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闺阁到朝堂:萧绰的传奇掌权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3:12 1

摘要:公元 953 年,萧绰出生于辽国的一个显赫世家,父亲萧思温是四朝元老,官拜宰相,母亲则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契丹族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民风彪悍,“男尊女卑” 的观念相对淡薄 ,族中不论男女皆可有所作为。而萧氏家族在辽国更是声名赫赫,世代与皇族耶律氏联姻,皇后

公元 953 年,萧绰出生于辽国的一个显赫世家,父亲萧思温是四朝元老,官拜宰相,母亲则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契丹族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民风彪悍,“男尊女卑” 的观念相对淡薄 ,族中不论男女皆可有所作为。而萧氏家族在辽国更是声名赫赫,世代与皇族耶律氏联姻,皇后之位大多由萧氏女子担任。这样的出身,让萧绰自降临世间便与权力结下不解之缘。

自幼,萧绰便展现出远超常人的聪慧,性格沉稳且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极高,有一种 “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的劲头。有一次,萧思温让几个女儿打扫庭院,其他姐妹敷衍了事,唯独萧绰一丝不苟地完成,这让萧思温认定此女将来必成大器。为了培养她,萧思温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教授她诗书礼仪、骑射武艺,以及参政理政的技能。在全方位的教育下,萧绰茁壮成长,不仅精通汉文化,能熟读《孝经》《论语》,还擅长骑射,在一次秋猎中,年仅十五岁的她一箭射中猛虎,震惊四座,其名声也在京城渐渐传开 。

在那个时代,贵族子女的婚姻往往与政治紧密相连。原本,萧绰与宰相韩德让之子韩昭禹定下婚约,但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辽穆宗遇刺身亡后,耶律贤在萧思温的支持下登上皇位,是为辽景宗。为了巩固权势,萧思温毅然退掉了与韩家的婚约,将年仅十六岁的萧绰送入宫中。就这样,萧绰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待嫁闺中的少女,转身成为了深宫内的贵妃。

进入宫廷的萧绰,凭借着出众的容貌与才情,很快便吸引了辽景宗的目光。仅仅两个月后,她就从贵妃之位登上了皇后的宝座,成为辽国后宫之主。这一晋升速度,在辽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足见辽景宗对她的宠爱与看重 。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人出难题。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患有风痹之症,时常卧床不起,难以全身心地处理朝政事务。在这艰难的时刻,萧绰挺身而出,凭借着早年积累的学识与智慧,开始协助辽景宗处理政务。她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审阅各地呈上的奏章,遇到重要决策,还会与辽景宗彻夜商讨。她的思维敏捷,判断精准,往往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次,辽国边境遭遇外敌侵扰,军情紧急,朝中大臣们对于是战是和争论不休。萧绰冷静地分析局势,认为此时辽国若贸然出兵,可能会陷入持久战,对国力损耗巨大;但若求和,又恐被外敌轻视。于是,她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一方面派遣使者与外敌谈判,拖延时间;另一方面暗中调兵遣将,加强边境防御,一旦谈判破裂,便立即出兵迎敌。辽景宗采纳了她的建议,最终成功化解了边境危机。经此一事,萧绰在朝中的威望大增,大臣们对她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 。

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景宗对萧绰的信任愈发深厚。保宁八年(976 年),辽景宗更是下诏,规定今后皇后所言,等同于皇帝旨意,可称 “朕” 或 “予”,并著为定式。这一举措,无疑将萧绰推到了辽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使她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之一。在萧绰的努力下,辽国的政治逐渐清明,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乾亨四年(982 年),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突发疾病,英年早逝 ,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萧绰则被尊为皇太后,开始了她长达二十七年的临朝称制生涯。

然而,初登太后之位的萧绰,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国内,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对皇位虎视眈眈,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随时可能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外部,宋朝一直对辽国虎视眈眈,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边境战事不断,辽国的国防压力巨大 。

在这危急关头,萧绰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决策能力。她深知,要想稳固政权,必须先解决内部的隐患。于是,她迅速拉拢了朝中两位重要的大臣 —— 耶律斜轸和韩德让。耶律斜轸出身皇族,是辽国的宗室子弟,他智勇双全,在军中威望颇高;韩德让则是汉族官员,他才华横溢,精通政务,深受辽景宗的信任 。萧绰对他们推心置腹,哭诉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两人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全力辅佐萧绰和辽圣宗 。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萧绰将宫廷宿卫的重任交给了韩德让,让他负责保障皇室的安全;同时,任命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让他掌管军事大权,协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 。此外,她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宗室诸王的势力。她下令诸王返回自己的府邸,不得私自往来,禁止他们结党营私;同时,收回了他们的兵权,将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萧绰开始着手应对外部的威胁。她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务,加强了辽国的边防力量 。耶律休哥是辽国的名将,他善于用兵,多次击败宋军的进攻,在边境地区威名远扬 。在他的镇守下,宋朝的军队始终无法突破辽国的防线 。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萧绰成功地稳定了辽国的局势,为她后续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她的领导下,辽国逐渐走向繁荣昌盛,成为了当时北方的强国 。

