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王爱华:执镜探“明珠” 仁心践初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1:33 1

摘要: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只要提起解放路院区消化内科的王爱华,无论是患者还是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患者们称赞他是“健康守护者”,总能用精湛医术驱散病痛阴霾;同事们视他为“敬业楷模”,以精湛技术和严谨态度为大家树立榜样。

鲁网5月13日讯 (记者 时瑞雪 通讯员 王小彤)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只要提起解放路院区消化内科的王爱华,无论是患者还是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患者们称赞他是“健康守护者”,总能用精湛医术驱散病痛阴霾;同事们视他为“敬业楷模”,以精湛技术和严谨态度为大家树立榜样。

“除病痛医术高超 留健康医德高尚”,锦旗上简短质朴的话语,正是对王爱华十余年消化专业工作的生动写照。

攀登“内镜明珠” 书写生命奇迹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作为治疗胆管和胰管疾病的关键技术,被称为消化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创伤小、术时短,以微创优势极大减轻患者痛苦。然而,ERCP却因极高的技术难度和潜在风险,成为众多医者望而却步的“硬骨头”。

2013年,王爱华将目光聚焦到ERCP,开始了学习之旅,经过一年左右的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王爱华终于能够独立操作。然而,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反而如影随形。十二指肠穿孔的惊魂时刻、80岁胆管癌患者并发症的严峻考验……每个紧急救治都是刻在王爱华心里的“警示牌”。“经历挫折后,我有半年的时间没有接触ERCP手术。后来终于在老主任的不断鼓励下重新开始手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是医学的真谛。”王爱华坦言。

在临床工作中,王爱华用ERCP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103岁老人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感染性休克命悬一线,常规开刀手术风险极大,家属多方求医无果后找到王爱华。面对重重压力,王爱华与团队经过缜密评估,在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成功为老人实施ERCP手术。术中成功取出胆管结石,排出脓液,老人转危为安。6岁儿童反复腹痛,被胆囊结石困扰却求医无门,王爱华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为孩子实施手术,解除病痛。从6岁到103岁,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是王爱华医术的有力证明,更包含着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越山海播火种 从大巴山到沂蒙山的医路星光

“医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技术跨越山海。”2019年6月25日,临沂市19名医疗卫生专家组成的支医团队奔赴重庆市城口县,开展为期6个月的驻扎支援。王爱华就是其中一员。

首例内镜下钛夹+注射止血术、首例食管支架植入术……支援期间,王爱华带领当地医院医生完成了多个“首例”手术,为城口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健康福音。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支援期间,王爱华发现,医院虽配备了最新一代的胃镜,但科室内医生并没有精准掌握其用法。为此,他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进行相关手术的医生。鉴于支援期间的优秀表现,王爱华先后被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支医先进个人”、被城口县授予“优秀支医专家”,并特聘为“城口县医学终身名誉专家”。

结束了城口县的支援工作,2021年11月,王爱华“转战”李官镇卫生院,他被聘任为兰山区李官镇卫生院业务院长,聘期一年。“刚到医院,当时并没有消化科,条件简陋,胃镜室内也只有一条胃镜。”没有完备设备的情况让王爱华非常着急,他积极联系、多方协调,最终在李官镇卫生院建成了消化内镜中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强科之路 破茧成蝶背后的硬核支撑

站在窗明几净的新病房里,王爱华感慨万千。“从刚加入医院时相对艰苦的环境,到如今科室的蓬勃发展,医院始终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王爱华说到。

“医院托举起医生的翅膀,我们才能飞越技术鸿沟。”在医院的支持下,消化内科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年轻医生在资深医生的指导下不断成长,科室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爱华也积极参加各种ERCP大赛,在区域比赛中多次获奖,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医院先后引进ERCP专用机、超声内镜等,对我们来说就是‘神兵利器’。”目前,科室拥有世界一流的内镜设备及技术,形成以胆胰疾病微创治疗、消化道早癌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上消化道急诊止血、超声内镜、炎症性肠病及小肠疾病为核心的亚专业发展体系。消化内科年内镜诊疗量5万例次,年ERCP量1000余例,年ESD 500余例,年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止血治疗500余例,年支架置入400余例。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干劲十足!下一步,我们将依托ERCP,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液电碎石、胆道镜、射频消融、保胆取石……用新技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来源:营养补给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