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杀手”冠心病!这份救命知识每个人都该知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4:15 1

摘要:有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00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这个心脏“隐形杀手”究竟如何产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有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00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这个心脏“隐形杀手”究竟如何产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冠状动脉对于心脏来说犹如城市的“主干道”,为心肌输送氧气和营养,保证心脏功能正常运行。当血管内壁沉积粥样斑块(类似水管生锈)时,就会导致“交通堵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冠心病。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心梗甚至猝死。

1. 先天因素

一般来说,年龄在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有冠心病家族史、性格急躁易怒者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2. 后天因素

(1)高血压:血压长期过高,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使得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破损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

一旦诊断为高血压,需终身干预,普通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遵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停药或减量。

(2)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过高时,会像垃圾一样堆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一旦破裂,可能引起血栓,导致心梗或脑梗。

临床上按照低密度脂蛋白的高低可分为极高危(低于1.8毫摩尔/升)、高危(低于2.6毫摩尔/升)、中危及低危(低于3.4毫摩尔/升)。

(3)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血糖过高会腐蚀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4.4~6.1毫摩尔/升,非空腹4.4~8.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7%。

(4)肥胖:肥胖者内脏脂肪多,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血脂,间接促进动脉硬化。

计算方法: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男性110),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当超过标准体重20%或BMI>24者称为肥胖症。需要注意的是,腰围超标(男≥90厘米,女≥85厘米)比单纯体重超标更危险!

(5)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血管痉挛(吸烟后血压瞬间升高),研究证明,吸烟者患冠心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5倍,且与吸烟量成正比。

一级预防:防患未然

适用于存在危险因素但未发病者。这类人群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坚持有氧运动,坚持“三低一高”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保持心情愉快,降低冠心病发病率,预防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级预防:亡羊补牢

主要针对已确诊为冠心病的人群,目的是防止心梗、心衰、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具体包括ABCDE原则。

A: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抗血小板聚集和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抑制心室重构。

B: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减轻心脏负担,同时控制血压。

C: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等)控制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时戒烟,清理血管“垃圾”。

D:控制血糖,均衡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入。

E: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并在科学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适当锻炼。

三级预防:转危为安

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梗、心衰等并发症者。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冠心病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名院名医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