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去年央视直播首艘076型两栖攻击舰时,就有人发现船厂码头出现一艘神秘舰船,外界猜测,这或许就是第四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据保加利亚防务网站报道,这艘庞然大物,悄无声息地海试了,代号或被命名为“湖北舰”。#瞭望2025#
早在去年央视直播首艘076型两栖攻击舰时,就有人发现船厂码头出现一艘神秘舰船,外界猜测,这或许就是第四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据保加利亚防务网站报道,这艘庞然大物,悄无声息地海试了,代号或被命名为“湖北舰”。#瞭望2025#
中国海军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将这种4万吨级的巨舰投入现役,其工业化效率让人想起二战时美国下饺子般的造船狂潮。但隐藏在钢板焊接火花背后的,是一场关乎21世纪海权的精密算计。
(图1)
075型(图1)的真正威慑力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两栖作战的时空维度。搭载30架直升机的甲板配合井型坞舱,意味着它能在一个潮汐周期内将整营兵力投送到900公里外的任何海岸线。
这种能力放在台海场景下,相当于把"诺曼底登陆"的剧本压缩到48小时内完成;若部署在南海,则能让永暑礁这样的"不沉航母"在争议时刻瞬间获得一个机械化步兵团的增援。
更值得警惕的是,它与055型万吨大驱组成的特混舰队,正在将中国的A2/AD防御圈向第二岛链延伸——就像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同时经营多个"势"。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的沙盘推演显示,四艘075型配合现有三艘航母,理论上能在一周内向冲突区域输送两个陆战旅。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美军在冲绳常态部署的地面力量。虽然黄蜂级能搭载F-35B的优势仍不可小觑,但中国选择用数量+速度的组合拳来抵消质量差距:当美国还在为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头疼时,沪东船厂的工人们已经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将075型的下水周期压缩到11个月。
(图2)
这种不对称竞争策略,恰似当年苏联用米格-25的简单粗暴对抗美国SR-71的精密复杂。
日本海上自卫队最近的动向暴露了区域国家的集体焦虑。将出云号(图2)改装为轻型航母的决策,本质上是用"赌国运"的方式应对075型的威胁——毕竟每艘出云级的造价足够中国建造两艘半075型。
澳大利亚突然加速核潜艇计划,菲律宾重新开放苏比克湾军事基地,这些连锁反应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中国海军每年新增一个法国海军规模的战斗力时,地区安全架构正在经历板块碰撞。
但075型暴露的软肋同样明显。在2024年的环太军演中,美军用HELIOS激光系统击落32架无人机的演示,恰好针对的就是075型依赖的直升机群战术。
没有固定翼舰载机的硬伤,使得它在夺取制空权时不得不依赖岸基航空兵或航母护航。更关键的是,中国缺乏海外基地网络的支撑,使得075型更像"近海铁拳"而非"远洋长臂"。马六甲海峡以西的作战半径内,它仍然需要面对迪戈加西亚基地起飞的B-1B轰炸机群。
(图3)
076型电磁弹射两栖舰的出现,背后另有深意。
当无人机蜂群(图3)从两栖攻击舰起飞时,传统海战的分类标准将彻底失效。这种"跨界混搭"的建军思路,本质上是在用技术奇点突破美国经营七十年的海军体系。就像智能手机颠覆了相机和通讯设备的界限,076型可能让五角大楼的"航母vs两栖舰"的兵力评估模型瞬间过时。
西太平洋正在上演的这场军备竞赛,本质是工业体系与创新能力的双重较量。中国用规模效应弥补技术代差,美国则试图用颠覆性技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但历史经验表明,当防守方开始模仿进攻方的战术时,往往意味着战略主动权的易手——就像二战时日本建造大和舰回应美国航母优势那样充满悲剧色彩。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最明智的选择或许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像新加坡那样,同时为F-35和歼-20准备不同的停机坪。
当第四艘075型的舰艏推开浪花时,它掀起的不仅是海水,更是全球海军力量对比的重新洗牌。
来源:星环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