师发起的社区营造机构“四叶草堂”在2016年就进驻到KIC创智天地社区,并协同居民,租户们共同搭起了“创智农园”,今天它成了社区里的一块“精神领地”,由居民自主管理,春耕秋收、节气市集、知识分享、自然串联,让文化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

创智农园


而“书店一条街”上的书店们也逐渐展露出“文化掌柜”的气息,无论是复旦旧书店的图书循环倡议,迷芸馆对侦探迷的聚集,还是悦悦书店推行的学术型内容,都让这些文化空间们形成一个个有明确姿态的小型据点。

生态的培育、 文化型项目的导入、主理人与社群的不断交互……这些彼此交织的力量,最终编织出一张从空间延伸到人心的高黏性文化网络。

让“大学”这个词,从此在这里不再被形式固化。

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是一种制度安排,那么今天的大学路,更像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系统。它既不是商业街区,也不是校园围墙,而是一种可被感知、参与、更新的社区知识生态。

从内容运营到知识场景:

“无界的大学”的落地表达

如果说过去几年是播种与培育,那么2025年春天,第三届KIC知识艺术节的落地,像是一场集中绽放。14天,40余场文化知识活动,让“无界的大学”不只是一种理念,而变成可以被感知、漫游、体验的城市日常。

整场艺术节围绕两大主题板块展开:

一是“知识阶梯”,主打内容生产与深度对话;

二是“艺术在场”,强调公共空间的可参与性与表达自由。

形式从阅读、展览、讲座,到街头表演,再到节气晚宴与诗歌市集,覆盖了从文化阅读、AI科技、非遗手工到可持续生活方式等多元议题。

其中最具“街区模型感”的,是首次落地的“大学路美好书店节”。它联动了100+出版社、各式书店、文创机构,不只是“卖书”,而是集阅读体验、公共对谈、文化策展、空间联动为一体的“生活式知识场”。

书店摊主们各自把好书从店里搬到市集摊位上,有些索性让书们“席地而坐”,颇有我们儿时逛文庙挑好书的画面。

大学路美好书店节


街头演唱


另一种落地表达,是将“知识”真正嵌入城市生活情境中。

比如,“人文长街宴”邀请教授、书店主理人与居民共坐一桌,在街头展开一场“可吃、可听、可谈”的共食式知识体验;伴随着长桌宴的,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KIC创智天地共同发起的公共创新实验室Meetu Lab策划的“大学路可阅读”诗歌展览,把诗句悬挂在街道两旁,在城市流动中激活想象力。

人文长街宴


“大学路可阅读”诗歌展


艺术节还激活了街区里那些原本零散存在的文化节点——从酒馆里的“知酩会谈”,到高校话剧社的街头即兴演出,从非遗工坊到深夜诗歌放映,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活动密度,更关键的是:它们被组织进城市生活的纹理里,构建出一张“没有围墙的大学地图”。

知酩会谈


知识艺术节的落地,也让“无界的大学”的概念具象化:它不是一场节日,也不是一个IP,而是一个长期的,在各方不断共建下产生的“社区知识机制”。

在大学路,这种机制并不依赖建筑,也不依赖头部资源,而是通过一群有愿景的文化组织者、空间主理人、在地居民与年轻人,共同完成对知识生活方式的重构。

或者说,它用一次又一次的微小事件,回应一个并不微小的问题:如果大学不再只存在于校园,我们会在哪里继续思考、聚集与发问?

对碎片时代所作出的回应

在这个被“短平快”碎片信息主导的时代,大学路所提出的“无界的大学”构想,似乎在用这套新概念与新机制悄悄提醒着我们:有些内容,需要时间沉淀;有些关系,需要空间维系。

大学路书店、KIC知识艺术节、KIC夜校……这些并非为打卡而生的内容,反而因为“慢”,得以生根;因为“持续”,才更能被信任。

当越来越多的市集只为即刻的流量曝光、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流于模板复制,我们反而更看清大学路的独特之处:它试图把“知识”重新放回城市生活的核心,把“文化”还给社区日常,让每个普通市民重新看见好内容的价值。

接下来,KIC创智天地还将启动“灵感街区”等更具开放性的内容计划,继续拓展“知识即生活”的边界。我想,它似乎也在以实际的行动,向城市的运营者与开发者,递出一个温和但坚定的命题:

如果文化不是装饰品,而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知识不只是学历,而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

那我们是否应该,为它们留出真正的生长空间?

或许未来的大学,会打破所有物理的围墙,走向城市与街区,

或许未来的街区,也会因包容文化与知识,迎接更多愿意分享与对话的人。


来源:RQ商业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