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新能源重卡推广应用成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然而,续航里程、购置成本、充电设施适配性等难题一直制约着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应用。为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从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发力,推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新能源重卡推广应用成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然而,续航里程、购置成本、充电设施适配性等难题一直制约着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应用。为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从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发力,推动新能源重卡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十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替代进程加速
《意见》明确指出“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作为传统燃油重卡的替代品,新能源重卡的环保优势不言而喻。相比而言,氢能重卡在续航里程、载重量以及适应环境温度条件等方面更具优势,而电能重卡则更适用于中短途运输及封闭线路运输场景。
“短期内,发展氢能重卡的关键在于构建便捷的换电网络,尤其是在道路沿线服务区实现快速换电。”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娜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到2025年全国计划建设超过5000座重卡换电站,将单次换电时间缩短至3—5分钟,以适配短途高频运输场景。”她进一步指出,从长远来看,电池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和电池轻量化,是推动氢能重卡发展的关键,这需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能量密度电池和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力度。
然而,新能源重卡推广应用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续航里程不足是用户最担忧的问题。目前,新能源重卡的续航里程普遍较短,难以满足长途运输需求。”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永晟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其次,较高的购置成本也成为用户选择新能源重卡的障碍。此外,充电设施不足以及布局不合理,也影响了用户的补能体验。”
多措并举解决应用难题
针对上述挑战,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力求破解发展瓶颈。张娜表示,在技术研发方面,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高续航电池、高效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整车能耗优化,逐步缩小新能源重卡与传统燃油车的性能差距。“例如,《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和固态电池技术,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目标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以上,推动电动重卡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认为,解决新能源重卡的应用难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着眼产品性能升级与技术迭代。支持开展高续航电池、高效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整车能耗优化,逐步缩小新能源重卡与传统燃油车的性能差距,不断提升新能源营运重卡的可靠性、经济性及先进性。其次,要强化资金要素支持力度。综合运用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财税工具,加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组合式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新能源重卡通过聚合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支持换电运营商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融资,构建长效市场激励机制,降低用户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最后,要增强用户需求与充电设施的适配性。引导企业提升换电站布局同用户补能需求的时空匹配度,重点覆盖物流干线、港口矿区等高频场景,推动能源补给设施与车辆运营需求精准衔接,强化电池和换电设备兼容通用性,鼓励各类充换电设施耦合互补,打造供需协同的充电设备体系。
张娜也强调,充电设施建设要跟上,需要配置更多的兆瓦级超充站。例如,北京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1000座超充站,深圳、重庆等地则提出打造“超充之城”,到2030年超充站规模将突破2000座,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国家电网也在推动“重卡充换电走廊”项目,在京津冀、长三角布局超300座智能电站,缓解区域充电设施不均问题。全国首个新能源重卡“车、站、电、后市场”全产业链闭环标杆项目已于4月18日在重庆铜梁区建成投用。
“新能源重卡普及需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这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冯永晟指出,充电桩与交通网络的协同规划是关键,需要在“十五五”规划中体现更全面的顶层设计和更强调需求导向的规划理念。同时,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衔接也不可忽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基础设施的融合,实现“双碳”目标,并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绿色燃料储运加注网络
除了新能源重卡的推广应用,构建绿色燃料储运加注网络也是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
“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可负担性,带动制氢、储氢、输氢技术进步和相关设备的生产与投资。当前主流储能方式在规模上难以彻底解决电力稳定性供给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供给的根本途径是电力制氢、储氢、氢输送和氢能的有效利用。”张娜认为,应将电解水制氢、氢发电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作为重点突破口。在风电和光伏资源丰富的西部、北部地区,应着力发展电解水制氢、储氢和发电技术,以确保电力的稳定上网供给。
在张娜看来,应借鉴光伏产业发展经验,用好财政政策,一方面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研发多技术路线的制氢和氢发电设备以降低成本,并推动大型风光基地配建氢储存设施;另一方面鼓励风电、光伏发电和燃气发电企业应用这些设备,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降低制氢、储氢及氢发电的成本。
孙传旺建议,首先要加速技术升级,激活绿色燃料创新动能。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定向突破低温液化、高压储氢等关键技术瓶颈,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广泛汇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优势资源,开展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协作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发力。其次,要制定标准体系,树立绿色燃料新标杆。构建覆盖生产、储运、应用的绿色燃料全流程标准,推动多工具种类、各储运环节、分层级管理等核心规范落地实施,引导重点地区、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实施试点,不断强化国内标准同国际规则动态性衔接。最后,要打通产业链条,优化绿色燃料集群布局。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培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优势,促进绿氢制备、储运装备等产业链上中下游跨界合作,通过“车、能、路、云”一体化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打造新的绿色燃料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编辑:李慧颖
审核:张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