稳固政权后,萧绰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力求让辽国脱胎换骨,走向繁荣昌盛 。

在政治上,萧绰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因此她推行 “惟在得人” 的用人政策,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和民族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她重用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契丹族的能臣武将,让他们在军事和政务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她也大胆启用汉族官员,如韩德让、马德臣、邢抱朴等,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权力,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核心决策中 。为了招揽更多的汉族人才,萧绰还效仿唐朝的科举制度,在辽国开科取士,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士人进入官场 。这一举措,不仅为辽国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还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了辽国的统治基础 。

经济方面,萧绰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她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还下令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辽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此外,她还注重畜牧业的发展,保护草原生态,使得辽国的畜牧业也保持了繁荣的局面 。在商业方面,萧绰采取了开放的政策,鼓励国内外贸易,设立市场,规范商业秩序,使得辽国的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得辽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

法律上,萧绰以《唐律》为蓝本,对辽国原有的法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她认为法律应该公平公正,不论民族、贵贱,都应该一视同仁 。因此,她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条款,减轻了刑罚的严酷程度,规定奴隶主不得擅杀奴隶,废除了契丹人打死汉人只需赔偿牛马,而汉人打死契丹人则要处死并没收亲属为奴婢的不平等法律,使得辽国的法律更加人性化和公平化 。这些法律改革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文化上,萧绰积极倡导汉儒文化,大力推行儒家的 “忠孝” 思想,要求为官者必须研读经史典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她还下令在辽国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传播文化 。在她的倡导下,辽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汉文化在辽国广泛传播,契丹文化也与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

在改革内政的同时,萧绰也没有忽视军事上的建设与扩张。契丹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向来以骑射见长,军事力量本就不弱,而萧绰更是将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她深知,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

雍熙三年(986 年),宋太宗认为辽圣宗年幼,萧绰专政,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于是派 30 万大军分三路北攻辽国 。这一消息传到辽国后,萧绰没有丝毫慌乱,她迅速做出决策,亲自与辽圣宗前往南京(今北京一带)督战 。她身披战甲,英姿飒爽,亲自指挥前线作战,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断力 。

在这场战役中,萧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智慧,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她先集中兵力对付威胁最大的东路宋军,派耶律休哥抵御曹彬一路 。耶律休哥足智多谋,他采用疲敌战术,不断骚扰宋军的粮道和补给线,使得宋军疲惫不堪 。而萧绰则亲自率兵在正面与曹彬对阵,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宋军因粮草不济,士气低落,被辽军打得大败,曹彬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

解决了东路宋军后,萧绰又将矛头转向了西路宋军 。西路宋军由潘美、杨继业率领,他们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攻占了云州、朔州等地 。但随着东路宋军的溃败,西路宋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萧绰派耶律斜轸抵御杨业一路,耶律斜轸设下埋伏,将杨业的部队团团围住 。杨业虽然英勇善战,但寡不敌众,最终兵败被俘 。他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这场战役,史称 “岐沟关之战”,以辽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经此一役,宋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主动进攻辽国 。

此后,萧绰开始主动出击,多次对宋朝发动战争,试图扩大辽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统和二十二年(1004 年),萧绰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 。辽军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迅速抵达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 。此时,宋朝的都城开封已经危在旦夕,宋真宗惊恐万分,甚至有了迁都逃跑的想法 。在这关键时刻,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决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

双方在澶州城下展开了激烈的对峙 。辽军虽然士气高昂,但宋军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顽强的抵抗,也让辽军难以轻易取胜 。在一次战斗中,辽军主将萧挞凛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身亡 。这一消息极大地打击了辽军的士气,萧绰也意识到,这场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于是,她决定抓住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理,与宋朝进行谈判 。

最终,双方达成了 “澶渊之盟” 。根据盟约,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绰为叔母;宋朝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称为岁币;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互不侵犯 。“澶渊之盟” 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状态,为两国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此后,宋辽边境上出现了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的繁荣景象 。

统和二十七年(1009 年),萧绰在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稳固了统治根基,使辽国达到鼎盛之后,决定将手中的权力交还给已经成年的辽圣宗 。她深知,权力如同双刃剑,适时放手,才能让辽国继续沿着繁荣的道路前行 。归政后的萧绰,卸下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开始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然而,长期的操劳已经损害了她的健康,仅仅数月后,她便在行宫之中安然离世,享年五十七岁 。

萧绰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她以女子之身,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辽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她的政治才能、军事智慧和改革精神,不仅让辽国在她的统治下走向繁荣昌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尽管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她被描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反派形象,尤其是在《杨家将》等故事中,她作为大宋的对立面,被刻意丑化,背负了阴狠毒辣的恶名 。但真实的萧绰,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的功绩不可磨灭 。她重用人才,推行改革,促进了辽国的发展和进步;她纵横捭阖,在宋辽交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智慧,为辽国赢得了和平与尊严 。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铭记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