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焦点话题 | 这六家重磅企业将受邀出席 IMC 2025第八届智造数字科技大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5:06 1

摘要:在全球制造业版图持续重构的当下,传统制造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消费者需求的快速迭代,犹如两座大山,致使企业持续承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已成为行业上下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眼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 AI 正加速融合,其中AI以其强大的数据

在全球制造业版图持续重构的当下,传统制造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消费者需求的快速迭代,犹如两座大山,致使企业持续承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已成为行业上下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眼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 AI 正加速融合,其中AI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精准预测以及智能决策能力,悄然渗透进产品设计的构思阶段、生产制造的精细流程、质量检测的严格把控,乃至供应链管理的全局统筹之中,为企业规划发展方向提供有力支撑,制造业的效率与质量有了跨越式的飞跃。

为深入探讨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共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IMC 2025第八届智造数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6月20日,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聚焦“ AI赋能 智造未来”主题,届时250+智能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大咖、领军者及实践者将齐聚大会,分享前沿洞察,交流实践经验,共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路径,充分探索 AI 赋能下的制造优势与发展,激发智造2025开创宏伟新蓝图!

目前大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下面,就为大家揭晓此次会议的参会企业(排名不分先后)。同时,我们的参会阵容还在不断增加中,欢迎更多的行业嘉宾加入!

爱玛科技集团

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27日,总部位于天津市静海经济开发区南区主营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 电动摩托车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爱玛、斯波兹曼等品牌。

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天津市泰美车业有限公司。 2013年,更名为爱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更名为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欧洲旗舰店在瑞士开业。2018年至2020年,爱玛科技电动自行车、电动两轮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产能分别为479.87万台、592.92万台和761.06万台。202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2022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终端门店数量突破3万个。2023年,发布引擎5技术系统。2024年12月,发布爱玛A7Plus;截至2024年12月,拥有天津、江苏等7大生产基地,1个杭州智能化中心,全球经销商累计超过1900家,终端门店数量超过3万个。

2019年,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2023年,获“2022创新力企业100强”和“天津慈善奖·爱心捐赠企业” 。2024年12月,获“长城奖年度提名品牌”和“2024大学生喜爱的活力品牌”。

自创立至今,爱玛科技集团始终致力于全面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工厂建设,以全球领先的流程管理方法提升制造管控效率和效果。

从自主研发到进阶创新,从品质管理到智能制造。爱玛科技一直在坚持锻造自身技术创新与智造实力,力求以踏实的产业实践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凭借智能制造平台的建设,爱玛科技集团不仅在三电系统及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更扎实把控从技术研发、制造工艺到品控的全产业链环节,真正做到以“汽车级”质量管理体系来打造高品质两轮电动车,以更强大的“科技力”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同时,更进一步实现了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连接和高效协同,与供应商、经销商等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不仅如此,爱玛科技还全面构建数智化体系,以数字化升级为全链路业务赋能。爱玛科技“361数智化工程”这一战略工程通过全面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体系,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研产供销全价值链的提质增效,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指南。不仅推动了爱玛自身的产业升级,也为整个电动车行业树立了智能制造的标杆。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山东临工),始建于1972年,是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装载机、挖掘机、道路机械及核心关键零部件等系列工程机械产品。公司先后被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省长质量奖”、“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全国质量奖”、“亚洲质量卓越奖”、"欧洲质量奖"、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与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开放高效的技术合作与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及省级以上多项科研课题。

公司拥有先进的工艺装备、检测设备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保持在行业前列水平。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LPS),大力实施精准营销和品牌战略,综合运营效率持续提高,成为省、市利税大户。 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不断加强国内外技术、管理、品牌运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产品布局、配套体系、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领域逐步迈向国际化。目前已在全球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数十家营销服务办事处,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与地区,产品出口贸易额大幅提高。 “走名牌之路,建百年临工”,山东临工坚持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工程机械行业中令客户满意和值得推荐的品牌。

北京晶澳太阳能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澳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光伏发电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靳保芳先生1996年率先进入光伏行业,从事硅棒、硅片业务,2005年创建晶澳,从事太阳能电池制造。2007年,晶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0年公司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到组件,2012年延伸到光伏发电业务,从而实现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2018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后,2019年完成在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发源地、上市公司注册地均为河北省宁晋县。晶澳科技在全球建有多个生产基地,海外拥有13个销售公司,打造了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员工5万多人。公司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组件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名列前茅。

2014年,晶澳科技率先实现PERC电池的量产技术,并掌握PERC双面电池的核心知识产权,推动了中国光伏行业从“制造”到“创造”的重要转型。至2024年,晶澳科技自主研发的Bycium+n型高效单晶电池进一步提升了行业标准,量产效率达到了26.5%。而采用该技术的DeepBlue 4.0 Pro系列组件,最高功率可达640W,已成为光伏组件领域的明星产品。

除了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晶澳科技还积极拓展横向业务。公司不断壮大光伏智能制造业务,专注提升光伏辅材和设备产业的精细化水平,并开发下游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也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目前,晶澳科技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公司在全球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在海外拥有13个销售公司,产品足迹和服务网络遍布16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工商业、住宅分布式光伏系统。

