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大761小麦品种是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其种植适应性成为黄淮海地区农户关注的焦点。结合山东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及该品种的特性分析,农大761在山东大部分区域表现出显著的种植优势,但具体实施需根据地域特点进行科学调整。一、品种特性与山东种植
农大761小麦品种是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其种植适应性成为黄淮海地区农户关注的焦点。结合山东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及该品种的特性分析,农大761在山东大部分区域表现出显著的种植优势,但具体实施需根据地域特点进行科学调整。
一、品种特性与山东种植条件的匹配度
农大761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约230天,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抗逆性强:经区域试验显示,该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的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尤其对山东常见的赤霉病抗性显著优于传统品种。2022-2023年度黄淮冬麦区区域试验中,农大761在山东泰安试点表现出99.2%的成穗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济麦22。
2. 产量潜力大:在肥水条件良好的地块,平均亩产可达650-700公斤。2023年德州平原县示范田实收测产显示,其千粒重稳定在45-48克,穗粒数36-40粒,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
3. 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14.2%-15.8%,湿面筋含量30.5%-33.2%,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特别适合山东面食加工需求。
山东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的特点,与农大761的生理特性高度契合。该品种越冬期抗寒性达到1级标准,能耐受-18℃低温,在鲁西北、鲁中地区安全越冬率达95%以上。
二、区域适应性差异分析
根据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试验数据,农大761在不同生态区表现存在差异:
1. 胶东半岛区(烟台、威海等地)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该地区春季回暖较慢。农大761在此表现出良好的晚霜抗性,但建议适当推迟播种至10月15-20日,基本苗控制在18-20万/亩。
2. 鲁西北平原区(德州、聊城等地)
该区域冬季极端低温频发,需注意浇灌越冬水。2023年临清市对比试验显示,采取"一喷三防"技术的田块比常规管理增产12.6%。
3. 鲁南丘陵区(临沂、枣庄等地)
针对土壤瘠薄特点,建议配合秸秆还田技术。费县示范户王建军采用"深松+配方肥"模式,使农大761在旱地条件下仍获得亩产518公斤的收成。
三、关键栽培技术要点
1. 精细整地: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深耕25cm以上,确保耕层土壤容重≤1.3g/cm³。
2. 科学播种:
- 最佳播期:鲁北10月5-15日,鲁南10月10-20日
- 播种量:精量播种条件下每亩8-10公斤
- 行距配置:等行距15cm或宽窄行(20cm+10cm)
3. 水肥管理:
- 基肥:亩施腐熟有机肥3方+复合肥(15-15-15)40公斤
- 追肥:返青期尿素15公斤/亩,孕穗期硝酸铵钙10公斤/亩
- 灌溉:重点保证越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
4. 病虫防控:
采用种衣剂包衣处理,抽穗期重点防治蚜虫,建议使用吡虫啉+戊唑醇复配制剂。
四、与主栽品种对比优势
相较于山东当家品种济麦22,农大761在以下方面更具优势:
1. 早熟性突出,可避开干热风危害
2. 株高降低8-10cm(株高75cm左右),抗倒伏能力提升
3. 籽粒硬度指数达65,更适应现代制粉工艺
4. 氮肥利用率提高15%-20%,符合绿色生产要求
2024年山东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品种评价中,农大761在12个参试品种中综合排名第一,尤其在水浇地和旱肥地两种类型中均表现稳定。
五、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1. 茬口安排:不宜在早熟玉米茬口种植,防止冬前旺长
2. 种子处理:必须进行药剂拌种,预防茎基腐病
3. 极端天气应对:
- 暖冬年份需控旺,可喷施多效唑
- 春季倒春寒来临前及时灌水
4. 收获时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最佳,过晚会影响品质
综合评估表明,农大761适合在山东除盐碱地外的绝大多数区域种植,尤其在胶东半岛西北部、鲁中南山前冲积平原等中高产田块优势明显。建议种植户结合当地农技部门指导,做好品种布局规划,通过配套栽培技术的精准实施,可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优质潜力。未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农大761有望成为山东小麦主产区的更新换代主导品种。
来源:小唐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