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阿姨,57岁,最近几年越来越“睡不好觉”,入睡困难,睡不踏实,感觉整晚都睡不着,吃了好多助眠药物也没有太大效果,常常因为睡眠的问题焦虑、担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杨阿姨,57岁,最近几年越来越“睡不好觉”,入睡困难,睡不踏实,感觉整晚都睡不着,吃了好多助眠药物也没有太大效果,常常因为睡眠的问题焦虑、担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可她老伴却说:“你晚上明明睡得挺香的,我还听到你打呼噜呢!”
杨阿姨很生气:“我整晚都没怎么睡,最多只有1-2小时。”
奇怪的是,尽管“整宿睡不好”,杨阿姨白天精神还不错,还经常增加户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找寻原因,医生给她做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杨阿姨夜间总睡眠时间累计达6小时,也未见严重的入睡困难。根据杨阿姨的表述及客观监测分析,她很有可能是患上了矛盾性失眠。
1
什么是矛盾性失眠
通俗来说,矛盾性失眠也称假性失眠、主观失眠、睡眠感知偏差,它还有一个更直白的名字——“大脑在撒谎”式失眠!被认为是失眠症最有趣但最具挑战性的亚型之一。
这种失眠的核心特征
自我感觉
整夜失眠,几乎没睡
实际检测
睡眠时长和质量都正常
这种“睡眠错觉”并非装病,而是大脑对睡眠状态的感知出了bug!
2
矛盾性失眠是怎么回事
矛盾性失眠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研究认为,它的发生与神经生理、心理行为及睡眠感知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
a.神经“小夜灯”没关
睡觉时,大脑皮层部分区域异常活跃,导致患者误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就像夜里开了盏小灯,你以为自己没睡着,其实身体早已进入梦乡。
b.心理“放大镜”效应
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比如总想着“今晚千万别失眠”,反而会放大焦虑,形成“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3
矛盾性失眠有什么影响
矛盾性失眠虽然对白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患者对夜间睡眠的主观感受很差,长时间遭受“主观失眠”的苦恼,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变得焦虑。
长期受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又会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从“假性失眠”变成“真性失眠”,甚至严重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
4
矛盾性失眠该怎么办
1.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可帮助患者了解夜间实际睡眠时长和睡眠结构。排除是否有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其他睡眠相关疾病。
2. 药物治疗
部分临床用药被报道可改善矛盾性失眠。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3.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是改善矛盾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纠正大脑对睡眠的错误感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对睡眠的主观感受,减少因过度关注睡眠而导致的焦虑不适、睡眠相关问题等来改善症状。
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① 写睡眠日记
客观记录睡眠情况,避免因主观感受而夸大失眠问题。
② 限制赖床时间
限制在床上的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③ 床=睡觉
不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重建“床=睡觉”的条件反射。
④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赶走睡前焦虑。
⑤ 调整心态
别把失眠当“世界末日”,减少灾难化联想。
⑥ 规律作息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作息,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
4. 麻醉睡眠平衡术
麻醉睡眠平衡术通过麻醉诱导模拟正常的睡眠状态,增加深度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目前药物治疗联合麻醉睡眠平衡术已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效改善矛盾性失眠的主观体验与客观评估上的差异。
5. 其他疗法
比如:中医“调神安眠针刺法”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
别被大脑的“错觉”绑架
科学应对
放下焦虑
你会发现
好睡眠其实一直都在
来源:四川卫生健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