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医生,我爸鼻子最近总是出血,有时早晨醒来鼻塞得厉害,但以前都没有过,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一位外地来京复查的中年人神情不安,边说边翻着体检报告。他父亲年近七十,不吸烟不喝酒,几个月前刚查过肺部,没发现问题,可最近鼻腔问题突然频繁。
大部分人听到鼻塞或流血,很少会联想到身体内部更深层的疾病,更不会联想到恶性病变。
但正是这种“看起来不严重”的小问题,往往成为早期信号。如果忽视了,等身体其他系统出现明显症状时,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甚至更久。
鼻子不是“单独部件”,而是和呼吸道、血液循环、免疫系统直接相连的门户,它能最早感知系统失衡、细胞异常,甚至肿瘤生长所带来的改变。
两个变化最值得警惕。一是反复性单侧鼻出血,特别是没有明显外伤或挖鼻子的前提下,频繁在同一侧出血,而且出血时间越来越长。
二是持续性的鼻塞,不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鼻塞,而是无法用喷剂缓解的堵塞感,伴随头部闷重,偶尔还会闻到异味。
这两个表面问题,背后可能是局部血管微结构破坏,也可能是局部组织占位病变在逐步发展。
不少中晚期鼻咽部、上颌窦、甚至肺部肿瘤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都出现过这两种鼻部异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过去8年的鼻咽癌临床资料中统计发现,约62%的确诊患者,在最早三个月内曾有过单侧鼻出血或持续性鼻塞。
但因为没有疼痛、没有其他部位不适,被自己或基层医疗单位误当作鼻炎或过敏处理,导致错过早期干预期。
关键不是鼻子本身出问题,而是鼻腔的血管和黏膜对全身状态的感知能力非常敏感。
癌细胞的代谢活动非常特殊,会释放大量促炎因子、改变周边微循环状态,还会影响血液成分的流动特征。
这种变化不一定表现为发热、贫血或明显症状,但鼻腔毛细血管是最早出现反应的区域。出血其实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的结果,而不是鼻子“坏了”。
更深层次的机制,与嗅觉和神经系统的联动相关。鼻腔,绝非仅仅为呼吸通道,实则乃嗅觉系统之前哨阵地。
鼻腔上部的嗅觉神经直接穿过筛板与大脑额叶相连,这是极少数可以“跳过血脑屏障”的传导路径。
当肿瘤相关的代谢废物、毒性气体、小分子信号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鼻腔时,嗅觉通路能最早感知这些异常分子。
这也是部分病人在早期就报告有异味、怪味、空气变“黏腻”的主观感觉。
另一个维度是免疫系统的微调。肿瘤在体内生长过程中,会通过多种方式逃避免疫监视,这过程中会让机体产生一些不特异的炎性反应。
鼻腔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前哨点,在这种免疫失衡状态下表现最突出。
黏膜分泌物改变、局部微生态被打乱、局部免疫细胞增殖失调,这些都可能导致鼻塞、鼻痒、鼻干等问题长期存在,而且不对抗生素或抗过敏药物产生反应。
也有研究指出,一些肺部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左右,其鼻腔黏膜内的某些蛋白表达水平就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例如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鼻腔分泌物中的浓度升高,意味着局部炎症状态已经提前激活。
这类分子变化不会出现在普通鼻炎患者体内,这也说明鼻部表现可能是全身性问题的一种“局部呈现”。
还有一组研究对癌症患者的嗅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发现,约有28%的患者在病前半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嗅觉下降或气味识别障碍。
特别是鼻咽癌、肺癌、胰腺癌患者,这种嗅觉退化和病灶部位关系不大,更可能是一种中枢性功能适应。
这种现象至今机制未明,但已经进入多项临床早筛路径设计中。鼻腔不只是通气的管道,它是大脑、免疫、呼吸、血管四重系统的交汇口。出问题,可能不仅仅是鼻子的问题。
很多人听到“鼻子”和“癌症”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会觉得夸张,但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把局部表现和全身疾病挂钩看待。
一个器官反常,多半不是它自己出了问题,而是被上游的调节系统带偏了节奏。
身体是一套动态系统,癌细胞一旦形成,会影响的不仅是被侵占的组织,还会通过细胞因子、代谢物、免疫通路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感”。
对鼻子的状态更要敏感,是因为它的“信号放大器”作用太突出。很多症状如果发生在深层器官,比如胃、肝、肺,往往需要等组织破坏一定程度才表现出来。
但鼻腔的黏膜层、血管层、神经层都很薄,对外界和体内变化的响应速度更快。
如果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持续性、单侧性的鼻出血或鼻塞,并且持续两周以上,应高度警惕系统性问题,而不是只当鼻病治。
这也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面对这类非典型表现,如果常规鼻镜检查和血常规都无明显异常,是否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捕捉早期癌变风险?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一种方式为“细胞外囊泡筛查”(extracellular vesicles)。
这类技术通过采集唾液、鼻腔分泌液、泪液等体液,提取其中的微囊泡,分析其携带的蛋白、miRNA和代谢分子,可以识别出极早期肿瘤细胞释放出的“通讯信号”。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分析鼻腔洗脱液中的囊泡RNA表达谱,能在鼻咽癌确诊前半年预测其风险,准确率达到71%。
这说明即便器官还没“坏”,但它已经在通过鼻子说话,只是大多数人没听懂。
真正的预防,不是等身体报警,而是学会理解它的“暗语”。鼻子的变化不大,但它带来的信息可能很深。这些细节,不该被忽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段丽群,陈兴月,侯研利,等.CD133阳性肝癌细胞的干性鉴定及体内放射免疫靶向研究[J].肿瘤,2014,34(04):310-317.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