金风科技

金风科技是全球可信赖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动能源变革,让人人可负担、可靠、可持续的能源惠及全球,构建“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金风科技深度聚焦能源开发、能源装备、能源服务、能源应用四大领域,以强大科研创新和最佳业务实践,将可再生能源的效率提升至新高度。作为在深交所、港交所两地上市的公司,金风科技多次入选“气候领袖企业”、“亚洲地区最受尊敬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并荣登“全球最具创新能力企业50 强”、“全球最环保企业200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新财富最佳上市公司”、 “《财富》中国500强”、年度ESG实力先锋企业、A股公司ESG百强等多个影响力榜单。

金风科技着力构建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业务版图,覆盖能源开发、能源装备、能源服务与能源应用四大领域,向“可持续·更美好”目标持续前进。在能源开发领域,金风科技致力于深入的属地化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及管理,赋能优化地区能源结构,并提供高效、安全的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在能源装备领域,基于严苛的智造质量管理标准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金风科技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低成本的智慧能源装备,让清洁能源的生产和获取触手可得;在能源服务领域,以贯穿清洁能源价值链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金风科技提供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能源场站运维的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让标准高效、智慧透明、灵活定制的服务能力贯穿始终;在能源应用领域,金风科技在源、网、储、荷各能源环节进行优化和再造,积极构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解决方案,助力各行各业、城市乃至国家加速低碳转型进程,全面实现“碳中和”。

自2014年起,金风科技便踏上了数字化转型的征程,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和能源互联网建设。凭借在风电行业二十余年的深耕细作,金风科技紧跟时代潮流,把握行业脉搏,大力推进风电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

如今,金风科技已经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金风数字化风电场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风电场的宏观选址、精细化测风、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与设计、建设管理、资产管理与优化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支撑服务。金风科技的数字化方案能体现传统能源行业数字化的模式和思路,不仅有助于推动风电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也为全球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通威股份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由通威集团控股,是深耕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12月,公司拥有遍布全国及海外的2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6万人,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高纯晶硅年产能超90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140GW;组件产能85GW;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发建设56座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4.66GW。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公司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重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全球高纯晶硅龙头企业及全球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

作为一家深耕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的大型跨国公司,通威股份在多个应用场景中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驱动企业运营模式转型,打造质量、成本、效率方面的竞争优势。

在经营管理方面,通威股份建设管理驾驶舱,实时自动采集多维度数据,进行多角度归因分析,支撑高效智能管理经营决策;在生产环节,通过自动化设备、AI自适应算法等,实现全线上规范化库存管理、多系统数据集成实时联动;在营销环节,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为支撑的营销过程管理体系、建设与多个系统集成的营销过程管理平台、上线电子名片等,有效支撑营销业务。

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通威股份旗下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如永祥股份自动生产线数据准确率达100%,提高业务处理效率85%,自动化立体仓库使得效率提升200%;通威太阳能的太阳能电池片产线单线产能提高45%,整体用工减少62%,能源消耗降低30%,生产效率提升161%......

北京双杰电气

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曾荣获“2012中关村十大创投案例”,“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证书》等奖项。公司于2015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双杰集团专注于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领域,以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为技术核心,实现坚强智能配电网为目标,构建数字化、在线监测等配电设备与控制的深度融合智能配电系统。新能源领域,以太阳能和风能为核心,依托于原有配电领域研发技术优势,打造风光储充换的新型智能发电系统,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推动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电力发展新格局。经过多年发展,以输配电为基础,借助双碳发展契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立数字能源发展体系,实现能源数字化,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双杰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输配电设备为基础,以综合能源服务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提升双杰电气经营和市场服务水平。作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及公司研究院,支撑企业技术不断提升,全面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战略,形成了智能电气、智慧能源、数字能创等领域的产业布局。

智能电气领域:始终秉承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开发理念,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运营及管理,打造电力领域“数字化灯塔工厂”。构建高度柔性、精益、高效、智能、绿色的生产方式,打造配电领域先进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就双杰集团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品牌以改善质量、增强柔性、提升效率为中心;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运行全流程和生产制造全要素,从品牌形象、制造能力、园区环境打造一个有品位的未来工厂,形成以大规模专业化定制的新型智能工厂为载体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满足双杰集团智能电气发展要求,成就行业灯塔。

主要产品包括环网柜、箱式变电站、柱上开关、高低压成套开关柜、配网自动化监控系统及其他配电自动化设备。公司产品在环保化、小型化、智能化、免维护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取得了58余项发明专利、158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近百项非专利技术;其中固体绝缘环网柜是公司自主创新的产品,获得科学技术等四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等多项荣誉,是列入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重点推广新技术目录》。

智慧能源领域:双碳目标下,双杰人始终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构建绿色电力系统、风电系统,形成绿色电力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公司承接光伏电站、充电站、微电网、智能运维、电力工程、综合能源管理等相关业务的开发、设计、建设及运维管理服务。提供光伏电站、充电站、储能及微电网服务的全套设备。包括逆变器、汇流箱、升逆变一体机、升压变压器、预装式开关站、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智能系统监测、微电网控制等装置或设备。配套电能质量治理、智能测控系统、智能运维系统,适用于多种工作环境能源项目,具有可靠的系统匹配度,帮助客户控制建设成本,降低后期设备维护费用。

数字能创领域:基于市场的导向和客户的需求,以绿电代替化石能源为驱动力,依托于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的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清洁能源与交通、充电及储能的智能互动和深度融合。双杰集团率先于行业内,整合站段、车端、金融端,推出自有换电生态体系,为矿山、能源交通、港口等行业提供高效便捷、成本可控的一体式、整合化智能充换电解决方案,打造绿电解决方案。

来源:CIO信息化圈

相关推荐