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播六年后,备受期待的《小欢喜》续作《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近日终于更新。出版发行以来,这本书连续登顶京东爱情情感小说热卖榜,单是手签本就已售出上万册,工厂仍在加印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
方一凡和乔英子上大学之后怎么样了?“春风六子”会开启怎样的新生活?
剧播六年后,备受期待的《小欢喜》续作《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近日终于更新。出版发行以来,这本书连续登顶京东爱情情感小说热卖榜,单是手签本就已售出上万册,工厂仍在加印中。
与此同时,收到图书的剧粉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有人感动于小说关切当下的真实性,也有人评价角色人设出现了OOC(Out Of Character,即不符合角色设定),认知分歧很大。
面对续作引发的争论,作者鲁引弓感到自己很幸运,他说,当下的阅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小说作品已经没什么人在看了,而作为一名写作者,很庆幸《小欢喜2》因电视剧前作的成功,而被读者关注和看见,自己因此能够走进当下全新的阅读生态场,直接参与其中,感受到与文学接受相关的新信息。
对于读者们关切的问题,鲁引弓一一做出回应,同时分享了,与读者直接互动所得的观察与思考。(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酒心巧克力的分步制作
“生活已经这么苦了,偶尔看本书看个剧,给我们吃点甜甜的糖不行吗?”
这是鲁引弓收到最多的“控诉”。“春风六子”步入大学校园,不少读者满心欢喜翻开书页,准备“嗑”三对CP甜蜜恋爱,结果现实情节浇来一盆又一盆冷水。
古灵精怪的方一凡、执着追梦的乔英子、懂事学霸林磊儿、活泼开朗王一迪、叛逆少年季扬扬、温柔学霸黄芷陶,第一部剧集结尾,春风中学的少年各奔前程,方一凡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乔英子圆梦南京大学天文系,林磊儿如愿进入清华大学……这也让观众对他们的未来浮想联翩:方一凡和英子会不会开启南京爱情故事?科学家和大明星的恋爱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恋爱还未尝到甜头,少年们的烦恼先一步到来。考研、求职、创业,书中人面临的压力和读者如出一辙:“男生优先”的学术内幕、“毕业即失业”的考编难题、MCN公司的合同陷阱……教培转型、直播经济、智能汽车、职场内卷等2021年以来的社会热点议题,都在书中“小欢喜”六人组展开。
家长这边也“不省心”,职业断层、婚姻危机、投资爆雷,父母辈亦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此同时,中国式亲子关系也从第一部延续下来,爱与压力共生的课题摆在两代人面前。
所以,给出肯定反馈的读者大多对小说有着现实题材的预设,而如果从“嗑糖”出发阅读此书,就很容易失望,恋爱“浓度”显然不是往纯甜的方向发展。
对此,鲁引弓表示,剧粉不用太过担心,小说与电视剧采用的是分步创作,最终剧集呈现的效果一定会是甜蜜的。
“我和黄磊老师、柠萌影视合作的时候,他们看重的就是我对于现实议题的关注和采写能力,剧方给了我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从生活中取材。小说之后,现实主义文本如何改编为幽默暖心的轻喜剧,人物如何立体地活跃在荧幕上,再由他们进行表演艺术层面的包装。”鲁引弓讲,可以将小说与剧集视作平行空间的故事,有着不同的人物发展可能性,角色们在各自的宇宙里生活着,两个空间里的故事相互映照,美美与共。
作为记者出身的作家,鲁引弓始终保持着田野调查式的写作习惯。为续写《小欢喜》,他跑遍南京大学、南艺、紫金山天文台,在图书馆与学生并肩自习,在食堂听年轻人吐槽,走进MCN公司采访调研……小说90%的情节源于真实原型、案例。
关切当下、落地生活,正是鲁引弓小说创作所追求的。就像一颗酒心巧克力,现实主义作家负责保证辛辣的部分,甘甜可口的巧克力外壳则交给专业的演职人员,各司其职,力求呈现一部笑中含泪、轻松又不悬浮的当代都市剧。
弹幕式阅读分享
还有不少读者认为第二部“人设OOC”:磊儿不会说这样的话!季扬扬怎么会“脚踏两只船”?
面对“人设崩塌”的质疑,鲁引弓笑道:“其实后面会有反转,有些是因为叙述圈套,有些是因为人物叙事视角不同,随着故事推进会像剥笋一样逐渐展现关系的真相;有些是人物各怀心事,表面的话语未必出自真心,往往话里有话,情感是暗涌的。”
就比如林磊儿和王一迪的冲突与分手,恰恰源自于对对方的爱,表面的绝情之下是暗流汹涌,当最后心事大白之时,爱意自然重见天日。而小说中的季扬扬虽然确实不是读者想象中的理想“公子哥”形象,但行为也谈不上“出轨”,小说只是呈现了一段较为现实的情感发展。
因为这样的反馈,鲁引弓也意识到一个新的阅读生态已经形成。今天的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像看剧一样,强输出,即时二创,边看边在社交平台分享对故事的感受,像是观看视频时的实时弹幕,所以不少评价诞生于获知完整故事之前,时常等不及反转。也因此,不少读者们开始习惯一种明晰且稳定的人物设定,缺陷的渐进式补足或是先抑后扬式揭秘会影响即时情绪价值获取,人物的初始刻画会影响到观看体验,这跟如今的短剧观看方式有趋同的倾向。
鲁引弓强调,不管愿不愿意,作为创作者,都得面对年轻一代读者这种观阅心态的变化。追求快速、直接的阅读习惯有着来自于现实的成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阅读生态中,写作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就像现在短剧非常火爆,“强设定”、“直给”的特点满足了观众的“爽感”,不然,就很容易“一集弃剧”。鲁引弓透露,平台数据显示,近年一般长剧前两集的弃剧率极高。鲁引弓的创作明确会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更加面向大众,他由此反思,作为文学创作者整体,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公众阅读状态的变化趋向,如观阅方式“短视频后遗症”等等,在创作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和引导。
抱团取暖的时代
鲁引弓一向追求温暖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功能是给读者一颗糖,让他们在生活的泥泞中透一口气。”这场因《小欢喜2》和读者的互动让他感到,读者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情感情绪价值要求其实很立体,层次丰富多样。
鲁引弓理解读者们的诉求。他观察到,近来不少现实主义当代剧集反响平平,要么脱离生活,悬浮,要么落后于生活中“当下的人”,较难引起观众的共情,不悬浮的作品又会把生活中的焦虑通过文艺作品再度反射回来,让人不愿面对。
“创作者也需要有供给侧改革意识。”当下是一个抱团取暖的时代,鲁引弓表示,文艺作品仅仅做到不悬浮是远远不够的,提供能解一时之渴的“快餐”也不够,创作者还需要走在更前面。
保证现实题材的真实性需要贴着地皮、贴紧生活,做到和现实生活同步就已经不容易。《小欢喜2》的创作始于2021年,其中部分情节是鲁引弓根据当时情境推理得来,尚未发生,几年过去,想象中的情节曾真实地登上过社会新闻,甚至成为不罕见的现象。
而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想看到的不只是现实重现,还想获得温暖与光明的抚慰。
如何给出现实困境的解答,或是解决困境的信念呢?如何想得再远些、走得再快些,可以回身给出一颗糖呢?这是鲁引弓以及像鲁引弓一样的创作者们正在回答的问题。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