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瓮背后的zz隐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7:33 1

摘要:2015年,马未都先生在某档节目上称,宋代没有烧造大型水缸的技术,由此质疑“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那,“司马光砸缸”真是伪造的吗? 其实不然。 ✨省流:《宋史》的记载是“司马光击瓮”,而非“砸缸”;一直到清末民初的通俗说法才变成“砸缸”;而“司马光击瓮”故事刚

2015年,马未都先生在某档节目上称,宋代没有烧造大型水缸的技术,由此质疑“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那,“司马光砸缸”真是伪造的吗? 其实不然。 ✨省流:《宋史》的记载是“司马光击瓮”,而非“砸缸”;一直到清末民初的通俗说法才变成“砸缸”;而“司马光击瓮”故事刚开始的流行,与司马光“救焚拯溺”的zz形象有关。✨ 据《宋史·司马光传》,小司马光的玩伴“登瓮,足跌没水中”,司马光“持石击瓮破之”。因此,应该是“司马光击瓮”。 “瓮”和“缸”是两种不同的器物,“瓮”为束口罐状,而“缸”为长颈敞口(p2),烧制大型“缸”的技术难度较大,至明清方成熟,但烧制大“瓮”自汉代以来早已有之,十分寻常。 “砸缸”之说,是清末民国年间印行的各种小学国文教科书中流行起来的。 “司马光击瓮”故事,最早见于北宋末《冷斋夜话》,经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最终被采入正史体系,也即《宋史》。 那这件事是否真实发生过呢?毕竟《冷斋夜话》在南宋就被讥诋为“多诞妄”“多夸诞,人莫之信”。 事实上,对于zz人物童年事迹的记载,在真伪之外,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载记者与传播者的意图。司马光元祐拜相后,“救焚拯溺”的舆论形象深入人心,其去世后,民间借“击瓮”故事隐喻其zz功绩(活百姓),并配合《击瓮图》的流行,形成符号化宣传。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冷斋夜话》在记载这件事时称司马光“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其寓意不言自明。 此外,网上近些年流行所谓“司马光救下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又说“上官尚光”后人如何纪念云云,对此我不予置评。 参考论文:邱靖嘉、蒲俊《试析“司马光击瓮”故事的史源及其产生背景》,《唐宋历史评论》,2019(1)。 src="https://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4_01j02J5sa0Jd">

来源:时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